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 暖化元兇?
2014.10.15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棲息地消失、極端天氣大增,氣候危機正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9月23日,聯合國在美國紐約召開氣候峰會,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有120多位國家領袖、政府高官和民間代表出席,規模不但前所未見,峰會前後,場外亦同樣熱鬧,全球166個國家有60萬人上街要求各國正視暖化問題,甚至有多達3千人湧入華爾街,譴責資本主義才是氣候危機的根本原因。氣候暖化的根源並非二氧化碳,而是資本主義?此話何解?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能源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能源的開發和使用?
‧能源科技的發展在甚麽程度上引起或解決環境的問題?
‧科學與科技可以如何配合可持續發展?有何限制?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減排責任誰屬?
減少溫室氣體,本應各國有責,但各國又有否盡責?
早在199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已預計,若要在21世紀末將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工業革命前的兩倍,即550ppm,全球現時的排放量必須減少一半。
重視經濟 一再擱置承諾
但在1992年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後,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不跌反升,可見各會員國均沒有認真執行公約,引起國際非議。於是衍生出1997年簽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規範38個國家及歐盟,要強控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當時身為「世界第一排放量」的美國以窒礙經濟發展為由,拒絕簽署;其時第二排放國的中國,又因為屬於「發展中國家」而獲得豁免;後來俄羅斯見狀亦宣布退出,令國際減排的承諾,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一再被擱置。
發達國家 VS 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同窒礙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又認為自己沒有在工業化時代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理應不須為今天的氣候變遷減排。
窒礙發展 各國互相推諉
各國互相推諉責任的態度,早引起環保團體非議。今年峰會前後,世界各地就有60萬人參加遊行,要求世界各國領導人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有3千人參加「湧入華爾街」示威活動,企圖用公民抗命喚起世人對資本主義引發氣候危機的關注。示威者認為,資本主義正是氣候危機的源頭,大企業和金融機構為了金錢利益而「濫用前綫社區、工人及自然資源」,大商家為追逐更大的利潤,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各國追求GDP
資本主義導致了全球暖化的論調,其實並不新鮮,早在4年前,玻利維亞總統就在一場氣候變遷的國際會議中提及。如果從根本來說,資本主義的確可以說是全球暖化的元兇。它是一種不斷追逐利潤增長的制度,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制度下的大企業須要不斷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手法可能是以新技術、新發明、新潮流來不斷增加本來不存在的消費欲,然後從中獲得巨大利潤。
國家甚至會帶頭刺激消費,令經濟增長,務求令GDP一年比一年高。在這制度下,消費需求與日俱增,企業為生產更多商品,須耗用更多的天然資源,最終造成社會資源被耗盡、自然環境難以永續發展的惡果。
利益為本 環境走向末路
如此看來,資本主義不僅是氣候變遷的元兇,也是環境問題的元兇,例如草地沙漠化、森林消失、土壤沙土化等問題,都可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產物,因為制度本身就以利益為中心,經濟過度增長,緊隨的就是令環境走向末路。
因此,這次聯合國氣候峰會發出了森林宣言,宣告要在10年內把森林砍伐的速度減半,並將於2030年停止全球天然林流失,復原數億英畝的劣化土地,使資本主義下令環境的失衡發展,獲得一定的補償與保障。
氣候危機 迫在眉睫
今次聯合國氣候峰會規模前所未見,場外響應環團集會呼籲的全球人數更多達60萬。社會對氣候問題的高度關注,反映大眾已對暖化造成的經濟和安全感到切身威脅,同時對各國領袖遲遲未能落實減排承諾感到憂慮,凸顯了氣候變遷問題的確刻不容緩。
全球碳排量持續惡化
現時氣候環境的問題有多嚴重?長期追蹤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在9月21日公布了2013年最新數據,全球碳排量正持續惡化,2013年因燃燒石化燃料和生產水泥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2.3%,達到360億公噸的新高,今年還可能再增加2.5%。
近年,自然環境不斷向人類發出的許多警號,看來並非「自然」而然,而是和人類作業活動的氣體排放量大有關係。
碳額度約30年用完
科學家警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現時已增加得太快,再過一個世代,可能就會衝破全球平均氣溫增幅的上限,表示地球的碳額度很快便會用光。
碳額度是指為了不讓全球平均氣溫比1750年工業革命初期高超過攝氏2度,所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上限。按現時排放速度看,讓全球平均溫度再上升攝氏2度的碳額度,大約30年就會用完。
中國碳排量超越美國
現時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兩個大國是中國和美國。根據峰會發表的「全球碳計畫」研究評估報告,中國工業基於快速發展,從2006年起碳排放量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中國的碳排放佔全球的29%。報告同時亦指出,造成氣候變遷的禍首,高達95%是人為因素,碳排放正是最大原因。
