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客與港生
2014.10.07「港生」用於人名,表示生於香港,以出生地作為人名,成龍的本名是「港生」,龍應台以出生地(台灣)取名等等。陸客,不是一個人的姓名,而是個簡縮語:大陸遊客;港生,則指香港學生。陸客與港生,是相對來說的,比如,台灣同胞指稱陸客,指稱港生,經常用到這兩個簡縮語。
目前中國旅客大多不太敢買糕餅類等伴手禮,中客常去的伴手禮店業績也下滑二成。標題是:中客也怕餿油/十月來台少三成(台灣報章)。正文說:餿水油重創台灣美食王國的食安形象,現在這把火已延燒到台灣旅遊業。
台灣說「伴手禮」,香港說「手信」,內地說「禮品」;最近幾年,「手信」在內地廣為流通,原是粵方言詞「手信」被收錄在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2012)。現在,普通話照說「手信」,沒問題。「餿油」,就是餿水油;「食安」,就是食品安全,「中客」就是中國旅客的簡稱。我們不難發現,台灣的語匯中,有不少簡縮用語(其他如,歐美客,日客等等),值得我們關注。
八月初,台灣報章媒體有兩則新聞說:樓中樓租屋失火/淡大1港生枉死(《中國時報》)。淡水火燒厝/港生亡、台生2人傷(《聯合報》)。說的是,台灣新北市淡水區一幢形同「學生宿舍」的社區大樓發生大火,十九歲港生不幸客死異鄉。《星島日報》用的標題是:台劏房失火/淡大港生燒死。
同樣一則新聞,用了「港生」、「台生」。「厝音錯cuò,即房子。一個單元的樓房中,改動原來間隔,違規改建成套間。出事的房子,據《中國時報》說,「警消(警方、消防發現,該戶原本為3房2廳,程姓房東卻違法改建為8房3廳」。在香港,這些房中有房的違規建築,叫做「劏房」;在台灣,基本不用「劏房」,用「樓中樓」;實話實說,「樓中樓」不如「劏房」的精確,簡練。
最近,網絡上引起熱烈討論的是:陸女選學生會長/台淡江叫停選舉。大陸女生(陸女)蔡博藝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一事在台灣引發爭議,據了解,淡江大學學生會長改選於五月舉行,由於投票率太低(不到15%),導致「流產」,八月補選。其中1號候選人是來自內地浙江的大眾傳播學系大四女生蔡博藝,競選團隊包括1名陸生和1名台生,另一組候選人則全由台生組成。八月初,淡大發布選舉公告,首次加入國籍欄,這一舉措馬上成為討論的熱點。
「陸生」也好,「港生」也好,「台生」也好,身分認同總是個敏感的課題,內地如此,香港如此,台灣也如此。2013年起,香港學生赴台灣升讀大學人數連續兩年破紀錄,新學年有超過2,000多名港生赴台升學。「港生」、「台生」、「陸生」都在台灣高校的校園裏一同學習,一同生活,彼此如何適應文化差異,理解與接納,或許是眾生的一門學不完的「功課」。
考考你
據示例,勾選以下簡縮用語的使用地區:
縮略語 |
台灣使用 |
大陸使用 |
震央 |
√ |
|
體檢 |
|
|
通膨 |
|
|
報批 |
|
|
答案:
縮略語 |
台灣使用 |
大陸使用 |
震央 |
√ |
(震中) |
體檢 |
(健檢) |
√ |
通膨 |
√ |
(通脹) |
報批 |
(報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