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應如何面對朋輩壓力?
2014.10.03題目
近日社交網站流行一種「挑戰」形式的遊戲,由冰桶挑戰、感恩挑戰到十本好書分享,都能迅速在網上傳播。有人認為「冰桶挑戰」籌款活動的成功,主要是因為朋輩壓力,你是否同意?青少年應如何面對朋輩壓力?試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
港人愛玩facebook!全球最大社交網絡平台facebook(fb)提供帳戶數據,香港有380萬名每日活躍用戶;每月登入平台之用戶, 有超過440萬名,以去年底全港人口約722萬人計,市場滲透率高達六成,平均每三人就有二人擁有fb帳戶。fb亞太區副總唐立洋表示,港人流連fb時間亦為亞洲區數一數二,每一次登入,港人平均使用13分鐘。fb大中華區總經理梁幼莓補充,香港智能手機滲透率高,在港約86%用戶,透過移動裝置登入平台帳戶,比率冠絕亞洲。
摘自2014年7月25日《蘋果日報》A02
資料二
過去一個月掀起全球籌款熱潮的淋冰桶挑戰,喚起社會關注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病人的無助。受惠的香港肌健協會昨總結稱,已收到二千六百八十萬元捐款,較往年平均僅約二十萬元大增,協會承諾善用捐款及成立委員會作監管,先撥四分一善款直接資助病人生活開支及添置維生儀器,並放寬資助範圍。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劉偉明直言,上月協會銀行月結單由以往只有兩頁紙,突然變成如電話簿整整有四吋厚,非常感謝香港市民的慷慨捐獻。
摘自2014年9月7日《星島日報》A10
資料三
網絡上「淋冰」大挑戰後,亦掀起一輪名為「五天感恩大挑戰」。挑戰者於五天裏需要撰寫一些感恩的事,再邀請三位朋友作同樣的五天感恩。當五天感恩大挑戰流傳於網絡時,你會看到生活上美好的一面;你會感受到正向生活的一面,甚至只是對自己父母家人朋友的感恩話語,也不再需要等待至大時大節時才道出感言。其實,只要我們細味品嘗生活上的點滴,可感恩的地方實在太多。
摘自2014年9月23日《頭條日報》P38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位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冰桶挑戰」籌款活動成功的原因何在?
‧朋輩壓力如何形成?
‧為何青少年特別容易被朋輩壓力影響?
‧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朋輩壓力有何不同?
論點參考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市場學教授 伯傑:
冰桶挑戰結合了感情、挑戰和社交貨幣,促使它成為全球性的市場推銷現象,抓住了人們不想與潮流脫節的從眾心理,特別是當有友人邀請接受挑戰,在朋輩壓力下很難說不。
這個債務,不是因為你之前承諾過甚麼或者借了甚麼,而是因為被點名。被點名不是在自願的環境下進行,那找數在這個意義下,又有沒有道德上的義務(moral obligation)呢?不找數,又會有一種被指責「係咪唔玩得?」、「咁唔合群㗎?」的壓力。
摘自2014年8月22日輔仁媒體〈冰桶挑戰的「找數」哲學〉
臨牀心理學家 鄧詩琪博士:
不少年輕人在家庭及學業遇上困境的同時,亦正面對身分認同問題。如同儕興起自殘遊戲的風氣,他們往往會在壓力下參與嘗試,期望能在友人圈中獲得歸屬感。有年輕人亦可能為博雙親及長輩注意,特意自殘。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冰桶挑戰」籌款活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朋輩壓力所影響。活動之所以能迅速傳播,是因為社交網絡有「tag」的功能,可以指名道姓地「點名」朋友參與這個活動。被點名的人,則是被動地加入這個活動。在眾多共同朋友,包括平日很少見面的朋友都看到的情況下,面對這個「盛意拳拳」的邀請,如果拒絕參與,會被視為無膽量的表現,同時令對方也沒有面子。因此造成很大程度的朋輩壓力,導致活動得到空前的成功。
乙同學:
我認為「冰桶挑戰」籌款活動能成功,主要因為其活動性質不只是單純的籌款,而是以遊戲的模式進行,自然能吸引人參與。如果活動的性質無趣,也不會吸引人參與,亦不會形成朋輩壓力。青少年因為自信心不足,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才會被朋輩壓力所影響。所以,青少年應建立自信心,在現實生活中,多接受不同的挑戰,例如參加不同學科的比賽,或參加義工服務,肯定自我價值,自然不會太介懷別人的看法。
小貼士
尋根究柢 找出原因
討論的重心是「朋輩壓力」在活動中的角色,是不是最重要,以及青少年如何面對這些壓力,小心不要離題。首先,應討論活動成功的原因是甚麼,包括活動的性質、進行的平台、方式等等,再比較哪個原因最為重要。其次要討論的,是青少年應如何面對朋輩壓力。青少年和成人的分別,是他們的朋友大部分都在學校,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社交網絡,都是同一批朋友。他們在社交網絡的言行,會在現實世界得到即時的回應。社交網絡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是朋輩壓力影響青少年的原因。根據朋輩壓力的來源,再思考及討論青少年面對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