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餿水油

2014.09.26
494 494

餿水油?是甚麼油?就是大家熟悉的地溝油。剩菜殘羹不吃,得扔,倒進桶裏,就成了「餿水」,台灣有個高雅的說法「廚餘」;在農村,「餿水」都拿來餵豬。烹調中或工業用途剩餘的油,就是餿水油(台灣報紙標題簡稱「餿油」)。

在台灣,曾經有過塑化劑風波,今有「餿油風暴」,禍害之大,人神共憤!《全球華語詞典》(2010)沒收錄「餿水油」。在網上,我們找到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收錄「餿水油」,解釋為:將腐敗變味的殘羹煮沸提煉後所得的油。食用餿水油所炒炸的食物會引起各種病症。在內地,地溝油事件鬧得滿城風雨,那時候,北京朋友上館子,要自備食用油。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2012)收錄「地溝油」,有兩個義項:①以下水道的浮油為原料,經簡單加工提煉成的油,俗稱地溝油(詞典特別標注:如用於食用對人體有害)。②泛指質量低劣的食用油。可見,稱「餿水油」也好,稱「地溝油」也好,異形同義,實指一物,這些油都不能進「口」,絕對不能進人的口。指這些低劣食用油,民間叫「黑心油」。

台灣報紙標題:百年餅店「台北犁記」也中招。內文:餿水油地雷連環爆,台北市百年糕餅名店犁記也被捲入!台北市衞生局追查中盤商佛晨公司的餿水油流向,赫然發現「台北犁記」為最大宗的採購下游廠商,進貨一八七桶「全統香豬油」,估計製作近兩萬個問題芝麻肉餅.......

菠蘿、鳳梨、黃梨同一物
「中招」,台灣報紙媒體也作「中鏢」。香港地區多用「中招」,少用「中鏢」。餿水油禍及香港:誤用3.4噸地溝油/美心:只做菠蘿包(《星島日報》2014年9月8日)。食品安全,敲響警鐘。港式平民美食「菠蘿包」製作時,需要添加豬油,經烤焗後,香脆鬆化,增加口感。不得不說,香港菠蘿包不含菠蘿,不像台灣鳳梨酥,也不像馬來西亞(如馬六甲)的黃梨酥,都以菠蘿做餡兒。菠蘿,鳳梨,黃梨都是同一物:香港用菠蘿,台灣用鳳梨,馬來西亞用黃梨。

中大崇基眾志堂下午茶,有「菠蘿油」茶餐可供選擇,此「油」指牛油(普通話說「黃油」),是港人飲食的共同記憶:菠蘿包還帶微微體溫,皮猶脆,夾上微冷丁方牛油,3mm厚,熱,冷,脆,軟,口感顯得有點兒複雜,卻能渾然一體。光吃菠蘿包,味寡;光吃牛油,如同嚼蠟。奶茶走糖,充分品味濃密的茶香,甘香醇滑,讓味蕾得到充分的撫慰,如同呷一口陳年適中的紅酒。菠蘿包配鹹牛油,絕配!再加一杯奶茶,已是天下美食;所謂美食,如此而矣。二物成為一體,佳侶終生,是香港的飲食神話。這是筆者的生活隨感〈經典菠蘿油〉,寫於2013年2月。香港的美食神話需要健康的食材。台灣的美食傳奇需要良心經營,不法商人以餿水油充當食用豬油,人心敗壞,必須予以嚴厲譴責與法律追究。眼下,關注食品安全,你我有責!

知識窗
「餿」讀sou( 第一聲, 與「搜」同音),本義指飯、菜等變質而發出酸臭味;台灣國語還用於「餿水」、「餿味」(指稱人體發出的汗臭味);引申為:(想法)不高明,比如,普通話口語中經常說的「餿點子」(不管用的計策)、「餿主意」(不高明的辦法)。

 

文:林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