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式萬聖節 全城盡興

2014.10.29
719 719

集體撞鬼事件聽得多,但你知道每年的哪一天最多人撞鬼嗎?就是萬聖節!這個節日雖然不是公眾假期,但不少人都會在當晚外出參加變裝派對,嚇人一餐。這個原本來自西方的宗教節日,因全球化而來到香港和中國,令原本對神怪之事甚為避諱的中國人,也玩起扮鬼扮馬扮殭屍來。萬聖節這個原為基督教的節日,來到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匯之處,竟變成了第二個盂蘭節!

全球化+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生活素質+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對人類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內地和香港的社會應怎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甚麼?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甚麼衝擊?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







西方節日在地化

原為基督教節日的萬聖節來到了香港和中國,其宗教意義被逐漸淡化,反而扮鬼扮馬和惡鬼出動的嚇人環節成為了主菜。事實上,中國亦有一個與鬼魂有關的傳統日子──盂蘭節(農曆七月十四),中國人當天會在街上拜祭遊魂野鬼,希望制止他們在人間作惡。然而,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待鬼魂都帶着敬畏的態度,眾多民間傳說皆將鬼怪之事與恐怖、邪惡扯上關係,原因是中國社會藉着死後會下地獄之說,來告誡世人不要隨便作惡,否則死後便會有十分悲慘的後果,亦因而對鬼魂心生恐懼。傳統的中國人並不會公開談論與鬼魂有關的話題,更不會當成節日來慶祝。

結合中國傳統 淡化宗教意義

不過,全球化將萬聖節傳入華人社會,西方的鬼節被演變成帶有中國特色的萬聖節。另外,由於恐怖主題電影和電視劇的流行,因此龍婆、問米、鬼上身、殭屍等,亦成為了萬聖節的象徵。

香港的主題公園更舉辦萬聖節特別活動,以驚嚇的觀感刺激作招徠,同時將上述中國鬼節元素加進活動中,如前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就曾在「海洋公園哈囉喂」的宣傳活動中扮成殭屍,而「哈囉喂」活動亦有不少中國鬼節的元素。

傳統節日商業化

萬聖節雖原為宗教節日,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恐怖電影大收旺場,「驚嚇」情節有利可圖,因此商人亦看準商機,不但舉辦萬聖節嘉年華,又推出如萬聖節鬼怪造型食物、扮鬼服裝頭飾、化妝用品等等,亦有主題樂園乘着萬聖節推出各種期間限定的鬼屋和鬼怪主題遊戲。

推出主題玩樂 鼓勵群眾消費

如不想到主題樂園遊玩,亦可於萬聖節當天走到旺區,如蘭桂坊狂歡一番,帶動該區酒吧和餐廳的經濟。例如二○一○年適逢周日的萬聖節,蘭桂坊一天的生意額就比三天的生意額多出一成;而入場的人次亦每年遞增。可見萬聖節對商人而言,絕對是一個好商機。

在商人的推波助瀾之下,萬聖節已經成為一個鼓勵消費、玩樂主義味甚濃的節日。因此, 在臨近萬聖節之時,相關的廣告和裝飾遍布全城,讓全港市民也進入「萬聖節mode」,就連平時對萬聖節不感興趣的人,也會突然想去參加萬聖節嘉年華、吃吃趣怪食品,玩樂一番。

不一樣的萬聖節

事實上,雖然萬聖節因全球化而傳到不同地方,但卻因為各地文化差異而令萬聖節變樣。單在香港,亦因為鄰里關係變得疏離,以及人身安全問題,香港小朋友並不會像外國般,到鄰居處叩門玩「Trick-or-Treat」遊戲。

愛爾蘭 不傳統的傑克燈

在四千多年前,愛爾蘭人會在萬聖節時利用薯仔、蘿蔔等製作傑克燈(Jack-o'-lantern),但後來他們移民到美國時,卻發現南瓜比薯仔和蘿蔔更適合,因此現代的傑克燈都是由南瓜所雕刻而成,現在甚至有人使用燈泡來代替蠟燭,又在內加設冷卻裝置,與傳統的傑克燈相去甚遠。

