
思考方法解疑難
2014.11.04如果你認為思考方法看起來好像很「理科」,此言差矣,中文科文憑試不再是死讀書,尤其是卷二的寫作能力和卷四的說話能力,這兩份試卷提供的資料有限,只得題目,同學更是要靠「食腦」才能考得好成績。平時解決問題可運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先來熱熱身,然後再詳細解釋如何運用到考試上。
例子:學生會希望籌募經費,一班幹事正傷腦筋要怎辦,於是嘗試運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
(1) 腦震盪BRAINSTORMING
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人進行,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想到和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然後再將意見重新分類整理。過程中無論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多麼荒謬,其他人都不得打斷和批評,目的是產生新觀點,而事前訂好命題是必須的,範圍要集中,效果會更好。
同學A:可以今個學期開始在會址兼賣文具和零食小吃,增加收入。
同學B:秋高氣爽,最好到戶外走走,搞個行大運步行籌款活動,一舉兩得。
同學C:搞個籌款日嘉年華,可行性高,每班負責一個項目,譬如小手作、特色食物、手工藝等,同時增加班內的歸屬感。
同學D:便服日最好,每人願意捐五十元就可在特定日子穿便服上學,方便快捷。
同學E:聯絡附近商戶搵贊助。
同學F:如果要找贊助,不如試試搵舊生募捐?有些早年畢業的師兄師姊已出來工作了,話唔定願意資助師弟妹。
(2) PMI思考方法
喜歡或不喜歡,我們很多時只憑直覺決定,這種思維會出現盲點,看問題比較片面。「PMI思考方法」從有利因素、不利因素、這種觀點讓人感興趣三方面分析,確保人們在對某一種觀點或事物,都得到充分考慮再作決定。有人稱這種思考為三分鐘思考法,即是能夠快速針對命題,作出應對。
P=plus(加)
M=minus(減)
I=interest(興趣點、好處)
意念:為學生會籌款
P:增加儲備和盈餘,做到財政獨立自主,推行活動更得心應手。
M:容易令同學誤會學生會「謀利」,凡事向錢看,忽略其他應該為同學爭取的權益。
I:搞活動對學生本身有何益處?籌募所得款項用途?哪些是最迫切?怎樣決定優次?
(3) 六頂思考帽子
「六頂思考帽」代表六種思維模式,每次只用一個觀點想事情,讓思考過程簡單不混亂,最終就能對一件事情得到多角度的觀點,使得思考效果更全面。
應用例子
白:目前學生會帳目如何,翻查去年財政報告,推算新學年活動預算。
紅:最支持哪一個方案,為甚麼有這種想法?
黃:集中比較不同方案的好處,或是考慮合併幾個方案?
黑:如有同學反對,原因是甚麼?他們不支持的話,有何後補方法?
綠:真正執行的時候,是否可行?
藍:落實計畫時,步驟、分工、應對突發事件、成效評估。
我手寫我腦
中學文憑試的卷二寫作能力佔整體分數的百分之二十四,內容主要考核學生的構思、表達及創作等能力。寫作看似難以訓練,但只要運用適當的思考方法,能夠令主題構思和表達能力更豐富和精準。在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任教創意寫作的一級導師楊宏通老師提供三大思考錦囊,令寫作更得心應手。
(1) Mind Map腦圖
Mind Map是寫作的第一步,是初步構思的階段會運用的思考方法。Mind Map的作用是整理和累積材料,零碎的資料在Mind Map的整理下,就能分出主次和類別。小例子:
(2) 聯想
聯想是最基本的寫作思考方式,除了修辭層面的聯想外,包括了感受和狀況的聯想。聯想通過觸類旁通的方式把兩種事物連結在一起,好的聯想是需要找到兩者的共通點。楊老師以台灣作家王溢嘉為例,他把醫學事物和現實社會的現象作出很貼切的聯想。王溢嘉以人體的癌細胞比喻公司企業的無限擴張,表達出無限擴張的不智。具體來說,聯想的思維過程如下:
(3) 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反向的形式思考。以「社會經濟發展作例子,正向思考會認為經濟發展能令生活得到改善。若運用「逆向思考」的話,會發現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裏生活,令我們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少了,更往往需要放下個人的原則等觀點,如此,文章可突出不一樣的觀點。「逆向思考」幫助我們擺脫日常生活的慣性思考,令寫作的表達方式和觀點都更有創意。但過度運用,或運用不當,「逆向思考」卻容易出現觀點過於牽強的弊病。
舉例來說,曾有報道指大學生因財困,要租住劏房,環境複雜,大廈甚至有應召女郎租用單位營業。當大部分人把焦點集中在學生的經濟困境,以及大學的支援等問題時,有些作家卻笑指這是好事,大學生如財困的話,不妨考慮做應召兼職。這就是過度甚至錯誤運用「逆向思考」的例子。也許作者是借題發揮,開開玩笑,但這種玩笑開得並不出色。
