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探討新聞自由價值

2014.11.05
792 792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執筆之時,佔領運動已經進行了超過一個月,社會分化愈趨嚴重,而新聞媒體在這水深火熱之際,亦顯得壁壘分明,但新聞媒體的立場絕不代表新聞工作者。早前,無綫電視新聞部一眾記者編輯與工作人員等發聯署信,表達不滿高層處理新聞的手法。另外,亦有支持佔中的報章遭反佔中人士圍堵報館,意圖阻撓其出版,甚至發現部分報章被弄污。最近,更有記者在採訪時遭到武力對待。到底,新聞工作者為何要堅守新聞自由防綫?其價值何在?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又有何關係?

新聞重點

‧了解近日新聞媒體遭滅聲的情況
‧探討新聞工作者守護新聞自由的原因
‧探討新聞自由的價值
‧思考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關係









新聞資料

新聞媒體被滅聲

資料一

無綫記者昨日採訪龍和道清場時,拍得警員把示威者、公民黨黨員曾健超,抬到添馬公園一角,疑毆打了四分鐘。無綫在早上七時播出的報道,用了示威者被警員「拳打腳踢」的字眼。不過,無綫新聞總監袁志偉下令修改,令上午有五個小時的時間,該片段沒有旁白,直至中午時分的新聞,才加入「期間懷疑警員對他使用武力」一句。昨日六個新聞工作者機構向袁志偉查詢事件。袁志偉以書面回覆,電視新聞報道要客觀中立,記者不能加任何主觀判斷或形容詞,其中以涉及刑事罪行的報道更加要小心。在有關方面展開投訴及報案後,再使用「拳打腳踢」字眼,實屬不當。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A1

資料二

一批反佔領行動的示威者前晚到將軍澳工業邨的壹傳媒大樓外抗議,並紮起多個帳篷堵塞出入口,令車輛無法進出,阻止《蘋果日報》被運出。期間,有示威者不停地高叫口號批評壹傳媒,又不時與在場記者發生推撞。示威行動影響該報的到紙量和運送時間。首批報紙比平時遲四小時才運抵觀塘,亦有報販指平日的到紙量是一百份,昨日僅得三十份,而且由於報紙不齊全而不出售,使市民因而改買其他報紙。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14日《新報》A4

資料三
多名記者在採訪支持警方集會期間,突然有支持警方的集會人士激動起哄,其中無綫新聞一名記者及兩名攝影師,因目睹衝突場面前往了解時,被人包圍、拉扯及襲擊。此外,香港電台新聞部一名女記者亦被人圍堵,她聲稱當時已佩戴記者證,仍被質疑身分,並遭人踢中腰部及腳部,又有人試圖搶奪記者證及背包,記者的耳筒亦損毀。港台發言人表示極之憤怒;港台工會批評實不為文明社會所能接納容忍,香港電台新聞部已取得副廣播處長(電視)同意,將暫停採訪所有藍絲帶活動。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26日《星島日報》A2

新聞工作者的回應


資料四

我們對十月十五日凌晨時分,在龍和道與添馬公園範圍發生的一則警方清場新聞,其處理手法與公司管理層意見分歧,特此聲明,表示遺憾。當晚現場攝影記者的鏡頭,記錄了多名警務人員將一名示威者制服,抬到一角,之後對該名雙手被綁的示威者有所動作。我們認為,截至早上七時前的報道字眼,是對過程作中立客觀描述。⋯⋯
我們認為「拳打腳踢」並非失實陳述,亦不能接受直至接近午間新聞,才對事件怎樣發生,加上一句描述。期間近五小時旁述一直從缺。這不但使報道變得不完整,同時也反映了管理層對原來之報道並不信任。
我們認為這樣對報道真相而言,是一個缺失。受眾的觀後感,例如會否不滿警方的手法,或體諒警方執法困難,自有公論,新聞工作者不應,也不必予以考慮。
資料來源:《一群無綫新聞部記者公開信》

資料五
我們只能盡力確保報紙順利出版,尤其是香港正值關鍵微妙的時刻,必須守護市民的知情權。文明社會,絕不容許此等猖狂踐踏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事件,更不應該出現執法部門縱容或無力阻止侵犯新聞機構的違法行為。但在今天的香港,竟然光天化日、肆無忌憚地發生了。這場仗,是守護新聞自由、守護香港的戰爭。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14日《蘋果日報》A17