俄羅斯 太邪惡的萬聖節

然而,儘管萬聖節在各地成為了慶祝活動,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接受,俄羅斯就曾指明萬聖節「太邪惡」。莫斯科教育部更在二○○三年建議學校不要在校內慶祝,而國家杜馬(俄羅斯的立法機構)更擬將此立法,明文禁止國民慶祝萬聖節。在二○一一年,俄羅斯有民調公司就俄羅斯民眾對「萬聖節態度」進行民意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者都表示對慶祝萬聖節沒有興趣,證明萬聖節這個「普世歡騰」的節日亦非人人受落。

小結

萬聖節已有逾四千年歷史,是起源自歐洲的一個宗教節日,經由移民、殖民統治、資訊交流而傳到各地,並吸收了當地的文化風俗,轉變成一個含有當地元素的節日,成為具有各地特色的萬聖節,因此你絕不會在日本的萬聖節活動中看到龍婆在問米;而一些原本屬於節日本身的元素,亦因為各地風俗有異而逐漸被淡化,甚至消失,例如香港的小朋友不會在萬聖節當晚挨家挨戶玩「Trick-or-Treat」遊戲。

除此之外,商人亦會藉萬聖節來賺錢,例如推出各種萬聖節食物和用品,亦有中菜館推出萬聖節大餐,從而吸引消費者消費。









相關概念: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
由全球化(Globalisation)和本地化(Localisation)兩詞結合而成。此詞語最先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一群日本經濟學者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一九九二年,社會學家Roland Robertson發表了論文《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解釋了全球在地化的意思。
全球在地化即是一個人或群體能夠做到「全球化地思考,本地化地行動」,簡單點來說,就是「入鄉隨俗」,消除各地之間的文化差異。例如全球連鎖快餐店麥當勞,會因為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而推出多款飯類食品。
然而,如品牌對當地風俗文化習慣不清晰,則會破壞其品牌形象。例如日本豐田汽車在波多黎各推出其中一款車款Fiera時,就因為「Fiera」在當地帶有「醜女人」之意而滯銷。



相關辭彙
‧行動本土化 Act locally
‧文化抵抗 Cultural resistance
‧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
‧文化融和 Cultural integration
‧經濟融合 Economic integration
‧以全球角度思考 Think globally
‧人地關係 Man-land relationship
‧本土化(本地化) Localisation

Mind Map:萬聖節的全球在地化與商業化



學習教材

在地化節日 衝擊本土文化?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去年執導電影《殭屍》的麥浚龍(Juno),應海洋公園邀請為今年《哈囉喂全日祭》萬聖節活動,設計一個以「殭屍」為主題的鬼屋。鬼屋的第一個部分是錢小豪住進公共屋邨凶宅單位「2442」, Juno還特別建議增設一些殭屍在凶宅突然閃現和躍下,增加驚嚇效果,當然亦少不了電影中的銅錢面罩殭屍、孖女鬼等角色;隔籬鄰舍的每家每戶門外也擺放香燭和祭品,令人回憶起片中惠英紅偷食拜神雞的一幕。在沿途的漆黑走廊中,會經過一排油紙傘陣,而電影中的油紙傘鬼個個都身高12呎,今次有機會由大銀幕搬出來,讓大家親身體會那份驚嚇。
摘自2014年10月5日《星島日報》D4

資料二
海洋公園在九月中開始舉辦哈囉喂活動,園內海龍王餐廳、海洋冰室及水都餅店等均推出造型驚嚇的中西美食,當中海洋冰室「靈異民間傳說」套餐,恐怖又創新,例如頭盤「棺材本」,即燒雞乳酪鮮果沙律,以青瓜雕成「棺材」盛載沙律,極富創意。主菜「千層鬼畫符」為意式焗芝士牛肉醬闊麵,飾以番茄醬寫成靈符,配合節日主題。最特別是甜品「香燭美點」,以曲奇製成香燭及爐灰。
摘自2014年9月9日《星島日報》E3