相關概念: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是指無論基於自然變化抑或是人類活動所引致的任何氣候變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定義則有所不同,UNFCCC把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一段相當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IPCC在2013年發表的第五份評估報告中指出,自20世紀中期以來所觀察到的全球暖化,極有可能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所導致的。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相關辭彙
‧能源危機 Energy crisis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全球團結 Global solidarity
‧能源科技 Energy technology
‧資源剝奪 Resources deprivation
‧環境災難 Environmental disaster
‧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社會發展 Social development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國際高峰會 International summit
‧可持續發展城市 Sustainable city
‧跨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ind Map:資本主義和氣候暖化的關係
學習教材
環保經濟 消費新趨勢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在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揭幕前夕,以石油業起家的美國望族洛克菲勒家族周一宣布加入化石燃料撤資運動,旗下的慈善組織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完全取消投資於煤及油砂,但加碼投資於另類能源資源。
基金會的資產逾八億八千萬美元(約六十七億港元),主席海因茨強調「冷靜地」撤資,但「真心致力」參與該善舉。家族繼承人兼基金會信託人之一史蒂文.洛克菲勒更預計只管囤積資產、沒有致力扭轉氣候轉變問題的企業,反而要面對財政問題。
顧問公司Arabella Advisors表示,在過去數年,已有一百八十家機構及數以百計投資者,加入化石燃料撤資運動,矢言賣出與化石燃料公司有關的資產,改為投資於較環保的另類能源業者,以盡社會責任。機構投資者承諾撤資的總額超過五百億美元,個人投資者也超過十億美元。
摘自2014年9月23日《星島日報》A23
多角度思考
1.試說明圖中告示板想帶出的訊息。(4分)
2.經濟與環保必然會產生衝突。你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試參考圖片和資料,及就你所知回答。(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樹木的「綠」和美鈔的「綠」截然不同,樹木的「綠」代表環保,美鈔的「綠」代表經濟,諷刺人們只向錢看,忽略環保。
2.
很大程度同意的觀點:
‧工業時代的經濟發展是最好的例子,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往往令碳排放大增,導致全球暖化;
‧以能源為例,潔淨能源的成本更高,令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可得的經濟利潤即減少;
‧現時全球暖化、資源耗盡,就是經濟和環保必然會發生衝突的例子。
很小程度同意的觀點:
‧科技發達,可以解決兩者的衝突。例如潔淨的另類能源,是科技進步下,環保與經濟的結合而非衝突;
‧以能源為例,潔淨能源的成本雖然更高,但基於消費者比較認同潔淨能源背後的環保理念,有企業責任,可提升產品形象,對銷量有正面影響;
‧環保經濟是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兩者沒有衝突。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應對氣候變化:豈止於國際談判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九月二十三日於紐約召集的氣候高峰會,雖然不是談論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卻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官參與,成為迄今規模最大的氣候峰會。是次會議希望可形成新的政治動力,推動二○一五年的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具體兼有廣泛約束力的長期減排路綫圖,不要重蹈二○○九年哥本哈根峰會的覆轍,未能達成任何實質協議。事隔五年,應對氣候變化如何重新出發、不再蹉跎於政治博弈?答案可能在會場的鎂光燈外。
在這個「史上空前」的氣候高峰會之前,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遊行已經發生。約四十萬人在紐約街頭,呼籲各國家領袖不要再紙上談兵,應盡快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行動。同時,全球近一百六十多個國家的民眾亦走上街頭發聲。當中馬尼拉的遊行卻因為一個特大風暴不得不取消,這個受洪水威脅愈來愈嚴重的地方,再次提醒我們要盡快採取行動。
而北極冰川消融,更不會等待數年一次的漫長國際談判,格陵蘭島的冰蓋亦以快於過去六倍的速度融化。氣候變遷的緊逼性已經令不少國家和部門先行一步。因此,雖然哥本哈根大會未達成有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但這五年間確實出現不少積極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溫室氣體排放最多、又經常互相指責的國家,終於開始急起直追,令到本來近乎無望的全球減排進程重回軌道。
摘自2014年9月29日《星島日報》A18
多角度思考
為何作者說應對氣候變化「豈止於國際談判」?你可同意?(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原因︰
‧過往開過不少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成效都不大,無任何實質協議;
‧從峰會期間的集會人數,可見民間對氣候危機的關注,已形成一股足以向政府施壓的力量,可以好好利用促請政府採取實質行動;
‧氣候問題的迫切性已令國際談判桌以外的國家或部門先動起來。同學可自由作答,表達同意或不同意的觀點。
‧同意的觀點︰民間的力量可以推動政府的行動,民間企業的減排承諾,比政府單方面的法例或減排措施更有行動力。
‧不同意的觀點︰減排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各國聯手,以法例規管,因此這只能在國際層面的談判桌上解決及施壓。
參考資料
書刊
‧《氣候變遷的關鍵報告:人類會繼續存活,只是你得學會適應過程》
作者︰美國氣候中心
出版︰大是文化
網頁
‧資本主義能否拯救氣候變化?
http://hkccc.tumblr.com/post/326654566
載自2014年10月15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