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均分日夜 節氣計算農耕
2014.09.23日頭讀書,夜晚休息,晝長夜短,春夏時一大早便要起身返學。由今天起,「秋分」經已來臨,一切都將改變,太陽會在這天直射地球赤道,平分日夜時間。此後,黑夜將慢慢變長,日落得快,人可以打正旗號做隻夜猫,日出得慢,又有藉口賴牀了。秋分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為輔助農事而出現,影響了所有古人的生活習性,三千年來以農立國的中國社會也以此運轉。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水、驚螫、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秋分 一百八十度的黃經
「秋分」意思是將日和夜平分,這天的太陽會到達黃經一百八十度,白天黑夜各佔十二小時。此後,太陽直射的位置轉移往南半球,北半球的受日照時間減少,出現晝短夜長的自然現象。「春分」是其好友,這天的晝夜亦相等,相反的是此後將變得晝長夜短。「夏至」和「冬至」亦是好兄弟,前者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綫,北半球白天最長;後者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綫,白晝變得最短。這四項是古人最早定立的節氣,主要是辨明寒暑交替。後漸漸增加至二十四個,概括了一年中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用以指導農耕工作。古人的觀察力和數學天分極高,竟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三百六十度為一個周期輪迴,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十五度為一個節氣,清楚明確。
節氣 四個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明確形成於秦漢年間,公元前104年,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成曆法。節氣除了表明暑寒變遷和氣溫變化,最重要的是反映農事活動和物候現象,以及影響農事的降水量。「驚蟄」和「清明」與春耕有關,前者表明天氣轉暖,蟄伏於地底的動物甦醒過來,人開始耕種。後者表示天氣晴朗,草木繁盛,未播種者可要把握好春耕的最後時機。大自然很公平,一分付出一分收穫,「小滿」之時,大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暗示收成之期不遠矣!而「芒種」之期就表明小麥等有芒農作物成熟,人既要收成,亦要開始秋播,專種耐寒的農作物,如晚穀、黍、稷。降水量是影響農耕的重要因素,共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和「大雪」八項之多。春播夏收,夏播秋收,冬季之時,土地休耕,動物冬眠,人也可休息。反觀今日的香港,哪有這麼長的休息時間呢?
農民 三千年來的命脈
自神農氏教人播種收割,就確定了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一日三餐,種食米飯穀物,生命得以代代相傳。人想要農耕成功,就必須順天時、借地利,技術上製定了精密的節氣曆法,精神上就聽天命,順服自然。農民是組成社會的其中一部分,殷商期間,農民、工匠和商人地位相差無幾。周朝開始出現戲劇性的反轉,統治者因前朝民眾熱衷工商而荒廢農業,造成國基不穩的局面,進而大大提升農民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漢武帝利用了董仲舒獨家研發的「儒術」治國,強調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農民最愛看甚麼人的面色?不就是天嗎?於是乎,百姓自然聽聽話話,國家政權穩定。為政者也很給農民面子,提出「士農工商」的排序,農民的社會地位很高,僅次於讀書人,只是,他們沒有任何權力,歷朝歷代都是任人宰割、欺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