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題(卷二: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市民續「佔銅佔旺」有途人指罵 當大批「佔中」示威者繼續在金鐘及中環多條主要道路留守,旺角和銅鑼灣分別有數百示威者聚集,大批示威者通宵留守,現場交通癱瘓。而兩地 都有市民,不滿示威者霸佔馬路,與示威者對罵。 在銅鑼灣怡和街崇光百貨對開,29日早上仍有大批示威聚集,部分人坐在來回方向行車綫以及電車路上。示威者坐滿東西行車綫,當有救護車駛過,群眾都會讓出通道。 現場戒備的警員並不多。鄰近聚集地點的多個銅鑼灣港鐵站出入口,已經封閉。有示威者在鄰近波斯富街方向的路面,堆起鐵馬,防止有警員採取行動。 而在旺角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大批示威者也通宵留守,現場交通癱瘓,有人更爬上港鐵站入口頂部。有示威者表示,會一直堅守,一定要令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回應市 民訴求。 有上班的市民表示,雖然示威者堵塞交通,帶來不便,但仍會支持學生爭取民主;但有人認為,示威者的行為阻礙交通,妨礙市民上班。
取材自《星島日報》 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下午12:34
|
(a)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認為學生應參與佔領中環行動? (10分)
(b)試分析佔領中環行動對香港的影響。(10分)
二、作答方向參考
(a)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認為學生不應參與佔領中環行動? (10分)
很大程度不應參與
|
很小程度不應參與
|
法律責任 佔領中環是公民抗命行動,以犯法的手段進行抗爭,參與者有機會被判罪。如學生犯法有機會要接受法律制裁,留下案底,影響前途。
心智未成熟 青少年未有足夠的分析力理解政治議題,容易受傳媒及公眾人物煽動而參加行動,未能權衡輕重。青少年亦易受朋輩影響,因從眾而參與佔中。
人身安全 學生在示威過程中有機會遇受到警方武力鎮壓,被胡椒噴霧及催淚彈所傷。而反佔中的市民亦與示威者有機會發生衝突,有學生受傷。
與身分相違 學生的主要責任為學習,應注重學業,如因參與佔中行動而荒廢學業則與學生身分有所違背。
|
權利 《兒童權利公約》指出兒童應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學生在具爭議性的題目作出的選擇,是一種意見表達的權利。
知性能力 「認知發展論」指出兒童在11至16歲其間邏緝思維和抽象思維開始成熟,通識教育科亦對其批判性思維加以訓練,令學生能有足夠能力理解政治議題而不受唆擺。
公民責任 學生亦是社會中的重要持分者,對社會的發展非常關心。而參與社會運動亦是表現出對社會的承擔。
|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答案,均可得分
(b)試分析佔領中環行動對香港的影響。(10分)
正面影響
|
負面影響
|
提高公民意識 由事前的激烈討論至行動正式啟動後,社會上不同階層的市民都為香港的政制發展議題而發表意見,令普羅大眾更關心香港的社會議題。
提升國際形象 世界各地的傳媒報道佔領中環的參與人士以和平理性的方法爭取民主,CNN更以指香港人也許是全球最友善的示威者作為新聞標題,令香港社會的文明友善廣為全球認識。
推動民主發展 在社會各界討論政改方案的同時,有關民主的意念,例如普選、民主、平等、自由等等的概念均被討論,令香港市民對民主有更深認識,有利往後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
有效表達民意 示威者以公民抗命的方式令民意能直接傳達至政府高層官員,爭取對話的機會,令政府不得不採納市民的意見。
|
損害經濟 八大商會在事前聯署反對佔領中環行動,而行動開始後多處主要商業區道路被人群阻塞,遊客人數減少,令部分以遊客生意為主的店鋪經濟受損。外國投資者亦有機會對香港失去 信心而撤資。
破壞社會秩序 因應多條行車通道被佔領,多條巴士綫被逼停駛,令市民需步行前往目的地,出入交通有欠方便。中西區學校亦宣布停課多天,令學生的學習進度受阻。
加劇社會分化 佔領中環行動開展後,支持及反對的市民之間的矛盾日增。旺角區亦發生多次衝突事件,更有示威者因而受傷。警方的執法方式亦令警民關係轉差,兩者失去互信。
損害法治 佔領中環是公民抗命行動,以示威者的犯法行為脅迫政府,引起社會動盪。而示威者拒絕警方清場的行為,亦干犯了刑事條例。
|
三、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今日香港
|
關鍵概念
|
公民意識、民主自由、公民抗名、普選、法治、社會矛盾、公民權利、身分認同
|
相關議題/新聞
|
佔領中環行動在持續多日,金鐘、銅鑼灣及旺角均有主要行車路被佔領。
|
題型分析
|
(a) 屬立場題,考生須參考資料中有關佔領中環對學生的利與弊,再就自己所知作補充。 (b) 屬影響題,要求考生就資料所顯示的事件,推論出佔領中環行動有機會出現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
四、作答提示
1. 考生在回答(a)分題時,要有明確的立場,切忌立場搖擺或互相矛盾。須正反立論,以反駁相反立場的論點以加強說服力。如有關「心智未成熟」的論點則可以「知性能力」相關部分進行駁論。
2. 題(b)要求考生分析行動的影響,由於題目未有指定正面抑或負面影響,故雙方亦應分析述說。亦要注意比例恰當,不要以為可沿用回答立場題的方法,只側重某一立場的論點。
3. 在回答(b)題時,應從不同方面分析佔領中環行動的可能影響,不可只集中對經濟/社會/政制/法治某一範疇,而應作多角度思考,更佳者在指出對香港本地的影響外,亦應考慮對外的影響。
文:黃曉雯 (九龍塘學校(中學部)通識科老師、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