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討論現代人結交朋友與中國交友傳統有何轉變?
2014.09.30題目
現代人只要志趣相投,說話投機,結交朋友超越國籍年齡、地域時間等限制。甚至,不再需要親身見面聯絡感情,成為網路上的朋友。孔子曾有言「無友不如己者」,你認為此話與現代社交有牴觸嗎?試討論現代人結交朋友與中國交友傳統有何轉變?
資料一
網絡社交平台發展一日千里,衍生出網絡公審、網絡欺凌等問題。一項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約百分之八受訪中學生曾進行網絡欺凌,當中有七成一人與被欺凌者是同學關係。有學生更指身邊曾有同學成為網絡欺凌對象,曾打算自殺。調查發起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使者」認為,青年人遇到網絡欺凌時,即使只是分享、轉載、對相關資訊「讚好」 等,亦會加深對被欺凌者的傷害。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8月22日 F02
資料二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
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摘自《史記.管晏列傳》
資料三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摘自《論語.季氏十六》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你如何解讀「無友不如己者」?
‧益友和損友有何分別?
‧朋友對個人成長與生命有何影響力?
論點參考
專欄作家 游清源:
根據孔子的說法,我們交朋友一定要交較我們優勝的朋友,也就是「無友不如己者」。但是,有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專友不如己者」,以至他寥寥數名所謂的「朋友」,連「貧友」都不如。
中國哲學家 南懷瑾:
孔子是教育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中國作家 丁玲:
如果要給他甚麼東西他才對你好,不給他東西就對你不好,這樣的朋友千萬別交。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正如俗語所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結識的朋友的性格、態度不夠良善,日常生活中朝夕相處,很容易會受到不良影響,染上壞習慣。中國傳統的交友態度有其可取之處,不去結交不如自己的人,或所交朋友都超過自己,其實能基本保障朋友都有值得欣賞或學習的地方,於人格發展及人際交流方面循着正面發展。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裏,惟有選擇優秀的朋友,才有利個人成長。
乙同學:
與朋友相識相交不應定下過多準則,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需要時間浸淫才發掘出來。我相信交朋友不分貴賤,只要尊重每個人的差異性,大家相處時和而不同,那麼就能吸收更多元化的想法,迸發新的火花。至於孔子所講的無友不如己者,可能是警戒人們小心擇友,終究朋輩之間朝夕相對,最直接而深遠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和看法。
小貼士
界定議題取向
同學們可先界定你對議題的取向,先定義討論中的核心字眼,以便其他組員清楚理解你的看法。然後將討論推至交友應否訂下準則,這樣整個小組的發言會更有層次,也讓監考老師更容易明白各人的意見。同學們在發言時不宜只堅持己見以至各走極端,宜多聆聽其他同學的論點,加以中外名人、時事或日常生活的例子闡述,令討論更完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