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身無長物

2014.10.21
674 674

成語「身無長物」中的「長」,該怎麼讀?讀長短的「長」(cháng)?還是長輩的「長」(zhǎng)?先從典故說起。

「身無長物」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篇,指王恭生活簡樸,「作人無長物」,物,多餘的東西;後用「身無長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貧窮。茅盾筆下寫過:這些逃難人雖則身無長物,因為一到惠陽就逢到數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冷,不能不臨時買了棉被,這一下,艙裏的地位便不經濟了。

從語義看,「身無長物」中的「長」,同長短義、生長義無關;長物,指多餘的東西,當指稱這個義項時,古人讀作去聲「丈」(zhàng)。查找《兩岸常用詞典》(台灣版,2012)、《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頁,給我們提供了「長物」讀「丈物」的綫索。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身無長物」中的「長」只標注一個讀音:zhàng(第四聲);《兩岸常用詞典》(台灣版)既標注zhàng(第四聲),也作cháng(第二聲),而大陸版的《兩岸常用詞典》(2012)僅標注:cháng(第二聲)的讀音。兩岸詞語的讀音差異也在成語「衣錦還鄉」中反映出來:

成語

《兩岸常用詞典》(台灣版) 

 《兩岸常用詞典》(大陸版)

身無長物

長:zhàng(第四聲)/

cháng(第二聲) 

長:cháng(第二聲)

衣錦還鄉

衣:yì(第四聲)/yī(第一聲)

衣:yī(第一聲)

 

成語「衣錦還鄉」的「衣」,作動詞用,古漢語讀作去聲「意」(yì);「衣錦還鄉」也作「衣錦榮歸」,「衣」也讀去聲「意」。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得出兩條重要的信息:第一、漢以來的古漢語,通過變讀聲調(一般變讀去聲)來區分詞義或者區分詞性(比如區分名詞與動詞),語言學有個術語叫做「四聲別義」;第二、台灣的讀音保留古漢語的讀音(舊讀)多一些,大陸的讀音經過1985年的審音工作後,統一讀音(統讀)。在《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7,北京)中,「身無長物」的「長」,標注cháng(第二聲),舊讀zhàng(第四聲);「衣錦還鄉」的「衣」,標注yī(第一聲),舊讀yì(第四聲)。《新華成語詞典》同時標注舊讀,交代了讀音的轉變過程。統讀的過程中,一般不收舊讀。大陸出版的辭書多按照《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標注讀音。

通過變讀聲調,區分詞義或使用對象,現代粵語傳承了中古漢語的做法。北京話也有這樣的用法,比如:給人吃的「黑豆」的「黑」讀hēi,給牲口吃的「黑豆」讀hěi dòu。普通話裏,人的肚讀dù,豬、牛、羊的肚讀dǔ。要是你鬧肚子,你說:「老師,我肚dù子疼」就說對了!

考考你
成語「衣錦夜行」、「衣繡(綉)夜行」中的「衣」本來該怎麼讀?

 

 

 


答案:
「衣」都讀作「意」(yì,第四聲),作動詞用,穿。

文:林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