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friend! 外來勢力?
2014.10.27「佔中」導致社會出現對立,戰綫從金鐘、旺角現場延伸至網絡世界,意見不合者,討論無效就以「unfriend」作結,尤以經常活躍於facebook的青少年之間最常見。有人打趣說,「佔中」的唯一好處是讓人看清楚身邊誰人是敵是友、是人是鬼;其實,大家又知不知你審視朋友的立場、觀點和行動,許多時都是受到「外來勢力」影響?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為甚麼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會有轉變?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有甚麼獨特和共同的特徵?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你在網絡世界, 例如facebook上,對某些具爭議性的議題堅持己見、對持相反意見者發出不友善的批評、引來惡意的回應,最後雙方不歡而散,甚至「unfriend」對方;這些人際互動,意見不合停止對話,本屬平常事,何以牽扯到「外來勢力」?
這裏所謂的「外來勢力」,是指友儕群體的影響。
青少年性格特徵
「青少年容易受友儕群體影響」這個結論,是經過多年研究所得,客觀地形容一般青少年的性格特徵。那麼這個青少年的特徵,又何以影響他們的人際互動?例如認為「佔中」正確,又或支持警察強硬清場,是甚麼讓他們那麼堅持,與人拗得面紅耳熱,甚至毅然絕交?
社會心理學分析
在「友儕群體影響」這個龐大的「外來勢力」下,大家可以再仔細從社會心理學的從眾(Conformity)行為和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兩個因素去深入理解。
從眾行為
從眾,簡單而言是「人做我又做,人唔做我又唔做」。
首先,大家要知道人是會因為害怕被批評和被拒絕而從眾,擔心不遵從會有不好的後果,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規範性從眾」(Normative Influence),指周遭的人的做法變成正常合理的規則,對你亦構成壓力,迫使你迎合。
其次,是一種叫「訊息性從眾」(Information Influence),意思是即使你對事情不熟悉,你卻會因看到別人都是這樣做的,然後就跟着做。
團體極化
當個人身處在團體之中,往往會有超乎平常的膽量,做出高風險的決定和行為。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呢?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平常個人是不太敢去承擔風險,但在團體中,風險就被視為由團體一起去共同承擔的東西,個人就變得無甚顧慮去做想做的事了。
理解過上述兩種心理後,同學不妨利用這些因素,分析青少年在「佔中」事件上有關人際關係的處理。
學生主導 無畏無懼
請大家回憶一下,「佔中」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生?領導人物是甚麼樣的人?大部分參與者又是甚麼人?
佔中啓動前夕是學生參與罷課;領導人物來自學界,主要是學聯、學民思潮的人,他們都是學生;大部分參與者都是在學青少年。
堅持信念 身體力行
因此,可以理解學生在事件中的感受肯定是強烈的。根據青少年容易受友儕群體影響的特徵,相信許多學生看見同齡青少年都在信念或身體力行方面支持真普選訴求,甚至參與被視為違法的行為──佔中,會很容易從眾而行。
除了不少人因警方施放胡椒噴霧及催淚彈而走上街之外,這或能解釋為甚麼9月28日佔中啟動後,愈來愈多青少年加入上街行列(當中許多本來連罷課也沒有參與的),因為身邊大部分青少年學生都是這樣想、這樣做。
不同意見 不願聆聽
人多了,大家對自己的作為更沒有懷疑、對自己的信念更是堅持、對不同意見的人更不客氣和讓步,甚至絕不畏懼在交友平台如facebook和WhapsApp上與認識的朋友或不認識的「路人」針鋒相對,最後更「毫無後顧之憂」的把對方「unfriend」。
青少年受同輩和所處群體的影響,「unfriend」漸漸變成趨勢,大家不願再聆聽意見不合的人的意見,「絕交」變相是流行的相處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得來不易,都是天時地利的緣分,但作出這麼決絕和極端的做法,似乎輕而易舉。
大家「按掣」前宜抽離一下,獨立思想:當初是怎樣與這個人認識?為何會成為朋友?對方有何值得欣賞的地方?……
反思
從眾、朋輩影響,不容否認其普遍性;可能,以今次的「佔中」事件為例,有同學會抗議:我們不是從眾,不是受朋輩影響,是有獨立思考的。這也是你的回應嗎?
