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師說》
2014.10.3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①、解惑②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③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④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⑤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⑥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為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⑦,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⑧,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⑩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韓愈《師說》
註解
1. 受業:授教
2. 解惑:鮮答疑惑
3. 孰能:怎能
4. 固:固然
5. 存:存在,指道理在哪裏,老師就在哪裏
6. 恥師:恥於學習
7. 大遺:忽略了授業解惑的大事
8. 羞:覺得是恥辱
9. 老聃:老子
10. 嘉:嘉許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4分)
a.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__________________
a. 愈來愈/更 b. 阿諛奉承
2. 試語譯以下句子:(4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所有事也比學生高明。這是因為懂得道理有先後之分,技藝各有擅長,不過如此。
3. 《師說》是一篇論說文,韓愈在第二至第三段分別作出了三個對比,試找出答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古之聖人從師對比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b. 時人為子女擇師對比自己恥於學師
c. 以巫醫、樂師和百工不恥從師對比士大夫恥於從師
4. 韓愈的《師說》是希望對誰人作出讚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蟠
5.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句,指出了我們應該向哪一些人學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應該向有知識的人學習,而不應以年齡和身分貴賤的分別而選擇老師。
6. 文章的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當時的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了甚麼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指出當時的學生只懂得一些斷句朗誦的知識,一些大道理卻未有向老師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