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作運動 另一種抗爭
2014.10.27要向政府表達不滿,除了遊行示威這類積極手法外,還有人會進行「不合作運動」。這種以群眾力量意圖癱瘓政府運作的消極抗爭手法,最早由甘地在印度推行,以脫離英國的統治。持續多日的佔領運動,其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合作運動」,實行以消極的方式,迫使政府和中央聆聽市民的訴求。到底這種不合作運動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期成果?運動又有何利弊?
今日香港
主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他們的參與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他們會有不同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甚麼影響?
‧法治精神如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和推動他們履行義務?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為甚麼?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資料一
有網民在facebook發起「不合作運動」,開出多張68.9元支票交差餉,宣示對政府及警方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該網民指,每日會寄出一張支票,支票背面註明:「我得六八九!請袋住先!」等字句,並附上示威者相片及向職員致歉字條。他指已諮詢熟悉公務員架構的友人,因這類工作無時限,可補薪加班或增人手處理。他強調矛頭非針對公務員,叮囑參加者勿選擇有時限服務,否則令公務員直接受害。
摘自2014年10月17日《晴報》P8
資料二
「佔中」不合作運動不斷擴大,有網民號召在街頭「快閃佔領」,並發起「集體到馬路執毫子行動」及「一毫子報案行動」等。
日前有市民響應網上號召,「快閃佔領」中環畢打街及干諾道中交界堵塞馬路後四散,又有市民以「執毫子」為由堵塞馬路。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江敏強指,前晚有七宗個案,以快閃及滋事的方式堵塞路面,警方會果斷執法阻止,呼籲有關人士不要繼續這些行為。
摘自2014年10月17日《頭條日報》P2
資料三
一戰爆發後,甘地回到印度,號召印度人民加入英軍,希望藉由表現忠誠,換取英國信任,同意印度獨立,可惜此舉並未成功。戰後,他參與印度獨立運動,以不服從、不合作、絕食抗議等方式引起國際關注。這段期間,甘地發起的抗議活動包括抵制英國貨、抵制英國學校、抵制法律機構、辭退英國政府工作、拒絕繳稅、拋棄英國授予的稱號及榮譽等等。
一九三○年,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率領抗議民眾徒步從德里走到艾哈邁達巴德海邊,總計遊行了四百公里,上千民眾寧可走到海邊取鹽,也不願意繳稅給政府。這是甘地發起的抗議遊行中最有名的一次。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希望印度人民從軍,但甘地希望英國政府答應在戰後讓印度獨立,作為交換,而英國政府拒絕。
一九四七年,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合作制定印度獨立與分治方案,並於八月十五日公布,印度正式獨立,此時開始有追隨者尊稱他為聖雄。
摘自《我對真理的實驗:甘地自傳》
相關概念:不合作運動(Non-cooperation movement)
市民對政府某些政策不滿時,以不合作的行為來向政府抗衡,被人稱作消極的抗爭手法。其最終目的是希望能癱瘓政府,繼而迫使政府與市民對話和聆聽市民的訴求。拒絕交稅、罷課、罷工、議會拉布等,甚至是佔領運動亦是不合作運動的例子。雖然不合作運動以非暴力的形式進行,卻有機會觸犯法律,是爭取公義不得已的手段。
不合作運動的成敗,與其參與人數有莫大關係,因為運動不但影響政府,而且有可能影響其他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如果參與人數不夠多,甚至因為日常生活受到運動影響而令部分人轉向,造成社會分化,不合作運動則很難成功。
觀點與角度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明白議員的感觸,但每樣撥款項目都與市民需要有關,不想議員因政治因素,令政府改善民生的努力得不到實踐。財委會在上個會期因不合作運動,如拉布,已有十八項建議延誤,積壓工程的造價增加十三億元,令多個項目延遲。
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若中央政府否決公民提名,會考慮先發起堵塞道路,大學在九月開學後罷課、罷工等合法不合作運動進行「公民抗命」。我相信堵塞道路是最能影響政府運作的方法。若當局仍然未能回應市民訴求,再決定全面佔領行動。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廢物收費支援小組委員朱漢強:對於要由年輕學子負責打前鋒感到「有愧」,故決定辭職以明志,親身支持不合作運動。我們不滿特首的作為!我們不滿警方以暴力對付學生和人民、更不滿政府縱容暴力。希望今次辭職可為當局造成一定壓力,以道德力量感染更多各界人士。真不知有無用,但袖手旁觀一定無用。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丘梓勤:「不合作運動」的成效視乎參與人數,即使清場,政府仍得不到民心。政府應警覺,這場運動已擴展至個人層面。「不合作運動」一旦變成風氣,譬如衍生不交稅、遲交稅及少交稅等問題,將會拖垮政府管治,政府須小心處理。
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若然認為以罷課、佔中、不合作運動,就能向中央爭取更高度的自治權,那就是誤判形勢。「佔中」、「公民提名」主導政改諮詢,已可預知,激烈、極端的建議,只會換來一個更「穩陣」的人大決定。結果,人大常委的決定是一個比外界預期更「穩陣」的方案。以現在國家的實力,領導人在「依法治國」的決心下,能夠在短時間改變這個決定的機會是零。
專欄作家施永青:甘地可以透過不合作運動迫英國放棄殖民統治,是因為他的不合作運動能得到大多數印度人響應,而且並非只是一時之氣,是持之以恒,歷久不衰。這才令英國人明白,他們已完全失去民意的支持,繼續在印度實行殖民統治將得不償失,惟有容許印度獨立。但佔中所提出的不合作運動,其矛頭卻指向中港經濟與人文融合,這並非大多數香港人的意願,不但會影響生計,還會影響他們的家庭關係。
學習教材
小心民意逆轉
意見整理
根據「觀點與角度」,整理各人對「不合作運動」的意見。(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多角度思考
1.不合作運動與遊行示威有何不同?它會造成甚麼影響?(6分)
2.你認為香港的不合作運動會否成功?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不合作運動與遊行示威的不同:
‧遊行示威靠的是人們上街向政府表達不滿,但不合作運動是從各個方面癱瘓政府運作,如拉布、分開多次交稅等;
‧示威可能會引發衝突,不合作運動原意較溫和;
‧不合作運動對政府的影響較大。
正面影響:
‧癱瘓政府運作,對公職人員造成壓力;
‧迫使政府聆聽市民訴求。
反面影響:
‧影響政府運作,加重公職人員工作;
‧對民生造成影響,令部分港人不滿,有可能令部分人轉為不支持運動。
2.
會成功:
‧影響其他政策,令政府不得不先解決政治問題;
‧加重公職人員工作壓力,令政府內部怨聲載道, 從內部向政府施壓;
‧會令政府醒覺,知道自己已不得民心,因而聆聽市民訴求並改革。
不會成功:
‧公職人員不會站在市民的一方,造成分化;
‧影響其他政策,令受影響市民亦轉向反對;
‧香港政府現時較重視中央政府,無論如何亦會無視市民的訴求,不合作運動搔不着癢處。
參考資料
網頁
‧不合作運動 工人的力量
http://www.hkctu.org.hk/cms/article.jsp?article_id=1237&cat_id=39
‧甘地與不合作運動
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1147.html
載自2014年10月2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