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字之源 始於圖像
2013.10.08《S-file》的同事一向喜愛玩手機遊戲,最近迷上了「一二三 漢字猜猜猜」,日猜夜猜,卻在圖中那幾題卡關了。實在是慚愧,慚愧。我們痛定思痛,走遍萬水千山,終於找到了在香港教育學院任教文字學的隱世大師──張連航教授,求他指點迷津。解開難題之餘,也傳授我們致勝之道。猜字,第一步,知字之源。漢字,始於圖畫,先人仿物畫圖成字,後人看圖而知字。
問:文字不就是由「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造出來的嗎?
教授:事實上,古人並非先有六書才造漢字,而是古人通過觀察、研究當時已有的漢字,總結出來的規律。此後,再造字之時才會以此系統為依據。最早期,「六書」是小學生的課本,教導學生乘數表般的基礎文字知識。東漢時,學者許慎寫了《說文解字》,在序中正式歸納出六書的名稱和定義。
問:那麼,文字難道是……石頭裏爆出來的?
教授:非也,非也。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當語言成熟,文字就應運而生。而「象形」就正好說明了最早的文字是按照實際物體的外形描摹而成。上面各題都是象形字,有些刻在青銅器上,又稱為金文;有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又稱為甲骨文。金文的條較為肥粗,彎筆、團塊多,沿用至西周;甲骨文的條較幼,以直、橫為主,停用於西周早期。所以,即使是同一個象形字,字形也會有些微的不同。
象形 看日畫日 看月畫月
許慎說「象形」就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古人按照事物的外形,通過描繪、勾勒,用簡單的條來表現事物。張教授說:「象形字,一定是指向現實生活中實際的、可見的事物。」太陽、月亮都是人人皆知的自然現象,古人直接繪畫它們的外形,形成文字。「日」畫出太陽的輪廓;「月」畫出彎月之狀,兩者中間的一點都表示發光。事物和字體十分相似,使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
人人都懂「鳥」
有些事物,外形複雜,不能三筆兩畫就繪出它的具體輪廓。那就要描摹出事物具代表的特徵。例如「鳥」字,都畫出了小鳥最廣為人知的特徵,分別是喙、羽、爪。這樣,就每個人都能讀懂了。畫物成字,進而成為社會交往和思想交際的工具,這建立於人類共同的生活經驗。有形可依,有物可像,人人皆知,象形字才可以沿用至今。
問:一個字,就是一幅畫,這和英文的a、b、c、d……相差真大!
教授:愚子可教也。漢字,是形系文字,每個字都有專屬的形、音、義。英文,是音系文字,每個字都由拉丁字母組成,形、音都離不開字母。兩者,完全不同。漢字,更是目前世上僅存仍流通的形系文字。埃及的聖書字(巨大的石碑和神廟中鑿刻下的神文),曾是流通一時的象形文字。但今日,已經銷聲匿,無人使用。只有漢字,承繼遠古的象形字,在這基礎上發展文字,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字系統。
答案:
山川大地:古以「土」字代表「地」。
郭晶晶:「郭」,像是建在城邑四周的護城塔。
手冊:「冊」,像是用繩串連起的竹片、木片。
飛鳥:「飛」,描繪了鳥兒高飛時的姿態。
良心:「心」,畫出了動脈和靜脈的入口管道。
羽毛:「羽」,像小鳥身體上防水、護身保溫的器官。
母子:「子」,像幼兒裹在襁褓,露出頭,張開雙臂。
牙齒:「牙」,像是上下交錯的臼齒。
猜猜畫畫 心神自領會
象形字,依物畫圖而成,但有些抽象的概念,沒有實體,無法畫出。那就要靠人的聯想力,「會意」、「指事」也應運而生!既然一幅圖,幾條,畫不出來的,就兩幅圖,幾個意思,組成一個字。或是,在圖畫上加個具指向性的符號,只要人看一看、猜一猜,自會知道字的意思。猜字,第二步,以聯想組合字義。
樹上樹下 猜得通
許慎說「指事」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指事造字法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具指向性、標示性的符號,創成新字。這樣一來,這一類型漢字的辨析度十分高,一眼看去,可以大致猜透是甚麼字。張教授以「末」、「本」兩字為例,兩字都表現了一些抽象的意義,不是實際的事物,很難畫出來。「木」是象形字,像是一棵樹的外形。古人就在樹木的末端加一條標示用小橫,創成新字「末」,即樹梢,意為樹枝的末端。又同樣在樹木下畫上三個標示意義的圓點,創成新字「本」,意為樹木的根本。
張教授補充:「但是,除了這一類指事字外,還有一類指事字不是建基於象形字而產生。它們完全是由幾個的符號而組成。例如『上』、『下』兩字。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它的真正字義,就是所謂的『察而見意』。」「上」的甲骨文和金文屬於一種暗示性的描摹,源自於一物在石板、席子等物體的上面。「下」的甲骨文和金文源自於一物在石板、席子等物體的下面。兩字都表達一種抽象的方位概念。
戈 + 止=?文字懂合體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就是把兩個字的字形結合在一起,從而得出一個新字,延伸出新的意義。張教授表示:「正所謂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獨體的,會意字就是合體的,由兩個或以上的獨體文組合而成。」另外,會意字和象形字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各自擁有不同意義的獨體文放在一起,再引發起一個新的意義,講求人的領會、聯想。
他以「武」為例,「武」的甲骨文是由「戈」和「止」組合而成,表示憑藉武力,四處征伐這一新的字義。「戈」是象形字,像古代兵器的長柄和橫刃。而「止」也是象形字,像一隻腳的輪廓。又如「信」字,它的金文由「人」和「言」組合而成,引伸人口所言為實的意思。「人」是形象字,像側立的人形,但「言」就是指事字,在「舌」上加一個短橫,意為人發出話語。
問:漢字,一脈相承,那簡化字不就會打斷文字自然的來源變化嗎?