多角度思考
1.七月十四日盂蘭節是中國的鬼節,中西方的鬼節有何不同?(4分)
2.參考圖片及資料,香港兩間主題公園分別如何呈現萬聖節全球在地化現象?(6分)
3.你有多大程度同意「全球在地化」會令香港人的傳統節日意識愈來愈薄弱?(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死亡和鬼魂在中國社會中是禁忌,他們對鬼魂都是敬而遠之,絕不會公開討論,更不會慶祝鬼節,與西方慶祝萬聖節的傳統不同;
‧中國人相信遊魂野鬼會在盂蘭節來到人間,因此他們會在路邊拜祭,希望能超渡祂們,不會加害活人;但在萬聖節,各人卻會扮成鬼怪在街上走動;
‧中國人並不會將食物造成供奉先人用品的造型,認為此舉不吉利;但在慶祝萬聖節時卻無此等禁忌。
2.
‧迪士尼樂園和海洋公園分別推出了萬聖節應節活動和食物,而當中亦加插了不少中國元素:
圖片:
‧蝦餃是一款廣東食物,但為了迎合萬聖節,樂園將食物化身成樣子恐怖的骷髏頭卡通人物;
‧用骷髏頭來作為死亡的代表始於西方,古代西方海盜會用此來作為旗幟,後來此概念進入了中國,令中國人也把骷髏頭和死亡連結起來。
資料一:
‧海洋公園在殭屍主題鬼屋中加入不少中國元素,如銅錢所做的面罩和中國傳統雨傘油紙傘(中國不少鬼故事皆指鬼魂會藏身於油紙傘中);
‧鬼屋中隔籬鄰舍門外放置了香燭、祭品和拜神雞,原為中國人用以拜祭祖先之用,本常見於中國人的鬼節盂蘭節。
資料二:
‧海洋公園在萬聖節期間推出「靈異民間傳說」套餐,雖本為西方食物(沙律、意粉、曲奇),但將食物擺設成棺材、靈符、香燭和爐灰,原為中國鬼節的代表性物件。
3.
很大程度同意:
‧在商業化的情況下,傳統節日變成以消費掛帥的手段,商家為了鼓勵消費,不斷推陳出新,令節日變樣,與傳統相去甚遠;
‧西方傳統節日來到香港,只保留了表面的元素,如萬聖節扮鬼狂歡,忽視了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元素;
‧西方節日大多有狂歡元素,令年輕人容易接受,但中國人對節日普遍持拘謹態度,容易令年輕人因繁文縟節而對中國傳統節日反感。
很小程度同意:
‧雖然消費主義盛行,但我們會在其他渠道和媒體中學習到節日的背後意義,故並不會令大眾的傳統節日意識變得薄弱;
‧雖然有些節日已被簡化,但在商家的推動和宣傳下,傳統節日反而不會在急速發展的社會下被湮沒。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紐約唐人街星期日舉行大型巡遊,慶祝農曆新年。今年是紐約華埠連續第十五年舉行巡遊,除舞龍、舞獅外,更有華人打扮成中國戲曲的小生花旦,沿途向華人、外國人送上馬年祝福。觀眾中以小朋友最興奮,每當表演隊伍經過時,他們均歡呼喝采。
摘自2014年2月4日《頭條日報》P22

多角度思考
參考資料和就你所知,全球在地化會帶來甚麼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正面影響:
‧促進消費,帶動經濟;
‧將不同文化帶到其他地方,讓其他地方的人認識不同文化,減少文化衝突的機會;
‧希望了解其他地方文化的人不須再特意遠走他方,能在本地親身感受其他地方的文化,如相片中的美國卡通人物穿上了紅色衣服慶祝新年,而紅色在西方本來帶有危險之意。
負面影響:
‧因文化差異而造成文化衝突的機會增加;
‧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交融,令新世代沒法得知原本本土文化該為何;
‧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令本土文化逐漸被沖淡。

參考資料
論文
(英)Chanchal Kumar Sharma:Emerging Dimensions of Decentralization Debat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http://mpra.ub.uni-muenchen.de/14337/1/MPRA_paper_14337.pdf
(英)Roland Robertson: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載自2014年10月29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Venus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