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國史上三大「分裂」

2014.10.03
537 537

一九九○年的今天,東西德經歷四十一年的分裂才終告統一,前陣子蘇格蘭又說要公投脫英、克里米亞則要脫烏入俄;分裂與統一,看來一直是歷史常態。難怪千百年前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劈頭就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兜兜轉轉,原來歷史是一個循環,在分裂統一中永恒交替。幾千年來的中國,想當然也如是吧!

如背過朝代歌,會知道中國歷朝一統從來是「主軸」,分裂只屬「支流」,即在絕大部分時間,中國其實都處於一個團結統一的狀態。無他,這當然因為中國人都信仰着同一種價值觀、活在同一種華夏文化中,分裂過後,就自然有再融合的期盼(所以歷朝武將都說要收復中原、統一全國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歷史上還是有三大段重要的「分裂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如果將之比喻為男女感情,就是分手、換畫、三角四角五角戀、離婚結婚、重婚再婚;箇中曲折傳奇,絕對引人入勝!

第一分裂:七國咁亂

第一個分裂期最長,在於一個周朝衰弱、兼併頻生的春秋戰國。亂局之始,源於周室無力維繫分封制度,中央失權,權力下移,諸侯各自為政,互相攻克,終造就這段足有五百年之久的春秋戰國。春秋時,都尚有「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與楚莊王等五位霸主來維持各國秩序,當時他們打着「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旗號統領諸侯,排解紛爭,周室縱弱,未算「玩完」。只是,霸主一去,諸侯們為爭奪土地與人民,自然戰爭不斷。於是,中原自此踏入以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為首的戰國時期,打仗多過吃飯。打了二百多年,秦始皇才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成就第一個大一統的秦朝。

三國魏晉南北朝 分裂分裂再分裂

而第二次分裂就在東漢末,同因皇室疲弱、戚宦亂政,各地州牧遂據地自立,進入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公元220至280年);然後司馬一族又吞併了三國,創立晉朝(或稱為西晉),卻僅維持了五十一年,就因分封分衡、自身腐敗而爆發出「八王之亂」;同期外族入侵,更佔領了北方建立起五胡十六國(史稱「五胡亂華」),晉朝被迫南渡,為之東晉,開啟了南北對峙之局。再下去,中國就分裂為南北兩邊,一邊是南方的宋→齊→梁→陳等四個以中原士族為主的國家(公元前420至589年),另一邊則是繼承自五胡十六國等外族、一個胡漢融合的北魏政權。時移勢易,北魏又再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更分別被北齊與北周取代(公元386至581年)。這段長時間的分裂再分裂,伴隨着大量戰爭與死亡,才終在楊堅篡北周、建隋朝、滅陳國後,再次回歸一統。

地方失控 據地釀分裂

第三次大分裂則在唐末,亦是中國最後一次大分裂。熟讀歷史的,都知道唐代覆亡,不外乎宦官專政、牛李黨爭、天災內亂,但總結三次「分裂」,不難發現同一情況──中央喪失地方控制權。這除了是唐代覆亡之因,亦是國土分裂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周室分封諸侯、漢室放權予州牧,唐代亦把權力下放至各地藩鎮,最終卻失去控制地方之力,那批坐擁獨立軍事、財政、人事任用權的藩鎮,旋即擁有自立之本。當然,原為防禦外族入侵的藩鎮,並不一定導致分裂,分裂的主因想當然還是中央集權失效,這又與唐朝內部的政治腐敗有關了。不過,托賴,五代十國分裂時間算短,僅經歷了八十多年(公元897年至979年),趙匡胤就一統中原建立宋朝,叫做讓百姓喘口氣吧。

「分裂」有望改變

提起分裂,自離不開戰禍,身為百姓,想當然不想世局動盪;但如天要下雨、國要分裂,實際上卻不是沒有好處。既因政權分裂,各國自然出現大量競爭,不想遭殃,就要自強,方法當然是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實施改革;一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引入騎兵,讓趙國晉身戰國七雄。至於,那些導致「大分裂」的覆亡原因,想必也會在大一統後被當政者「重點招呼」,以免重蹈覆轍了吧;如「九品中正制」助長的士族政治,也隨着隋代創立科舉後修正過來。再加上各族之間的分裂、融合,亦促進了文化融和,宗教、文學、音樂、建築也因而有新氣象。所以,沒有分裂的「亂」,死水又焉能翻起波濤?

 

文:東 插畫:petite 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