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五倫 學做個人最重要

2014.10.07
564 564

今日「講呢啲」講五倫:不是奧運會那代表五大洲的五色圓環,而是多少年來我們聽慣聽熟的儒家五倫,即父子、夫婦、君臣、長幼、朋友五種人際關係。在歷代儒學大師眼中,這五種關係互為表裏,亦各有其排列次序。套回現代社會,如果要大家在五者之間排個先後次序,你最重視哪一種關係?

《論語.顏淵第十二》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五倫之名 源於儒家

提到五倫這些人際關係,最出名自然是「齊景公問政於孔子」(《論語.顏淵第十二》,齊景公問,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段孔子的治國方針,是要讓君主盡君主之義務,臣子負臣子的責任,父親盡父親的義務,兒子又做回兒子的本分;簡單解說,即要求每人都合「義」──「義者,宜也」,做合適、合乎身分、道德之事。孔子這樣,無非是針對當時周室無力而引致的諸侯篡弒、兼併頻生的亂局,方法,就是通過對人民的教化,重建社會秩序,再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而五倫,正是儒家對中國人重視人際關係的精華所在。當然,如果你夠細心,或會發現孔子其實只提到「君臣父子」,何來五倫?且聽孟子之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筆下的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在宋代就被合稱為五倫,所以,雖然五倫這名字不是春秋時代的產物,但內裏的儒家觀念卻可上溯至春秋時期呢,都可說源遠流長了。

拒絕單向 建構雙方關係

那五倫實際怎樣才算好?上文已提及孟子說法:「父子有親」,主張親子之間,父母應對子女慈愛,子女應對父母孝順,所謂父慈子孝就為之最理想;「君臣有義」,君主行仁政、愛臣民,臣子忠君盡責;「夫婦有別」即夫妻在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個主外一個主內)以及夫妻間要相敬關愛;「長幼有序」,不能無大無細,強調分輩分講尊卑,兄友弟恭最好(無姊妹因為古代重男輕女呢);最後是「朋友有信」,情與義值千金,朋友之間當然是要信守承諾吧。聽起來容易,實際操作卻很難,也許孔孟兩位先師早在幾千年前已發現,愈親密的關係愈難不「恃熟賣熟」,所以才提出五倫來。不過,有一點倒要為儒家平反,平日我們時常說儒家教人愚忠愚孝,其實孟子的說法,不只強調單向的道德責任,也強調互相也有責任,難道父母每天不斷毒打虐打子女,子女還要孝順服從嗎?儒家,說的是一個互相有責的關係,只是後人沒帶腦去思考!

「聞誅一夫紂」之人民抗命

正值香港民主運動,以至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一夜,借題發揮,我們可以借鑑歷史,看通政治亂象。正正與五倫之君臣之道有密切關係,在現代講求民主、法治、自由的社會,我們沒有亦毋須行君臣之道;古人卻不然,因為一個有絕對權力的皇帝,能夠詮釋任何事,包括控制「君臣是否有義」,縱使皇帝早已屠殺、剝削了一眾臣子,失義的總是臣子呢。面對這情況,儒家怎說?臣子抗命嗎?會否因為臣不從君而等同失義?《孟子.梁惠王下》卻有一句:「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原來,只要當權者一旦做了殘害仁義之事,那平民就不是以下犯上,人民,只是撥亂反正罷了。

文:東 插畫:petite 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