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篇章重點
2014.10.31閱讀理解考核同學對篇章有深入分析和理解。以下列舉三種不同作答方法,以最後一種為佳,值得同學反覆參詳比對。
篇章
(1) 有時候模仿並不是刻意所為, 而是習慣或印象深刻所無意造成, 古詩中便常常有這種巧合。宋朝王安石的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間那個「綠」字的轉品成功便成千古佳句,據說那是刪去「到」、「入」、「滿」等幾個慣用的動詞才選定這個「綠」的形容詞而敲定的。然而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侍從宜春苑賦柳色聽鶯百囀歌〉中早就有「東風已綠瀛洲草」之句。對此,愛挑毛病的錢鍾書便有這樣的疑惑,他說:「王安石的反覆修改是忘記了唐人的詩句而白費心力?還是明知道這些詩句而有心立異呢?他選定的「綠」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後想起了唐人詩句而欣然沿用呢?還是自覺不能出奇制勝,終於向唐人認輸呢?」看來,錢鍾書的疑惑雖然振振有詞,但那麼有學問且兩度編過唐詩選的王安石應該不至於沒看到李白的詩吧?其中原因,不難明白。
向明〈模仿是添一道皺紋〉(節錄)
(為便於設題,部分文字經過刪改增訂)
題目
根據段落內容,作者說明了甚麼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章拆解
表面示範
作者指出有時候模仿並不是刻意所為,而是習慣或印象深刻所無意造成,他舉出王安石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與李白詩句「東風已綠瀛洲草」同樣用了「綠」字的例子,表示不同意錢鍾書對王安石名句所提出的疑惑,並指出王安石不至於沒看過李白的詩。
籠統示範
作者引用兩首同樣用了「綠」字的古詩,說明了模仿的特質。
五等示範
作者舉出熟悉唐詩的王安石其名句在用字上跟李白詩同出一轍之例,說明人有時會因習慣或印象深刻而在無意中模仿了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