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港言論自由下跌
2014.10.14題目
言論自由是民主法治社會奉為圭臬的其中一種核心價值,但近年一連串事件,如新聞從業員受襲、新聞網站關閉等,皆令人質疑香港漸被白色恐怖籠罩,言論自由漸被削弱。你會
否同意這個說法?
資料一
(白色恐怖)施暴量往往不成比例,表面上是任意的、蓄意的象徵性行動,意在「殺一儆百」。而「白色恐怖」一詞,通常意味着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中的直接暴力手段,針對反抗現有體制的革命或革新勢力,所進行的超越正常制度的摧毀行為。
摘自 維基百科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
(一)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
(二)人人有發表自由之權利;此種權利包括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
(三)本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
(子)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
(丑)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衞生或風化。
摘自 香港人權監察網
資料二
香港記者協會發表2014年言論自由年報,指本港傳媒在過去一年受到四面八方打壓,包括報館高層遇襲,以及報章遭抽廣告等事件,形容本港新聞自由是「數十年來最黑暗的一年」。隨着本港與北京摩擦升溫,記協憂慮來年新聞自由空間將進一步收窄,促請港府尊重傳媒自主,建議制定資訊自由法及檔案法,保障資訊流通。
年報以《新聞自由 危城告急——香港表達自由面對嚴重威脅》為題,指出傳媒自去年中起受到多方面打壓,其中最明顯的個案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在今年二月遇襲、商台主持李慧玲被解僱,以及壹傳媒和《am730》被抽廣告等。記協主席岑倚蘭直言:「舊時煮你就溫水煮蛙,依家就唔係㗎喇,依家係滾水淥蛙,一淥就可肆無忌憚地踐踏新聞自由」。
摘自《AM 730》 2014年7月7日A06
資料三
網上媒體《主場新聞》日前結束營運,網站僅遺下創辦人蔡東豪的結業聲明,表示當前政治鬥爭令人不安,白色恐怖瀰漫,他和家人均感到壓力,表示「恐懼、誤判及愧疚」。又說,主場廣告收入跟影響力不成比例,創辦至今從未收支平衡。
摘自《經濟通通訊社28日專訊》2014年7月28日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為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甚麼是言論自由?
‧香港主要有甚麼渠道供市民發表意見?
‧有沒有事例證明這些渠道近年出現轉變?
論點參考
大學講師 陳偉強
對人不忌憚,對事又能否直言?偌大的北京政權,最諱莫如深者莫過於八九年的六四事件,提出「平反六四」更是敏感中的敏感議題,可乎?不可乎?便是言論自由的試金石。對此,筆者從來力主平反,上月在本欄中又重申一遍,至今也沒人找過我談話。人們常說有甚麼白色恐怖,但恕我有局部色盲,我眼前所見,香港仍有一片綠油油的言論空間!
自由撰稿人 范克
香港本來都是一個崇尚民主、自由、法治的社會, 法律的存在是保障每一個香港人的自由不會受到不合理的剝奪和侵害, 而不是今日用來大規模逮捕示威者, 和為動用胡椒噴霧提供理據。9 7 前的社會, 雖然沒有民主, 但殖民地政府在主權移交前仍盡力回應港人訴求, 加快推動民主政制的改革, 不會因為你爭取民主就用幾百名警察對付幾十名手無寸鐵的人。可惜香港的民主、自由、法治, 如多米諾骨牌一樣, 一塊一塊地倒下, 往事再好也只能緬懷。
觀點舉隅
甲同學:我同意這個說法。言論自由是市民在不影響、傷害他人的情況下發表自己的意見。近年很多政治人物,如太陽花學運領袖也被拒入港,這種出入境的限制已經看出特區政府在縮窄香港的政治自由空間。而且,七一遊行翌日警方試圖阻止記者採訪一事,亦看出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漸被削弱。近日反佔中大聯盟收集市民舉報學生罷課的資料一事,更引起學生市民的恐慌,令市民擔心自己會被秋後算賬,這亦會進一步削弱香港的言論自由。
乙同學:我不同意這個說法。香港有很多渠道供市民表達意見,如:互聯網、報章雜誌和遊行等等。而且,言論自由並不代表可以發表不實、傷害他人的說話,在適當的時候禁止一些不當的言論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不算是打壓言論自由。
小貼士
多讀書報 引例舉證
回答這些時事題目一定要多舉事例,所以同學宜多讀報章和書籍。同學可以用一些事件作對比,以六四事件為例,台灣學者曾建元被拒入境參加六四研討會,但他在早年卻成功來港。用這個事例作對比,就能突出言論自由被削。而不同意說法的同學也可以指出六四晚會和以往一樣能在香港進行,而且人數更屢見突破,見出香港的言論自由沒有被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