在「unfriend」潮下,你又有否參與其中?你心目中朋友的定義是甚麼?有哪些爭議你會絕不妥協,堅持到底?
相關概念:從眾VS順從 (Conformity vs Compliance)
香港青少年大部分都清楚自己為甚麼要走上街,不過相信亦有一些是「人做你又做」,身邊人撐佔中你又撐、大部分朋友支持警員強硬清場你又附和。
對於這類「人做你又做」的行為,社會心理學上解釋這是從眾(conformity)行為,但千萬不要與順從(compliance)混淆。
愛司克(Asch)的從眾實驗:七個學生(其中六個是同謀)要看圖回答問題,當其他人(同謀)都說出明顯錯誤的答案時,真正的學生(非同謀)會不會從眾,以錯誤答案回覆?結果是,七成五的人至少有一次從眾行為。
「從眾」是明知故犯,但「順從」卻只是暫時假裝他們認同別人的答案,但並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信念,只是因為社會壓力而在公開場合表現出改變的態度而已。
相關辭彙
‧同儕影響 (朋輩影響) Peer influence
‧同儕壓力 (朋輩壓力) Peer pressure
‧友儕群體 (同儕群,同儕群體,朋輩群體) Peer group
‧社會角色 Social role
‧社會凝聚力 Social cohesion
‧人際衝突 Interpersonal conflict
‧人際關係 (1) Human relationships; (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ind Map:當我有意見,我會……
學習教材
一言不合 斷絕關係?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據你所知,香港的情況是否一如漫畫所言?情況是怎樣?(4分)
2.承上題。面對如此情況,參與的青少年是怎樣理解自己的角色?他們認為自己在今次「佔中」事件,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6分)
3.承上題。其他市民又是否認同他們?怎樣評價他們的角色?(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香港市民對「佔中」造成交通不便的反應,有忍耐亦有憤怒,大家應把兩種情況一併講述,並非如漫畫中的西方媒體所言的單一情況。)
2.今次「佔中」事件,或可說成是由罷課開始,演變至社會運動,青少年一直擔當着重要角色(例如:領導者、主要參與者),從報章或電子媒體的報道,部分青少年不認為自己「阻塞交通」,反之,認為自己是為了社會的將來站出來,甚至作出犧牲(例如:露宿街頭、冒上違法風險),是盡了公民愛社會的責任。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從網上和新聞報道等不同媒體,多渠道搜集市民的正反意見,特別針對學生自評的角色作回應。)
延伸回應題
「Unfriend 潮」不止在青少年間爆發,就連「幾十歲」的成年人也常見,以下是發生在演藝界的事例,請閱讀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王晶與黃子華兩件事(刪除、封殺)有何異同?(4分)
2.承上題。當人們彼此意見不合至此,「Unfriend」(把對方從朋友名單中剔除)是不是唯一處理辦法?(4分)
3.面對「被絕交」的時候,你認為應該怎樣反應?部分藝人的回應是否可以借鑑?(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兩者同樣是因為「佔中」的立場言論,導致關係破裂,但不同之處是黃子華事件是商業合作關係的破壞;而王晶刪除藝人的聯絡,除了斷絕了商業合作,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割蓆、人際關係的破壞。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想一想「Unfriend」的意義和後果,思考中國人說話「人情留一綫、日後好相見」的原因;保持關係,但不討論爭議話題,可行嗎?完全斷絕關係的做法,是不是已將事件提升至道德層次的考慮?)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多角度思考可以作出的不同反應,評估它們的優劣,準則是不會造成進一步的情感上的傷害。)
參考資料
網頁
‧佔領故事:Unfriend潮
http://rthk.hk/rthk/news/expressnews/20141007/news_20141007_55_1043532.htm
書刊
‧《卡內基給青少年的禮物》
作者:唐娜.戴爾 出版:龍齡
‧《青少年心理學》
作者:姜元御、林烘煜、劉志如、何縕琪、許木柱 出版:三民書局
載自2014年10月2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