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外國工作假期是為拓闊眼界抑或是逃避現實、不肯腳踏實地的表現?
2014.05.23卷四 口語溝通練習題
題目:
不少年輕人都喜愛到外國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有人認為可以拓闊眼界、亦有人認為這是逃避現實、不肯腳踏實地的表現。試評論之。
資料一
這項計畫旨在促進香港與參與國家在文化和學術方面的交流,以期鞏固兩地的雙邊關係。凡年齡介乎十八歲至三十歲、持有參與國家的國民護照,並通常居住於該國的人士,若其來港主要目的為度假,皆可參與這項計畫。按照計畫的安排,參與人士可在香港度假期間從事短期工作或報讀短期的進修或培訓課程。
資料來源:入境事務處
資料二
Working Holiday近年備受追捧,但16歲就儲錢做背包客的作者褚士瑩坦言,出國打工並不一定能改變人生,籲不要奢望外出的經驗可有助升職。不少人直言出國打工旅遊是為了「切斷不愉快的現狀」、「想看不一樣的風景」或「想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作者指,動機可分為「正面追求」和「負面逃避」,若然是後者,則無論出國做甚麼或得到甚麼,也會被拉回起點,不會為人生加分。
資料三
以往,當有朋友問我應不應該去Working Holiday?我會反對,理由是香港地,年輕人找份穩定工作愈來愈難,做得「好地地」,無謂走,一年半載後又要重頭來過……但近年工作上與不少年輕人合作,發現這一代人,世界觀很弱,對世界事物漠不關心,思想很狹窄,行為很「小我」。香港實在太細,出外走走最重要不是學語言、學知識,而是擴闊個人的思想和做人胸襟,個世界其實很大,對事或對人其實都毋須過分執着。 摘自2013年5月1日《星島日報》E01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 工作假期是甚麼?
- 工作假期如何拓闊眼界?
- 為何說工作假期是逃避現實、不肯腳踏實的表現?
- 年輕人去外國工作假期的主要動機是甚麼?
論點參考
以前覺得自己好局限,除了唱歌,好多東西都不認識。這次出到外面,我在那邊甚麼都試做,好似做侍應生,一樣學到很多東西,我覺得停下來這段日子有很多得着。
藝人 張惠雅(Regen)
身邊多了年輕人到外國參與工作假期,雖然只做粗重和簡單的工作,收入微薄,可是看他們在社交網絡的照片和留言,反映出其生活快樂又充實。另外,從實際角度看,經歷工作假期的人,回港後又能否有新的視野和動力呢?有調查發現,香港「八十後」和「九十後」的壓力較其他年齡群組都要高。他們多以情緒發泄、酗酒、吸煙和自責等方法來紓緩壓力,若果工作假期能讓年輕人有計畫地放鬆生活一年也是好事。其實人們有壓力是因為缺乏方法,試想想,連畜牧業等低薪粗重的工作也能做到,為何不能以學習及迎接挑戰的心態去鍛煉自己?
專欄作家 張慧慈
觀點舉隅
甲同學:到外國打工旅行可以訓練年輕人,令他們變得更獨立,不少參加過工作假期的人都表示旅程令眼界開闊,令他們日後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的幫助。
乙同學:其實到外國打工旅行,美其名是訓練獨立,擴闊眼界,然而只要是有心有態度,不須到外國,在香港也能做到相似的事。如果只是「負面逃避」,則無論出國做甚麼或得到甚麼,都沒有太大作用,只是推後了接受現實的時間,換言之也是逃避。
小貼士:切忌過於「戰鬥格」
口語溝通,顧名思義,重點在於溝通。因此,如果用語帶挑釁和攻擊性,過於「戰鬥格」,不但容易惹人反感,更會予考官留下壞印象。如果遇上分歧時,不妨放下成見,嘗試承接和深化進一步的討論。例如,用「我不太同意你的部分見解」代替「我絕對不認同」,語調更佳。給別人留餘地,一方面顯風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留餘地,容易留下好印象,取得高分。
文:R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