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 通中外文化
2014.09.26有假期去旅行是常識吧?明天是世界旅遊日,旅行對於現代人易如反掌,報團又得,自由行亦得。相反,資訊封閉的古人遠走他鄉,絕非「盞鬼」事,多數是身負皇命去做「開荒牛」。看看中國幾位最有名的旅遊達人,怎樣用雙腳、騎馬和乘船走勻全世界,了解舊時速遞、旅館的郵驛趣聞吧!
張騫「鑿空」西域之路
漢朝一直採取和親的對外政策,昭君出塞傳頌千古。漢武帝卻不甘長期受制於匈奴,決意開戰,委任張騫作「親善使者」拉攏大月氏加入同盟。可惜,出師不利的張騫途中被匈奴囚禁十多年,幸能保命的他不忘使命,翻山越嶺抵達大月氏。時移世易,只嘆得享安定繁榮的國人不願捨棄和平。禍不單行的張騫於歸國途中再次遇到匈奴,被虜和乘機逃脫的戲碼兩年後再次上演,不同的是他終於平安抵故里了!七年後,武帝命張騫游說烏孫斷匈奴右臂,第二次出使雖仍達不到預期效果,但起碼全身而回,他亦派副使到大宛、身毒展開外交活動,更被武帝封為「大行」嘉以表揚。張騫西行前所未有,被史書以「鑿空」概念記載!
班超出西域 三通三絕
東漢政府處理西域事務不連貫導致三次斷絕情況,幸而班氏父子力挽狂瀾,三通西域。決心學效張騫建功立業的班超,立志從軍並經營西域前後共三十一年,堪稱勞苦功高!東漢對匈奴的戰爭中,班超曾率領三十六名孔武有力的勇士,追隨大將竇固進攻匈奴,獲得不少西域國家的援助,康居、安息等國甚至向東漢臣服。子承父業的班勇在父親去世後繼續西域事務,進一步穩固東漢在西域的地位。
漢攻大宛 為了一匹馬
漢人的騎兵軍團甚為龐大,傳奇的「汗血寶馬」又名「大宛馬」,亦是從西漢時期傳入中原。武帝從張騫口中得知大宛出產這物種珍貴的馬匹後非常鍾愛,誓要以黃金萬両交換得手,由於禮節問題引發衝突,兩次派兵征伐大宛,結果當然是汗血寶馬得以在中原繁衍了。
唐玄奘法師 信佛信到西
也許你沒有聽過《大唐西域記》,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你知道吧?唐三藏和孫悟空五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經的故事正是以唐朝高僧玄奘西行的事迹為藍本改編而成。《西遊記》只是一個虛構故事,現實中玄奘大師取西經難度更高!玄奘俗姓陳,名褘,十三歲出家習佛,聰慧好學,素來仰慕佛經大典。貞觀元年,玄奘決心前往佛教發源地求法取經,盼將原典古籍準確譯註,以解眾說,讓佛法在東土繼續弘揚。共歷十六個寒暑,玄奘東行返國,帶回六百多部梵文聖典,更把親身遊覽過一百一十個國家和傳聞得知二十八個國家的所見所聞輯錄成書,寫成《大唐西域記》。
沙漠之舟橫跨中東
玄奘西行的裝備,簡單不過:「杖錫遵路。」方杖一根足以伴隨上路,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行!當然,玄奘不可能只靠兩條腿走遍百多個國家。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有驚人耐力,能抵抗風沙、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陪伴玄奘走過漫漫長路。
文學賞析:昭君出塞