教授:有些簡化字在民國時已經出現,都有來源,常用的大概有890個。內地有大量人口不識字,只有簡化文字,才可以令文字普及。繁體字和簡化字之間,最多可以相差六畫,後者的確相對地易於書寫。但是,有些字的簡化並不合理,就會打斷了文字自然的演變流程。繁體字直接上承傳統文字,在閱讀、辨析古文上,有相對的優勢。但簡化字亦日益普及,除了內地,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官方認可的漢字。最好的做法是──寫繁識簡。
音義互用 新字生生不息
社會趨向文明,生活中仔細分工的東西也愈來愈多,對文字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形聲造字法成了最方便快捷的方法,組合已有的文字,大量創出新字。形聲字在常用漢字中大約佔了80%。而轉注、假借之法,或是同音字互相訓釋,或是借同音字表示新的意義。文字由形向音發展,不斷演變,生生不息。所以說,猜字,第三步,知音識義懂字。
大江小河 形音互配
許慎說「形聲」是:「以事為名,取譬相成。」形聲字依事物的類別,拿一個字作為形旁,表示字的意義、類屬,再拿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做為聲旁,表示字的讀音。聲旁同時可以和形旁的意義結合,共同構築成一個新的字意。例如「江」字,金文由「水」和「工」組成。「水」是形旁,「工」是形旁也是聲旁,本字是「巨」,意為巨大。結合一起,表示為巨大的水。又如「河」,甲骨文由「水」和「何」(意為喝、呼叫)組成。「水」是形旁,「可」既是形旁也是聲旁,表示吆喝呼船,渡過水流。拿已有的漢字造字,可供選擇的構字部件多。每個漢字都有獨特的形、音、義,用形旁代表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結合音義,形成新字,總比憑空創造一個字,來得容易。
六書 四體二用
上文提及的四書,都肯定是造字之法,但「轉注」、「假借」並不算是造字之法,反而像是用字之法。教授說:「許慎對轉注和假借的定義分別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和『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清朝學者戴震就提出了『四體二用』的說法。其實,轉注、假借不算是造字之法,不會產生任何新的字形,應是用字之法。」
轉注 「考」就是「老」
「轉注」表示了屬於同一部首的字,讀音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解釋。張教授以「考」、「老」兩字為例。「考」的甲骨文由「長髮的老人」和「丁」(枴杖)組合而成。「老」的甲骨文上面是「長滿頭髮的人」,下面是「手杖」。古人不會輕易剪髮,年紀愈大,頭髮愈長,加上手杖,表示了年老之意。兩個字同樣屬於「老」部,又屬於同一個韻部,聲音相近,字義連類相承,所以可以互相訓釋。
假借 一借不回頭
「假借」指的是在語言中有些事物或概念只有聲音,沒有實際的文字,於是就借用同音字的字形來記錄。教授表示:「世界上,記錄語言的文字遠比語言少。有一些抽象概念,根本就沒有外形可以參考,就只可以從聲音入手,借一個同音字來用。」例如「其」字的甲骨文像是個以竹篾編織而成的簸箕。「其」的本義是「箕」,後來被借來表示象徵抽象概念的「其」字。怎知道,一借不回頭。後人只好另造「箕」字,表示簸箕的意思。又如「亦」字,甲骨文在「人」的兩臂下方各加一點,表示兩腋。「亦」的本義是「腋下」,後來被借來表示「亦」字。假借字,字形和字義並不相符,但讀音相同,聽到了這個字音也能夠理解它的字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