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自由度創新低 香港言論空間被收窄?
2014.02.26新聞事件
新聞自由是香港重要的核心價值,但港大民意研究計畫的調查卻發現,「新聞自由」作為「核心社會指標」的評分,已跌至九七年有調查以來的新低點,在十項核心社會指標中,以六點六一分排名尾二。近月社會接連發生多件被指和新聞自由相關的爭議事件,當中包括《明報》撤換高層、《蘋果》和《AM730》被抽廣告、商台主持李慧玲被解僱等,令新聞自由成為近月大眾關注的話題。
今日香港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專欄作者鄧明儀:回歸以後,港大民調亦多次顯示香港新聞專業操守每況愈下,不少市民更認為傳媒有誤用或濫用新聞自由。傳媒掛着「無冕皇帝」之稱、打着「新聞自由」的旗幟,卻無法在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中取得平衡。
前商台節目主持人李慧玲:百分百覺得這次事件(被商台解僱)是梁振英政府對新聞自由、對言論自由的打壓。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馬嶽:《明報》換總編輯、商台辭退「名嘴」李慧玲等事件,均令人感到本港言論空間收窄。香港一向給人的印象是自由城市,連串事件或對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負面影響,並影響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和角色。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梁振英上任以來,發生多宗與媒體有關的重大事件,他本人更「開創先河」向報館發律師信,深信歷史記載的並非他任內實現普選,而是新聞自由創歷史新低。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按無國界記者的調查,香港新聞自由度由2002年全球排第18位降至2014年的第61位。欠缺新聞自由,令社會實況無法反映,貪污、特權更易發生,削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影響經濟發展。
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大氣電波是公眾財產,商台不能以商業理由控制和扼殺言論自由。擔心本港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不斷下跌,敢言的傳媒人接連被換走,新聞界正面臨嚴冬。商台不肯公布解僱原因,是向權貴膜拜。
專欄作家潘麗瓊:李慧玲認為扼殺她,等於扼殺新聞自由,難道李慧玲就等於新聞自由?新聞界是否可以接受在沒有任何理據下,都可含血噴人?若是,這真正是敲響了新聞自由的喪鐘。
多角度思考
1.近期哪些新聞事件被指涉及新聞自由?原因何在?
2.香港的新聞自由評分下跌,將帶來甚麼隱憂?
建議答題方向
1.部分被指涉及新聞自由的事件(見附表)。
2.新聞自由是香港重要的核心價值,評分下跌,反映傳媒在採訪、報道、出版、編輯自主等方面的自由可能已受到某程度限制或干預。其背後隱憂包括︰
•傳媒監察政府及官員的功能下降,無法充分發揮第四權,例如防止政府濫用權力;
•監察社會的功能下降,傳媒或因採訪及報道自由受限制,無法為弱勢群體發聲、揭發社會不公平問題或現象;
•阻礙形成健康的公民社會,假如新聞自由受限,市民無法掌握足夠全面的資訊,難以作出多角度思考,長遠不利公民社會的建立。
參考資料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
http://rthk.hk/mediadigest/md9712/dec_02.html
•港大民意研究計畫有關新聞自由滿意度調查
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press/sat%20press_free/
載自2014年2月26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按此放大' >
>>按此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