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農社會大大影響
2014.10.17城市規劃委員會現正審議新界東北計畫的發展大綱,令我們知道雖然在香港這個商業為主的社會,政府沒大力支持和保障過本土農業,但在新界東北我們還是能看見一定數量的農地,提供本地農作物;有人問:「為何我們需要農業?」以古為例,一個地方如能自補自足,客觀上就減少了侵略或依賴外地的可能,對政權的穩定極為重要。何況,中國素來以農立國,深耕細作又怎會是不合時宜?
《論語.季氏第十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古代中國農業概況
中國從很久以前就奠定了以農立國的方向,班固《白虎通》甚至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信史還未有,神農氏就因沒有五餅二魚的無限糧食,而教導大家定居耕作。現有考據,也證明了中國於新石器時代已有石製的農業生產工具,都是「蒸穀為飯、烹穀為粥」。及後夏禹時代,已有水稻耕種法,上田(高旱的田)與下田(低濕的田)也會按田地的濕乾程度來區分種法;至商代,從甲骨文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量「禾」字旁的象形字,也足證當時農業之發達、以農為主的源遠歷史。隨着時代推進,農業亦成為朝廷大力推動的產業,如漢代的重農抑商政策、隋唐開鑿運河、宋代關注水利、明代甚至有《農政全書》一書來解拆拆農本、田制、水利等農業專門知識,足見農業絕對是古人的施政方針。孟子一句:「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史,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更直接指明了農業在古代,確實是統治階層以至百姓也極為推崇的產業。
封建社會 靠山吃山
然則,為何古人都推崇農業發展?你可能會問為何他們不大力推動商業,甚至是今時今日的服務業、金融、地產業?答案:因為這是封建社會的常態。一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必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漁、牧、耕田、養蠶等第一產業,加上科技不發達、生產水平低,擁有人口和土地這兩個發展條件,農業怎會不成為最好的人民生計?所以,以農立國,自然成為歷代朝代的治國綱領;何況,農業社會必須定居,而且是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同一地方,這正好幫忙政權維持其內部社會的穩定。
農本精神:鄉土、保守、求均
上文提及歷朝皆推農業文化,亦以其為施政方針,普通百姓重視農耕,知識分子也以歸農為本分,「歸田」二字,一如陶淵明「歸園田居」,甚至成為政治家退隱的術語。在這樣的農業社會,中國人自然就養成一種農民特質──農本精神。首先,在公元前二千年前就形成的「定居農村」,這模式直至上世紀末也沒多大變化,農業技術沒有激進的改革(至少沒看見大量運用機械來務農),美其名是安定,實際社會卻缺乏了求變的動力,凸顯了古代中國人純樸平淡而保守的民族特性。另外,這種農業文化,也進一步加深了社會中的鄉土情感;《蛻變中的中國社會》一書,便指出中國農業生產大部分依靠人力,每一戶農家也會投放所有人力、時間去務農,長久而平靜地駐紮在同一處;於是地域上的移動,好像旅行、經商、文化交流等事,竟變成了一種奢侈。終其一生,很多農民可能也沒離開過鄉土,子承父業,一代一代,形成了濃厚的鄉土之情。第三,雖然中國地大,但因為人口等同生產力的關係,農戶大多按農耕須求而生育大量子嗣(何況亦有多子多福的觀念),農業的生業或不足夠滿足人口的增長;面對這情形,便形成農民要求的不再是經濟上的富足,而是「求均」,一如孔子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第十六》)這三種特點,雖然反映了農本精神的保守,卻正如學者所評,絕對是儒家以外影響古代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元素,我們不得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