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新的取分技巧「引導」

2014.09.30
518 518

同學問,口試有沒有必殺技、撒手鐧,我認為有一招是可以用的,就是「後備觀點」。甚麼叫後備觀點?大家知道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大家恨不得把最重要的觀點說出來,毫無保
留。可是這種討論往往到第7、第8分鐘已是無以為繼,大家說的往往是一些重疊的觀點,是一些舊的觀點,可是同學如果能準備一些後備觀點,在大家無以為繼的時候提出,那麼可以令討論重新回復生氣,討論可以有新的方向,更加深入、更加立體、更加全面,那這位同學就自然會獲得一個特別的分數,就是「引導分」。
有沒有例子呢?當然有,比方說:
「近年來家長渴望子女入讀名校,試分析原因。」
不少同學會分析:
原因1:家長心態︰望子成龍。
原因2:家庭因素︰一孩家庭︰想給予子女最好的。
原因3: 名校因素︰因為名校的設施確是比其他學校優秀,無論是師資還是設備。
原因4: 政府因素︰政府政策令家長寧選名校,不選普通學校。

當大家都「講呢啲」的時候,請你暗暗收起一個觀點,就是「傳媒因素」。原來不少傳媒渲染報道,說名校有多少多少狀元,名校生如何如何,不知不覺扭曲了家長的價值觀,影響起其判斷,所以傳媒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令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如果你能在第8分鐘的時候提出這樣的一個新觀點,那麼自然就能夠取到一個很好的引導分數,所以我認為同學必須忍一忍手,否則太衝動,到後面進入膠着狀態,只能飲恨了。

交通督導員
那麼發言的次數與成績有關係嗎?以前是有關係的,可是現在的發言被分為「有效發言」和「無效發言」。甚麼叫做「無效發言」呢?相信大家都聽過「交通督導員」的「傳說」,就是有考生說︰「1號同學的說法很有道理,不知道3號怎樣想呢?」、「5號同學的說很有道理,不知4號怎樣想呢?」這樣的發言只是無效發言,不能取分。那麼甚麼叫做「有效發言」呢?所謂「有效發言」就是你在發言的時候,先總結回應上一位講者的說話,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最後把發言權交出來,這就能做到有禮貌、互動的效果,而內容又夠豐富圓足。當然發言時間不能太短,如果發言只得20秒,被判斷為「無效發言」的機會很大,而你的觀點也不能太與上一位重複,否則這也是「無效發言」。根據一些資深老師所指出,如果一位考生於首輪發言和自由發言時間加起來總括只發言3次,謹記!只發言3次,仍然是可以取得頂點的「上品」分數的。

去片!【YouTube】
DSE中文科卷四口試——最新「蕭」息(四)新的取分技巧
http://youtu.be/jaWoMzZUdL4

文:蕭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