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加入古代學校!
2013.09.17本指南專門為來自古代的新生而編寫,內容概括了到校前和學習期間的重要資訊,希望同學們好好利用這本手冊,輕鬆踏上傳統求學之旅。為加深新生對校園了解,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提供了眾多專業意見,幫助同學迎接新生活。
認識校園
中國傳統的啟蒙學堂根據不同的辦學形式,分為多種類型:
家塾(音「熟」):官宦或富豪人家為教育自家或親屬子弟,設立學塾,邀請老師來家教授,稱「專館」。一些寒門小戶,往往幾家合作,邀請先生前來辦學課子,稱「散館」。
私塾:在自己家裏,或借祠堂、廟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設館,招徠學童就讀。有些地方稱為「伙食學」或「廚學」。
義塾:義塾由顯官富商或地方政府倡議興辦,以施惠於一方,也有些宗族動用族產,資助族中無力讀書的俊秀子弟,或服務族中所有適齡學童。
上學交通
不同類型的學堂,上學情形都不一樣。家塾的教學,地點就在自家。私塾主要招收一個村落或宗族的孩子,校址就近,上學都是徒步,沒有交通工具的問題。相反,倒是一些塾師離學校較遠,特別是家塾中的塾師,一直住在東家家裏,春節才有機會回家和家人團聚。
準備事項清單
啟蒙教育階段,修業內容主要是識字、習字和讀書。在義塾,筆墨紙硯和教科書皆由辦學者負責;在家塾則由家長備辦;在私塾則需學童自行準備。古代沒有統一的校服,也沒有文獻提到書包。過去接受啟蒙教育,孩子的年齡比現在的更小,家人接送的較多,學生人數少,筆墨紙硯放在學塾中的應該更加普遍,沒有每天用書包的問題。至於書,一般是「用青布包裹,便於捧回,不許擦損。」
開學時間
古代小學的開學時間各朝不一,據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主要利用農閒時間授課,在秋季「八月暑退」、春季「正月農事未起」或冬季「十一月硯冰凍時」教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學時間相對統一,冬季入學成為主流,但主要在農曆十月開學,與漢代有所不同。宋代陸遊《冬日郊居》一詩寫到「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自注稱「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古代升學流程
中國古代學府大致分為小學(初等)、太學(高等),直到清末教育改革後,方從西方引入中學。古代小學的啟蒙教育,由地方政府或私人營辦,學堂按辦學團體性質分為家塾、私塾、義塾三類。學生在小學接受基本語文教育後,有意深造的人,可應考童試(明清科舉制時期)。童試通過的,就是到府、州、縣學讀書的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可入讀官辦學校,包括府、州、縣等各地政府設置的官學,學成後投考鄉試。在鄉試獲取「舉人」者,擁有「監生」資格,可入讀太學、國子監等中央官學(相等於現今大學),有機會通過會試、殿試等高級程度考試,考取功名進入仕途。明清時期,如果是三品以上官員,子弟能以「蔭監」身分,直接入讀國子監。
開學禮儀式
所有入讀古代學校的新生,必須出席開學儀式,行拜師禮。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高明士指出,尊師重道是失落的傳統價值:「理論上,古代的教育是『士志於道』,所以為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人師比經師重要。今日則只在求知,為企業界訓練人才,求道、傳道不見了。古代入學儀式為確立師生『名分』,與今日繳學費意義完全不同。今日校園的師生關係,成為買方與賣方關係,所以學生可『評鑑』老師,當然不能用古代老師的『名分』觀念來看待了。」
拜師求道 涵養品德
古代開學沒有隆重的儀式,不過徐梓教授解釋,第一次進學或拜師禮節很重要。古代的義學提供全額免費教育,但學生入學,須倣效古禮,以鮮菜四色,或果匣,或酒肉,為贄(音「志」)見禮。「據明代沈鯉撰的《義學約》,禮儀是:初進門一揖,執贄(初次拜見尊長所送的禮物)畢,再揖請拜,先生受兩拜,答兩拜。拜畢,先生升座,新舊學生分班兩拜,舊者居左,新者居右,總兩拜。」
拜畢,老師則回敬一本書(授書),有些更送贈葱和芹菜等禮,象徵「聰明」和「勤勞」。授書過後,老師會訓勉學生讀書不是要中舉、中進士、求富貴,要多讀書,曉道理,通達時務,成就好人。到他日做官時,便要與朝廷理政事,安百姓,建功立業。「所以初學時,就教詩書,學禮、樂、射、禦、書、數,這都是修身養性的緊要事,不是學作科舉文字而已。前代勸學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等語,旨在為利祿讀書,都是下等俗話,切不可聽。從今立定志氣,如射箭一般,發得正,射去的箭,自然不歪,自然中的。」
開塾拜獻 知禮惜字
上述禮儀相對繁複,一般簡單開塾禮,會於開塾首日,在聖位前尊行釋菜禮(古代入學時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讓學生練習拜獻之儀。期間塾師及董事「各肅衣冠拈香,依次行三跪九叩首禮(不能行三跪九叩禮,用四拜禮亦可),生徒旁立肅觀,獻茶一,酒飯各三,獻畢,然後令各生徒行禮,地方士民,有願與習禮者,亦衣冠行禮。禮畢,茶敍片刻,各相揖而退。」
另外,子弟入塾例必具贄見之儀。學生須攜家中所有殘棄字紙,並夾鞋樣書簿一本,及路途所拾棄字,作贄見老師之禮。此外,願來聽講的老幼,每人必須自帶零棄字紙,作聽講之贄。此項禮儀可使學生知師道之尊,並讓地方老幼男婦知惜字之道。
贈禮敬師 建立情誼
