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世代下的沉默螺旋
2014.10.16通識:批判思考 × 中文:口語溝通
新聞背景
「佔中」事件引起的unfriend潮,某程度反映人愛聽與自己相近的聲音。《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篇對社交媒體的評論文章,認為社交媒體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人們對觀點的表達,正好印證了傳播學理論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即人們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意見不一時,很少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多人認為互聯網可以打破這種理論,因為網絡連接了各種各樣的人,即使是少數派也可以表達觀點,但原來在現實世界,人們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避開意見相左的人,在網絡世界同樣如此。
資料一
社交媒體為何讓人們變得更沉默?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更不願意在互聯網之外表達不同意見。在許多情況下,人們甚至不須要自行選擇。上周,twitter宣布,它將開始向用戶推送來自本人並未關注的用戶的訊息,只要該用戶關注的人裏面有足夠的人關注這些被推薦用戶。facebook也在周一宣布,它將在推送消息中隱藏某些類型的新聞。另一方面,喜歡攻擊他人的網絡流氓已經成為一個讓社交媒體及其用戶感到頭痛的一個問題。
《北京晨報》2014年9月4日C6
資料二
看到了很多人因為發現臉書的朋友跟自己立場不同而誓言要unfriend,想保持沉默的人會被抨擊為「助紂為虐」,勇於表態的又會被視為過於激進或「被利用」,有人反對自己的朋友明知跟自己立場不同,卻公然說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反對沒有立場不表態度的朋友,看到好幾個朋友索性宣布關掉臉書或另開新戶只加「真朋友」,剎那間,有立場有反對或沒有立場不表反對或贊成支持的,都要進入憑立場找「真朋友」的境界。
《澳門日報》2014年10月2日C8
資料三
在綫下世界,人們就總是會被想法相同的朋友吸引,遠離表達不同意見的人。而互聯網以某些方式加深了這種分化。它讓人們很容易就可以只閱讀自己認同的人發布的消息和觀點。研究人員稱,人類都強烈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斷地解讀各種信號,判斷人們是否認同自己。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能夠獲得更多的此類信號──比如狀態更新、人們分享的消息,以及他們日常生活的照片──因此愈來愈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
《中國新聞社》2014年8月28日
觀點與角度
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正在尋找新的政治互動方式,但政治參與和政治討論存在着巨大差別。如今,人們不願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展示給其他人。
《社交媒體如何抑制辯論》報告作者 Keith N. Hampton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很多土壤,其中一種是接受身邊的朋友、以至陌生人跟我們想的不一樣,行動得不一樣。如果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上毋須任何強權體制打壓,我們的臉書unfriend行動就足夠令身邊朋友噤若寒蟬,那你在追求的根本不是民主,而是人人只許讚好你的言論與行為的專斷。
澳門學者林玉鳳訊息傳播一直存在缺口和耽擱,這讓人們無法馬上掌握所有訊息,但人們或許有更多時間去思考、理解和做決定。科技的進步,卻似乎讓我們的思想路了,一個人的憤怒,能在短短幾秒內,變成眾人的憤怒。許多人想在第一時間做出決定、想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宣泄他們的想法、想在第一時間聽到他人的同聲回應,以確定證明他們是對的。從眾效應(Conformity)是個多麼令人嗤之以鼻的名詞,它卻是我們的甘露。
《聯合早報》記者沈越社交媒體看似在連結,其實也向我們披露了這種連結的脆弱。社交網絡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每個人心底都渴望與他人連結,這是很正常的。問題只在,我們將交友的期望都放在這個網絡上,不懂分辨虛擬與真實的世界,滿以為臉書上的喜歡就是真喜歡,這才是大問題。作為一個三年多的臉書使用者,深深明白這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當中的廉潔與情誼,絕對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交往。
專欄作家羅乃萱
通識
批判思考
題目
你多大程度同意「社交媒體加強沉默的螺旋理論」的說法?
作答方向參考︰
題目解讀︰同學須就提供的資料,解釋何謂「沉默的螺旋理論」,然後要表明同意與否,以及同意程度的多寡。
涉及單元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
關鍵概念 | 溝通、朋輩壓力、互動、自制力 |
相關新聞 | 有關社交媒體的研究評論 |
題型分析 | 正反分析 |
思考方向 | ‧ 社交媒體的角色 / 用途? ‧ 「朋友」的定義? ‧ 用家在社交媒體發言的心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考慮? ‧ 看見別人留言的回應態度? ‧ 朋輩壓力的影響? |
中文
口語溝通
題目
「社交媒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擴闊了生活圈子。」試談談你的看法。
小貼士
小組討論期間,要與其他考生交流,聆聽別人發言,作出適當回應,不宜只是「有你講,無人講」。
發言重點參考︰
審題:同學應先審題,分辨題目題型,如此題屬評論,再留意發言風格、相關用詞等。審題須界定「社交媒體」(舉例如臉書,說明特色)、「朋友」定義(未見過面的算是朋友嗎?)、「擴闊」的意思(虛擬與真實),然後再評論「能」與「不能」。
能夠 | 不能夠 |
‧ 很多時能夠即時發布自己的消息,別人看見貼文,短時間內回應,做到拉近距離; ‧ 「物以類聚」,社交網站能結交意見相近的人,而價值觀相似者較易成為朋友; ‧ 用家在社交網站分享自己的興趣和嗜好,從中認識不同事物,能夠擴闊生活圈子。 |
‧ 只在網上認識、沒有真正接觸過的人,難以了解其為人,算不上是朋友; ‧ 人人心底都渴望與他人連結,別人「讚好」,只是虛擬世界中毋須負責的回應,不能作準,亦不能以此判斷其為人; ‧ 在「從眾效應」下,漸漸遠離意見相左的人,社群反而收窄。 |
載自2014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中文 練習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