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求賢若渴

2014.10.09
580 580

範文

漢高祖求賢詔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賢人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①。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②。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漢書.高帝紀》)

曹操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③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④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⑤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⑥,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耻,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⑦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疑。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注釋

  1.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丞相的副手,掌機要文書和監察。昌,周昌;酇侯,蕭何,都是漢初功臣。御史中執法,即御史中丞,地位僅次於大夫。
  2. 署行、義、年:寫清楚行事履歷(行)、外貌(義,同儀,儀表)、年齡(年)。
  3. 孟公綽……:孟公綽,春秋時魯國孟氏族人;老,大夫家臣。孟公綽有名望,當大國的家臣很勝任,當滕、薛這樣的小國的大夫,卻會因政務繁重而應付不來。
  4. 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被,同披;褐,粗布衣服。懷玉,比喻懷有真才實學。相傳姜子牙八十歲在渭水旁邊釣魚,遇上周文王,拜為丞相。
  5. 盜嫂受金:陳平當漢高祖劉邦謀臣,有人中傷他,說他與嫂子私通,又收受賄賂。
  6. 昔伊摯、傅說……:伊摯,本來是個廚師,後輔助商湯建立商朝;傅說,本是奴隸,後當上商王武丁的大臣。管仲,本來輔助齊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曾射傷小白,最終小白登位,是為齊桓公,不記舊仇,以管仲為相。
  7. 文俗:拘守禮法而安於習俗。

賞析

招納賢才 治國良策

分段要旨
第一段:指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得賢人輔助,責成各級官員物色良才。
第二段:指出治國者急需人才,要求地方官員致力物色賢能,上報朝廷。
第三段:指出有才能的人未必有高尚的品格,但只要有一技之長,各方官員都要舉薦給朝廷。

求賢若渴
在古代中國,國家是一人的國家,但治理好國家,卻不是皇帝一個人能做得到,必須有賢能的人予以輔助,才能確保國泰民安。這裏的幾道詔令,其實都有同一個主題,就是各級官員一定要搜求人才。曹操的兩條求賢令,更強調物色人才要不拘一格,只要有能力,不論品德,務令上薦朝廷。

詔是皇帝發出的命令,曹操還未當上皇帝,他發的只能稱令。因為是最高層的文告,必須寫得簡潔明白,斬釘截鐵,富有權威。劉邦讀書不多,他的詔書雖經文官潤飾,仍見出性格。「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這兩句用粵語譯會比較傳神:「各位大佬跟我一齊平定天下,又唔幫我安定天下,咁點得呀?」「有而弗言,覺,免。」行文簡單直截:「知道有賢能的人而唔同我講,畀我發覺,炒!」

曹操是飽學之士,行文引經據典(有關孟公綽的評語是暗引《論語.憲問》),比較有文采。

閱讀要點
讀古文,能有點古代歷史和文化常識,當有助了解文意。文中的周文(王)、齊桓、伊摯(伊尹)、傅說、管仲、蕭何、曹參、韓信、陳平,大家都應該略有所聞,所以這裏盡量不注。要是知道「胯下之辱」這成語,韓信如何負污辱之名便不難理解了。

還有,「賊」字在古文往往解作敵人,如「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題目

試根據前頁範文,完成以下練習。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畫上橫綫的字詞,把答案寫在橫綫上。(6分)
a.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b.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
c. 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
d.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
e.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f.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4分)
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

3. 根據文意,漢高祖與曹操對於賢才的看法有甚麼異同?試加以說明。(10分)


參考答案

1. a. 通恃,解憑藉或依賴。
b. 怎樣。
c. 通無,解不。
d. 曷通何,何嘗解何曾。
e. 通披,穿的意思。
f. 地位卑微的人。

2. 對於你們所管轄的地方,如果有名聲好德行又良好的人,一定要親自去勸他出來,替他準備車輛,送他到相國府,並且寫明他的行事履歷、儀容(外表)和年紀。

3. 漢高祖與曹操對於賢才的看法,相同之處在於二人均認同賢才的重要性,認為歷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君主均依靠有賢士的輔助。漢高祖指出「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認為像周文王、齊桓公這樣成就高的霸王全賴有賢士相助;曹操則指出「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認為自古以來接受天命開國登基和中興的君主,均得到賢人君子與他一起治理天下。可見二人對賢才重要性的肯定不謀而合。

