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香港剩食現象
2014.03.12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香港每天丟棄至堆填區的食物多達3,584噸,其中飲食業界所造成的剩食約佔三成。樂施會早前進行了《食品公司處理及捐贈剩食調查》,以了解香港飲食業界處理及捐贈剩食的情況,並向政府及業界提出政策建議。如果都市人能夠減少浪費食物,兼能降低堆填區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利可持續發展;若將被浪費的剩食捐贈給基層貧窮家庭,更可達致扶貧效果。
新聞重點
•認識香港剩食的相關數據
•探討食品公司及機構未能做到捐贈𡢞^收剩食的原因
•審視政府推廣惜食文化的情況
•了解民間自發組織和活動
新聞資料
剩食調查報告
資料一
樂施會調查發現,部分食品會因「外表不佳」被判為剩食,逾六成六受訪食品公司會直接丟棄剩食,便利店更是重災區,約九成會將麵包及蛋糕等剩食即棄,由此推算,本港每年棄掉剩食帶來的經濟損失逾六千萬元。調查亦發現,約九成受訪公司不會捐贈剩食予食物回收機構,當中六成七因擔心食品安全的法律風險而卻步。會方建議本港效法美國,訂立法案釐清捐贈的食品安全責任,促進惜食風氣。
摘自2014年2月18日《星島日報》A8
圖表:食品公司盡用或減少剩食的措施
資料二
「地球之友」上月中以問卷方式,訪問十五間回收剩食的機構,八成六受訪回收剩食的機構坦言,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儲存食物的地方不足。另有七成三指,要駕車到其他地方收集食物,運輸費用高昂,當他們游說商界募捐時,對方又猶豫不決,普遍機構亦要面對營運資金及人手不足的問題。組織批評,政府的支持只流於「口號式」,對社區機構的食物回收及轉贈計畫缺乏實質支援,令機構有可能出現倒閉,影響基層市民受助機會。地球之友冀政府預留基金給予機構申請,並提供免費或廉租政府空置街市及商場攤位,讓機構存放食物。
摘自2014年2月18日《星島日報》A8
資料三
臨近聖誕,不少學校會舉行聯歡會,但環保團體調查發現,學校於聯歡會造成的浪費,有上升趨勢,推算會產生超過一萬二千袋垃圾,足以填滿六個標準泳池。當中幼稚園的剩食及使用即棄餐具數量的情況最嚴重,以倍數增加。團體促請學校推行綠色聖誕聯歡,又建議學校鼓勵學生以回收品布置校園,減少浪費。
摘自2013年12月21日《頭條日報》P 28
改善剩食計畫
資料四
香港中文大學九位新傳系學生,上月在facebook設立「食物放提」群組,從中分享或提取以乾貨為主的剩食,餅乾、糖果、飲料、公仔麵、罐頭、麵包、炸魚皮,包羅萬有。方法是只要上傳剩食的相片及填寫資料至群組,再待有意者留言相約交收,先到先得,性質猶如免費拍賣網,一個多月已吸引逾八百人加入群組。群組成員昨先後到旺角行人專用區及銅鑼灣東角道,試行擺放地攤,將在中大宿舍收集回來的三箱剩食,與公眾分享。其中一位參與同學表示,學期尾學生離宿,將是囤積剩食高峰期,正好透過平台轉讓予有需要者。
摘自2013年4月22日《星島日報》A22
圖片
漫畫
資料解讀
剩食調查報告
資料一
•樂施會調查顯示,受訪的食品公司,當出現剩食時,超過六成六表示會直接丟棄,當中便利店情況最為嚴重,常見的剩食包括麵包、蛋糕及微波爐食品,主因在於「外表不佳」而非食物變壞;另一方面,他們擔心運輸時食物變壞,所以不會捐贈剩食,可見食品公司浪費食物的情況十分嚴重;
•建議政府制訂法案,減少浪費。
圖表
•了解食品公司盡用或減少剩食的措施,主要是減價促銷,其次是分送給員工、捐贈予非牟利或社會服務機構,以及定期檢討及量度生產畍鐘呇甈做央F
•雖然減價是常見措施,但不代表一定有效,因為食品公司一般等到最後一刻才會減價,難以確定食物能否全數售出,很多賣不出的食物最終都會銷毀。
資料二
•分析回收剩食機構面對的困難,包括欠缺儲存地方、營運資金及人手不足,並指出政府支援不足;
•地球之友建議當局提供免費或廉租政府空置街市及商場攤位,讓機構存放食物,令回收機構能夠生存。
資料三
•環保團體調查指出,學校在大時大節的剩食問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尤其以幼稚園最為嚴重;
•食物以外,即棄餐具數目同樣增加,學界有必要推廣綠色節日的風氣。
改善剩食計畫
資料四
•大學生成立的facebook群組,宗旨是珍惜食物,參加者只要上傳剩食的相片及填寫資料至群組,再待有意者留言相約交收,先到先得;
•民間力量以自己方法,藉互聯網的便利,減少食物浪費。
圖片
•政府推廣惜食,創作「大嘥鬼」角色,提醒市民從生活入手,在購買食物、外出吃飯點菜、烹調等各方面加以節制,避免製造廚餘,角色設定是行為上有點「乞人憎」,但也不至於是壞人,只是個有壞習慣的朋友;
•推出海報、電視宣傳片及饒舌宣傳歌曲,軟性推廣珍惜食物訊息。
漫畫
•顯示部分食客的心態,點菜時候「眼闊肚窄」,分量過多,到吃不完時,為免麻煩又不會帶走,造成浪費。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相關概念
•廢物管理 Waste management
•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環境健康與安全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生活環境 Living environment
•飲食 Diet
•代價 Cost
•食物安全 Food safety
•公民責任 Civic responsibility
多角度思考
1.剩食問題為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廚餘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最大源頭,佔都市固體廢物量約四成,剩食會增加堆填區負荷;
•浪費食物,不但是浪費成本,同時亦浪費所有種植食物所需的土地、水、肥料和人力,此外,運送食物和食物在堆填區分解時,亦會產生及排放溫室氣體;
•消耗自然資源,未來出現糧食危機。
2.針對剩食問題,政府可以做甚麼?
建議思考方向:
•政策配合:推行源頭減廢、徵收垃圾稅、協助回收剩食機構;
•推廣教育:推廣和採用使用剩餘食材的食譜、推動行為和文化上的轉變,令市民尊重珍貴的食物和自然資源。
3.你認為市民應該怎樣配合減少剩食?
建議思考方向:
•自我行為:日常生活避免製造剩食,計算清楚自己和家庭食物的耗用量,才購買或點菜;
•捐贈食物:將多餘食物捐到食物銀行,幫助有需要人士;
•發起組織:如大學生自發組成「豐剩」及「食物放提」,將婚宴剩食轉送到食物銀行,以及善用社區資源和網絡把食物交換,從而減少浪費。
載自2014年3月1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按此放大' >
圖表 >>按此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