和親,即派女士出嫁異邦締結婚盟換取和平的外交政策。王昭君是一名美麗而堅強的宮女,甘願和親以自身命途換取西漢國泰民安。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千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中的情感重點在於「怨恨」二字。詩人在明妃(即昭君)青塚墓前憑弔這位巾幗美人,為昭君抱不平之餘,亦愁困自己懷才不遇。「朔漠」、「琵琶」、「胡語」等字都反映昭君遠赴蒼涼塞外,落得客死異鄉,「獨留」孤墳在異地的堪坷命途。
文學賞析:送別詩
昔日遠行千里,路遙漫漫、歸期杳杳,總帶幾份悽涼。送別詩在臨行前更添悲壯而複雜的情感。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的後兩句寫送行心情,由於「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的盡處是陽關,和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出關以後便是無垠邊野,再也無法看見老朋友。詩人只好寄情於酒,勸喻友人珍重。
揚帆駛出新大陸
龍舟,現在端午節都有比賽。但舊時平民如你我,只能夾道看皇帝御用的豪華龍舟。不過,中國航海史上有兩位皇上御准乘帆探險的大人物,先有秦代御醫徐福東渡仙山,後有明代鄭和乘寶船七下西洋,為天朝中國開闢海上實力。
鄭和七下西洋 秀明朝天威
明代馬三保鄭和,創下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最長的跨洋航行壯舉:二十八年間七次揚帆,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開闢航綫,最遠到過非洲東岸紅海、斯里蘭卡、蘇門答臘,更可能踏足澳大利亞。《鄭和航海圖》記載,明成祖望向海外諸國宣示國威,派出龐大船隊,隨行三萬多船員,巨型寶船大如足球場,大小船舶共二百多艘。永樂元年第一次出使暹羅國(今泰國),兩年後再到日本討伐倭寇,及後七下西洋,共訪問三十多個東南亞、東非國家。惜鄭和最後客死異鄉,在古里病逝。
比馬可勃羅更早開闢航綫
打通由中國橫渡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及非洲東南部的航路。
文學賞析:奇趣航海日誌
鄭和船隊的隨行人員馬歡、費信和鞏珍,據所見所聞寫成《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三部著作。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民情及風俗習慣都描寫有序。以下是費信《星槎勝覽》對硫球(今台灣、沖繩)的描寫:
「其處山形抱合而生,田沃穀盛,氣候常熱,男女以花印布大袖衫連褲穿之。其酋長尊禮,不科民下,人皆效法。釀甘蔗為酒,煮海為鹽。能習讀中國書,好古畫、銅器,作詩效唐體。地產沙金、硫黃、黃臘。貨用珍珠、瑪瑙、磁碗之屬。」
公平互換 文化風物
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均向當地人民頒與中華曆法、圖書、冠服和度量衡器,同時將中國製的手工產品,如絲織品、瓷器、茶葉等輸出各國。帶回中國的,如瑪瑙、麒麟(即長頸鹿)、犀角、象牙和香料等珍奇異品。使節商旅互通之後,我們吃到菠蘿、胡椒、番茄和馬鈴薯等美洲蔬果,都是鄭和的功勞呢!