不同之處則在於二人對賢才選拔的準則有所不同,漢高祖想要的是「意稱明德者」,認為擁有美好名聲、高尚品德的人方可獲提拔,可見漢高祖比較着重賢才的品德;至於曹操則說「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可見他認為任用人才時不必拘泥於他是否節操好的人;曹操亦說即使像陳平般有「盜嫂受金」的污名;像吳起般是「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的貪將,只要大家「唯才是舉」,曹操亦會「得而用之」、破格錄用,因為他認為即使「不仁不孝」的人,亦可有「治國用兵之術」。由此可見曹操對賢士品德方面的要求比漢高祖低。


解題

早前的練習提及文言文使用通假字是常見的現象,此次的詔令便大量使用了通假字。若同學平時沒有熟記常見的通假字,練成條件反射的功力;或做練習時沒記起文言文會有通假字入文的意識,按一般「搬、增、換」(「調、補、刪」於句子的譯寫較適用)方法解不通的字詞,朝同音、近音、形似等方向去想的話,除了引致在字詞解釋部分失分,亦會妨礙對文意的理解,影響問答部分的表現。只要有通假字入文的意識,對於很多原來解釋不通的字,你會忽然眼前一亮!

1. a. 「待」字用「增字法」,變成「等待、對待」放入原文,配合上文下理均解釋不通;而這個字古今詞性、字義均沒多大差異,所以「搬、換」的方法亦不適用;這時便要懷疑它是通假字,要試着從同音、近音、形似等方向去想。我們從上文下理大致能猜到「待」字解「依靠」,只是因為與原本「等待、對待」解釋感覺風馬牛不相及而令我們有所遲疑,但當我們從「形近」方面想到通「恃」字時,便可確定解作「依靠」是對的。

b. 「奚」字是文言詞,即除了姓氏、地名、民族名外,現代漢語幾乎不會使用這個字,這可從我們沒有在日常生活使用/碰見這個字判斷出來。所以我們要使用「換字法」,把它換為第二個字。翻查字典,可以知道「奚」字除可作名詞解「奴隸、僕役」(例如「小奚」解「僮僕」。);亦可作副詞解「怎樣、為何」。配合上下文,我們便知道要解作「怎樣」了。考試可沒字典查,所以同學完成練習後須牢記。

c. 基於「亡」字古今詞性、字義均沒多大差異,所以「搬、換」的方法亦不適用,若用「增字法」,解作「死亡、滅亡」放入原文,則會變成漢高祖希望自己的江山滅亡,違反常識,明顯解錯。所以這題也是通假字,應通讀音相近的「無」字,解作「不」。由於兩字的字形相差甚遠,讀音只是相近,比較難想到,所以同學須把這個通法牢記。

d. 這題亦屬於通假字,「曷」通「何」,屬近音相通。所以「曷嘗」變為「何嘗」。「嘗」在文言文常解作「曾經」,所以「何嘗」便可解作「何曾」。

e. 這題亦屬於通假字,「被」通「披」,屬同音相通,因「古無輕唇音」,這兩個字在古代的發音應該相同。知道了通「披」,便懂得解作「穿」的意思。

f. 「賤人」這個詞與「賊」一樣,古今詞義的變化比較大,同學須留意,「賤人」於古代解「地位卑微的人」,非「品格卑劣的人」。

2. 譯寫句子與譯寫字詞大致相同,只是多了「調、補、刪」的技巧,即須留意原句是否有倒裝、省略主語、多了現代漢語已不使用的助語詞等情況即可。

這題要注意「其」是代詞,代「你們所管轄的地方」;「意」通「懿」,解「美好」;「義」通「儀」,解「儀表」。另補上「對於」,可使句子更完整通順。

3. 這題屬於比較題,同學記得兩者均須詳細論及。作答步驟是先找出文中二人對「賢才」的看法(把原文出現「賢才」的句子畫出來);再仔細閱讀相關文字,通過分析找出兩者的異同之處,加以比較。作答時應適當引錄原文,並用白話文加以解釋。

 

賞析:許迪鏘 出題:莊幼玉老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