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資料六

新聞工作者負責傳遞資訊,讓我們知道社會和政府的真實情況。在一個現代商業社會裏,正確、多元而快速的訊息,對我們能否作出經濟決定是非常重要的。新聞工作者亦可以反映我們的意見,成為一個下情上達的途徑,讓政府知道我們的心聲。新聞工作者也扮演監察者角色,質疑政府的政策和決定,暴露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逼使政府官員向我們交代、改善。新聞工作者亦提供一個自由討論的途徑,讓市民可以參與社會建設。由於很多市民可以透過新聞傳播媒體同時接收各式各樣的資訊,故傳媒也可以發揮教育市民、啟發市民的作用。
資料來源:《香港人權監察》

資料七

新聞工作者應保證新聞來源的多樣化,不要只聽一面之詞,使大眾能夠分辨消息是否準確,從而能夠客觀評價各方觀點,包括弱勢群體的觀點。新聞工作者也應協助消除一般市民大眾對其他種族或國家的誤解,保證尊重一切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無分種族、性別、語言、宗教或國籍;並且要提醒大眾關注其他人所受的災難,例如貧窮、營養不良、疾病和天災等,從而促使各國解決這些問題。此外,新聞工作者也對教育青少年促進人權,負擔一定角色。
資料來源:聯合國《關於新聞工具有助於加強和平與國際了解,促進人權、反對種族主義、種族隔離及戰爭煽動的基本原則宣言》

資料解讀

新聞媒體被滅聲


資料一

‧無綫新聞在清場行動時拍得警方對示威者動粗的畫面,旁白以「拳打腳踢」來形容警方的動作,無綫新聞部高層卻指「拳打腳踢」並不客觀中立,故下令修改;
‧無綫新聞部高層指記者不能加任何主觀判斷或形容詞,尤其涉及刑事罪行, 故使用「拳打腳踢」並不恰當。

資料二
‧反佔中人士在壹傳媒大樓外抗議,並堵塞出入口,阻止《蘋果日報》由大樓內運出;
‧示威行動令《蘋果日報》到紙量減少,亦延遲了運送時間,不少市民因而改買其他報章。

資料三
‧一名無綫新聞記者及兩名攝影師在拍攝衝突場面時,遭集會人士包圍、拉扯及襲擊,另外,香港電台一名已佩戴記者證的女記者,亦被示威人士圍堵和施襲;
‧無綫及港台皆表示憤怒,港台將暫停採訪相關活動。

新聞工作者的回應

資料四

‧無綫新聞部的一眾記者編輯等,認為「拳打腳踢」並非失實陳述;
‧指高層私下修改旁白,不但令報道變得不完整,亦反映高層對下屬的不信任,而如此做法並不能報道事實的真相;
‧新聞工作者只須報道事實的真相,並不須要考慮受眾的觀後感。

資料五
‧儘管面臨各種暴力,新聞工作者應該繼續堅守崗位;
‧新聞工作者有責任要守護市民的知情權,而執法部門應阻止違法行為。

漫畫

‧新聞工作者應無懼任何威脅,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險,亦應堅持向大眾揭露真相。

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資料六
‧新聞工作者能讓市民知道社會和政府的真實情況,幫助我們在資訊快速流動的商業社會環境裏,作出任何經濟決定;
‧市民可透過媒體反映意見;
‧新聞工作者可監察政府;
‧新聞工作者可向市民提供自由討論的途徑,參
與社會建設,亦可教育市民。

資料七
‧新聞工作者應向受眾提供多樣化的資訊,亦應使大眾知道消息是否準確;
‧確保弱勢群體的觀點能夠有發表的空間,並尊重所有人的意見;
‧提醒大眾關注其他人;
‧教育青少年,以及促進人權。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為甚麼?

相關概念
‧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 傳媒) Mass media
‧主流價值 Mainstream value
‧出版自由 Freedom of publication
‧自由 (1) Freedom; (2) Liberty
‧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新聞自由 Freedom of press

多角度思考

1.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分析今天的香港新聞界正面臨何種威脅?
建議思考方向:
‧新聞媒體的政治取向會如何窒礙採訪?高層會施加甚麼壓力?
‧有哪些來自外部的壓力?又會對新聞媒體施加甚麼壓力?

2.
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有甚麼關係?新聞自由度下降,會如何影響言論自由?
建議思考方向:
‧個人的力量較大,還是一個新聞機構的力量較大?
‧在新聞自由的情況下,新聞媒體向大眾傳達的訊息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
‧在多元化新聞環境情況下,能製造一個怎樣的討論空間?
‧如果消息來源單一,會怎樣影響這個討論空間?

3.
近日香港電台決定暫揨採訪由藍絲帶團體所舉辦的活動,你認為這個做法與新聞自由有否牴觸?為甚麼?
建議思考方向:
‧新聞工作者的職責為何?新聞自由又有何重要?
‧這個做法有否違背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這個做法會令消息變得單一化,還是多元化?會否影響消息的傳播?

載自2014年11月5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Venus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