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選士制 讀書人的路
2014.09.26文化頭條 F1教育
文憑試今放榜 誕十狀元
【本報獨家報道】香城中學文憑試(DSE)今天放榜。約有2.6萬名日校生達標,進入殿試最低門檻,但大學進士位只分作「五甲」,即意味會有逾萬名合資格考生須另覓出路。另外,今屆文憑試的狀元、榜眼、探花,主要來自傳統名校,師承名門,五官端正,字體亮麗,才學兼備。其餘二萬多名考生達至入職最低要求:即熟讀諸子百經,亦通過鄉試、會試。現在等待一個月後禮部放榜,看考生能否獲派心水志願。
家長八達通:轉制考八股 憂競爭力下降
香城選士制朝令夕改,早前才剛轉為六年制文憑試,如今又要重推範文與八股文;Elsa知道,恢復古文範文無非是想莘莘學子學好中文,「修正」歷史遺下的問題:試問連〈六國論〉、〈勸學〉這些經典也沒讀過,中文怎會好?但是據說教育部除打算恢復範文,更打算重推八股文,即考生除了以要四書五經寫作,內容亦要以程朱學派為準。讓人不解的是,在我手寫我口的年代,何解要重推過時的八股文?Elsa擔心同學的兩文三語因此變差,令競爭力下降。教育局這次改動,是否有點矯枉過正?
(以上為設計內容)
歷代選士制 讀書人的路
一個集權中央的君主制國家,當然要有一個尋找人才的方法;除了藉以提拔人才為國家、百姓謀福祉,所謂「蛇無頭而不行」,選士制實際也方便了皇帝控制有識之士、減低叛亂機會。不過,一說選士制度大家或許只想起科舉制,但在科舉制以外,中國古代其實遠遠不只得考試。
察舉制:以德為先
現代教育着重成績與分數,人格、品德,誰會在意?但原來,當年漢武帝獨尊儒術,除設五經博士教授儒學,也推行了察舉制提拔人才;意思是朝廷根據不同需要而設立各種科目,並指定有關官員擔任舉主,依規定薦舉相應人才,其中就有不少科目是重視人格、品德。如漢惠帝詔舉的「孝悌力田」、漢文帝舉「賢良方正能言極諫者」,前者徵召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之人,後者要求被推舉者才能德行良好,為人正直;在漢代,當個好人,就可當官!當然,察舉制或會偏私,所以就有了連坐制,即推薦者與被薦者有連帶責任,同撈同煲,一體兩命,那誰還敢亂推薦?
九品中正制:人才分類法
後來漢室疲弱,地方官無王管,便開始用人唯親;加上政治黑暗,甚至出現賣官鬻爵的情況,如中平二年的望族崔烈,就自費五百萬錢買了個「司徒」,漢靈帝更明文規定賣官條目:地方官價格比朝官高一倍,縣官則價格不一,官吏升遷也須按價納錢,求官者也可自行估價投標,任命官員,變成一門生意呢。察舉制至此已全告失效,於是三國時便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先由中央任命二品官擔任「中正官」,他再以「簿世」(家世)與「行狀」(才幹、道德)作準,為各州郡有才之士評定「鄉品」,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並據此來授與官職。當然,中正制每隔三年亦會作出調整,言行有修者,升;私德有虧者,自然就是「燉冬菇」了。
科舉制:公平客觀
可是後來九品中正制卻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試想當「家世」成了考核準則,選任賢才之權又集中在世族手中,下層有識之士焉可上位?無能世族又何能施政?於是,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紛亂,隋朝始創了科舉制,一個以考生才學見稱,較為公平與客觀的選士制;及後唐宋元明清,就大抵都源用這套以考試為主的制度。至少,在科舉面前,財富權勢影響相對較小,窮人也有出頭天!
世襲制:限流動
其實,早在選士制形成前,中國官位都是世襲,貴族子弟一般無須經過任何考核就可承襲父職;這種制度雖起了穩定國家之效,但卻令人不再積極辦學、求學,豈止「一出世就輸在起跑綫」,大部分人更是一出世就不能落場,變相埋沒了不少人才,所以這制度很快就給其他選士制取代。不過,讀書求分數是好,也要記住學習不是只為職場鋪路,選士制只是政治體制的一部分;知識,終歸屬於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