徐福為秦王尋仙丹
能夠讓統一六國、居功自傲的秦始皇撥資源東渡遠洋兩次,徐福這位御醫兼道教方士當然有過人之處。始皇二十八年,徐福向秦皇嬴政上書,稱海上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和瀛州,必須帶三千名童男童女,求得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九年後,徐福找不到仙藥,惟有使詐說大鮫魚(鯨魚)累事。始皇三十七年,第二次東渡,帶備「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與童男童女,再次尋藥去。
跟徐福坐船遊東海
山東半島出發→朝鮮半島南部→東往日本四國、九州一帶
文學賞析:大江大海觸景懷古
波瀾壯闊的河川海景,為文人帶來豐富的創作靈感。唐代的皮日休,看到汴河的滾滾運河水,就寫出《汴河懷古》一詩。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出名好大喜功的隋煬帝,三次經大運河下江南遊玩,詩中的「龍舟」,據考證是一艘長二百餘米、上下四層的豪華大船,如同一座河上宮殿。首尾相接的船隊,綿延二百餘里長,僅拉船的縴夫就多達八萬人,可見坐「龍舟」遊覽極盡奢華。《汴河懷古》寫到假如隋煬帝當年沒有乘龍舟三遊江南的荒唐行徑,把他跟治水的大禹來比較,功勞也相差不多。
大量輸出中華文化技藝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手握幾百巧匠及三千童男童女的徐福,發現日本的好山水後,就在當地自立為王,再沒回去中國。他把秦代中國先進的農耕、造船、兵器製作、學術文化都帶到日本。徐福在日本被尊為農耕神、蠶桑神和醫藥神,甚至有人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不少日本人更自稱是徐福的後裔。日本九州更設有「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墓、徐福祠等,每年均有隆重的徐福祭祀活動,以表敬謝。
神速配送員「急遞鋪」 使命必達
古代交通當然不夠現在四通八達,但政府在文書物資運輸系統──「郵驛」卻井井有條。先秦時代,經已細心分類不同的郵傳方法:用車傳送稱作「傳」,步遞稱作「郵」,馬遞則稱作「驛」。就連西方著名旅行家馬可孛羅,也開卷成章把元代的速遞員「急遞鋪」特別紀錄。乍看之下,古時驛吏和速遞員的工作不比現代物流人員辛苦呢。
元代物流人員的日常
每位速遞員皆要「腰繫革帶,懸鈴,持槍,挾雨衣,攜帶文書以行」,另有鈴攀一副,每到一站就搖一搖鈴,讓值班人員有所準備,出門迎接。夜間勤務須手舉炬火,另備有纓槍,用於夜間防禦野獸,嚇退虎狼。在道路狹窄的地方,速遞員會使用包袱和夾板,以保護所送遞的文書不破碎、不折皺;再用漆絹、油絹,防禦風雨,不使文書沾濕。而每一鋪接收到文書之後,又輾轉傳遞到下一鋪,周而復始。
《馬可孛羅遊記》第二卷第二十六章:「在每個驛站之間,每隔約五公里的地方,就有小村落,大約有四十戶人家。這裏住着步行信差,也同樣替皇帝陞下服役。他們身纏腰帶,並繫上數個小鈴,以便當他們還在很遠的地方時,聽見鈴響,人們就知道驛卒將來了。因為他們只跑約五公里,也就是說,從一個步行信差站到另一站,響鈴聲報知了他們的到來,人一到站,便接過他的郵包,立即出發。這樣,一站站地依次傳遞下去,效率極為神速。」
穿梭古代「住」一回
水、陸路交通建立後,商人、遊客往來頻繁,為滿足出行需要,與之相關的行業亦隨之發展。去旅行,搭車又搭船!穿川過省,風塵僕僕的你抵達目的地後,少不了解決「三餐一宿」的問題。首要事情自不然是卸下行裝,休息一下。慢着!別胡亂闖進去,先看清楚門面有何分別?
國家級服務 官人靠驛站
驛站提供免費的食宿,更設有車場、馬廄和寄存貨物服務,全面的一條龍服務並非人人能享,除非你有兩把口,皆因「官字兩個口」!驛站的服務對象只限官方公務人員和家屬,以及外交人員呢!若然閣下只是「閒人」一名的話,煩請投棧別處吧!
私營旅店質素 視乎星級制
私營旅館亦有不同種類:客棧、逆旅、客舍等大小規模各異。假如你對酒店設施要求多多的話,大城市具規模的私營旅店不但能滿足基本的食宿要求,更增設娛樂服務如歌舞藝術表演,保證入住期間不會悶壞。簡陋的山野鄉村私人旅店只適合一些日夜兼程的趕路住客,因為這類旅店並不包括打掃房間和餐飲服務的!房舍備有簡單的煮食爐具,店家只協助提供柴火,旅客甚至要自己動手做飯;要住宿的話,東主只管把門鎖開了,其他清潔工序亦是閣下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