中央國子監方面,國子生呈送的禮物種類及數量,在唐代均有官方統一規定。《唐六典.卷二十一》國子博士條云:「其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音「修」)一案,號為束脩之禮。」古人以十條肉脯紥成一束,是為束脩,是拜見老師最基本的禮物。高明士教授認為,「束脩之禮」屬於拜師儀式,今日看來是入學儀式。束脩之禮和今日的學費一樣,在入學時繳納,但性質與學費大不相同。束脩只交一次,毋須每期繳納;另外,束脩全歸先生所有,學費則交給學校。
高明士教授著作《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提到:「束脩對先生而言,並非其生活費之主要來源。先生係官人,自有其俸祿。故束脩充其量,只能作為先生生活之補貼。……傳統教育中之束脩,其意義在建立師生名分,屬於吉禮;今日之學費,則為學校增闢財源,其意義只停留在經費收支之層面,與師生之誼,毫無相干。」高明士教授慨嘆,兩者辦學性質不同,「教育實施的結果自然有別。」
課程內容
開學禮成!同學請收拾 「三、百、千」,準備上課。「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是古代最常用的啟蒙書籍,私塾學生大都背誦如流。不過語言能力只是基本,傳統教育最重視的,在人而非在識。從啟蒙讀物「三、百、千」,到太學必修科《論語》、《孝經》,終生所學,皆為道德教育。
《三字經》
據說由宋朝王應麟所作,目的是教育本族弟子。《三字經》全書共356句,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內容大都採用韻文,背誦起來像詩一樣,是一部啟迪心智的識字課本。《三字經》包含不少做人道理,側重培養禮儀孝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知識的傳授在其次。
名句賞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讀: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很相近,只是成長過程中,後天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百家姓》
成書於北宋,將姓氏編於一書,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趙錢孫李」是《百家姓》首四個姓氏,明代陸深《蜀都雜抄》指出,「今百家姓以為出於宋朝,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全書由四言韻語組成,雖無文理,勝在易讀易記,讀起來像四言詩。
《千字文》
即一千字組成的韻文,由梁朝周興嗣所編,選取王羲之書法的1,000個字,編為四言韻語,共250句,內容涵蓋天文、自然、歷史、倫理、教育各方面的知識。文中1,000字本不得重複,但周興嗣編纂時重複了一個「潔」字(潔、絜為同義異體字),因此《千字文》實際只用了999字。
名句賞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解讀: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褐色的,宇宙最初處於混沌狀態。日月升落圓缺都有規律,辰星布滿天空。此四句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觀,包含對天地誕生的想像。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解讀:寒暑交替,秋季忙着收割,冬天忙着儲糧。十二個月加上閏月就是一年,古人用六律六呂調和陰陽。律呂出自古代音律制,分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為陽律,叫六律;偶數六律為陰律,稱為六呂,合稱律呂。古人認為,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和人的生活相應。
功課手冊
古代啟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不算繁重,日常功課主要是識字、習字(練習把字寫得美觀好看)、讀書(要求背誦)和對課。雖然教學沒現代般有計畫,但是考校嚴厲,學生背不上課文、寫錯字、或對不出對子,就要被打手心、手背甚至頭。塾中還設立冊簿一本,登記生徒姓名功課,及平時功過。
私塾對課:做對子
比如出一「虎」字,對以「龍」。「虎」字上增一「猛」字,對亦增一字曰「神龍」。「猛」字上,再增一「降」字,對亦增一字,曰「豢神龍」。「降」字上,再增一「威」字,對亦增一字,曰「術豢神龍」。「威」字上再增一「奇」字,對亦增一字,曰「異術豢神龍」。從此類推,從一字可增至數字。
歷代教科書
據徐梓教授考證和總結,歷代啟蒙教科用書各有不同:
- 先秦:史籀篇
- 秦代:倉頡篇、爰曆篇、博學篇
- 西漢:三倉或倉頡篇
- 東漢:急救篇
- 魏晉南北朝:急救篇、千字文
- 唐五代:千字文、開蒙要訓、太公家教
- 兩宋:百家姓、千字文、蒙求
- 元明: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二十四孝、日記故事、小學
- 清前期: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小學、二十四孝、神童詩、千家詩
- 清後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名賢集、增廣賢文、女兒經、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小兒語、治家格言、弟子規、鑒略、小學、二十四孝、神童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