小練習
在同一道題目裏,可以同時使用以上三種思考方式,2013年的DSE中文寫作題目就是例子。
題目:「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燄。」你個人對這句話有甚麼體會?試以「成長」為題,作文一篇。
Mind Map
把自己想到的意念一一用Mind Map分類,最後把聯想思考得出來的意念放到Mind Map中,令文章更貼題。
聯想
「等待被填滿的瓶子」令人聯想到「被動接受」和「滿足需要」,而「化作燃燒的火燄」則聯想到青春、熱血人生。把瓶子與火燄和孩子聯想起來,就想到填鴨式教育、物質、金錢、夢想、社會之光等。
逆向思考
說起「成長」,通常想到美好事物,但透過逆向思考,會記起壓力、失去自由、責任和失去原則等問題:
「成長是必經之路,孩子也渴望成長。可是,成長卻會為人帶來現實問題,責任和工作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保護孩子,現今的家長和社會把孩子視為瑰寶,他們為孩子包上重重限制,淘空了孩子的青春和好奇心。但孩子不是一個等待被刻板知識、金錢和物質填滿的瓶子,他們渴望自由成長、渴望懷抱理想,成為一團照亮社會的火燄,那怕在人生的路途中重重地跌傷。」
說話要經大腦
「不會因為對話而不清場,亦不會因為清場而對話。」是否覺得有些人說話真難懂,不明所以?說話講究言詞達意,邏輯混亂的話,哪來溝通之門?在卷四的說話能力,考核學生在討論中表達、應對、溝通等能力,並根據識見學養、組織思維和語言應對能力評分,所以說話訓練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思維訓練,「講?唔經大腦」,不僅是譏諷,亦是此卷失分原因。
卷四想取得高分,要把說話與思維訓練相結合,邏輯和多角度思考是其中兩個重要元素。學聯早前與政府進行對話,成為全城焦點,學生表現備受讚賞,部分「金句」更可成為說話能力的示範。
(1) 邏輯
發言者常會認為「表達出來的事 = 傳達到的事」,可是實際上很多情況中「表達出來的事 ≠ 傳達到的事」,讓對方容易理解,表達簡潔,內容具體是基本要求。口語訓練不單是說話,同時講求內容組織和邏輯分析,在特定語境中清楚表達己見,能做到條理清楚,脈絡明晰,上下貫通,已經及格。
考試期間,學生快速地根據題目的意思決定講話的中心、選用的材料、說話的態度、話語的表達。做到內容合乎邏輯,說話要言之有序,內容先想清楚,對於較複雜的問題一定要分出主次前後,話速宜慢不宜急,理據充足,表現出組織和安排材料的能力,便可取分。
例子
梁麗幗:「國家憲法訂明人大決定可以改變,香港政府應擔當其憲法責任,為港人爭取最好的普選方案,反觀現時政府是『自斷雙臂』,任由人大解釋和決定,是自我放棄擁有真普選的權利。(解釋: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指,中央有權力、亦有責任處理及參與政改事務,否則將面對更大的憲制危機,梁麗幗回應當中謬誤,並將複雜的憲制概念解釋得很清楚。)
岑敖暉:「政府叫市民及學聯作出讓步,但事實上市民和年輕人已經作出很多讓步,讓出個人精神、時間及未來自由,以希望爭取享有基本而平等的政治權利。我們是被時代選中的學生、被時代選中的年輕人,但與此同時,你們同樣也是被時代選中的官員。」(解釋:回應政府要求集會人士讓步之說,再推進總結學生與官員的角色。)
(2) 多角度思考
討論題目應透過引申、綜合、析述、澄清、補充等,解釋自己的選擇。審題後,從多角度思考內容,把特定概念分拆,可以應用前面提及的六頂帽子思考方法,自己對命題的立場如何,有沒有一些客觀事實和證據為例子,有何優劣,有無其他提議,或是其他人會有哪些負面意見。構思觀點的時候,一併考慮被質疑會如何回應,多作準備。
以大部分考生都較易失分的評論題型為例,這類題目很多時直接以一句事實為題,去年其中一條題目:「有人認為社會人士普遍未能接受年輕人紋身,評論他們的看法。」學生自己支持紋身與否並非最重要,其實題目要求是分析社會現況,同學以多角度思考,如以「對、錯、好處、壞處、原因」等不同方面入手,再得出結論。
例子
周永康:「罷課起至今已經將近一個月,從一萬人罷課至數十萬人逼於無奈走上街頭作和平抗爭,可見只有街頭抗爭,聲音才可以得到政府正視。大部分市民不認同8月31日人大決議及對此感到不滿,此決議是『閹割』三十年民主路,令香港民主寸步難行。特首梁振英指若提名委員會不存在,政府將會向低下階層傾斜,看出提委會將大部分人聲音排除在外。」(解釋:從不同層面解釋市民抗爭理由。)
小練習
上年新出的題型有比較題,如「在棋藝、武術、書法,三者之中,試選一項為中一學生增設課外活動,藉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討論過程,必須點出三者的比較優劣。同學考慮每項提議,可以怎樣運用多角度思考?先從每項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着手,再想想每項優劣。另外,活動的趣味、實用、社會趨勢、執行是否容易等,都是可思考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