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食東西 講東西

2014.09.23
459 459

菜式擺設看價值觀 2D vs 3D

名廚Jamie Oliver落戶銅鑼灣開分店,香港人民以食為天,當然立即捧場,排隊四小時仍不減熱情。在香港搵食真的很方便,中西意法日韓菜式任君選擇,吃飯的同時,有否留意中西料理在很多方面都有根本差異?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馮一冲,曾任酒店西廚,去年起教授「食物與社會」通識課程,從社會學角度,拆解東西飲食文化的有趣觀察。下次吃飯時,別只顧着「相機食先」。

2D中菜 鳥瞰欣賞

看電影分2D和3D,原來吃都有分?對,不過說的並非甚麼新研發技術,而是飲食文化中,中西菜式擺設大不同的原則。

菜式配色鮮明和諧,能增加視覺享受,刺激食慾。中廚菜式的擺設,一般以雙數、圓形及平衡為基礎,原因之一是中菜傳統用鑊,煮食方法以炒為主,將丁方、切條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兜亂,一來令各食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二是令菜式甚少向高度發展,多是從上而看的鳥瞰式欣賞,是2D的平面設計,而混合和諧的形式,附合中國傳統講「和」、「不突出個人」的思想。

3D西餐 高空發展

西廚發展則受西餐之父Auguste Escoffier影響甚深,這位十九世紀的名廚,著有《Escoffier Cookbook》流傳至今,是西方烹飪的聖經,將飲食基礎全部記錄下來之外,西廚的食譜、廚師制服及菜式擺設,均是由他而來。他本身對建築十分感興趣,自然對「高度」很有要求,西菜向高度發展,如會把米飯堆成一個塔,呈立體3D狀,另外,因要突出某一主菜食物主題(如牛肉、魚),偏好單數、立體、不規則與不對稱,有時右邊是主菜,左邊卻放一堆薯蓉加蔬菜。西廚的訓練內容有「菜式擺設」一環,廚師對綫條和顏色很敏感,視碟子為畫板,故此就何謂圓滿與和諧,東西兩個文化及其美學有不同的取向。

近年一種新興職業是「食物造型師」,即是拍攝食物廣告前,為食物「化妝」:配料要怎樣放,醬汁要怎樣流出來,配襯甚麼食具增加吸引力等,菜式擺設更加考究。

合餐 一團和氣

菜式設計另一原則體現在分吃和合餐上。西餐每一道菜都是個別食客自己進食,圍吃的安排並不流行,因此菜式擺設自然較為獨立和個體化,而且飯菜放在同一碟子上,變得同樣重要了。華人習慣合餐,為照顧不同口味,通常米飯是主食,再配合其他餸菜,所以菜式是一大碟的多人分量。從一些古代書畫記載,中國從唐代開始已是合餐,中國人認為飲食是團體活動,大家應該圍在一起進餐,也有「一團和氣」的意思。

小知識:食譜承傳

中廚一直着重親身傳授,口頭論述,即使歷史流傳下來的食譜,多半只有方法,沒有分量,如「直至變金黃色」真的很抽象,人人的金黃色標準都不一致。以前中廚承傳另一困難,就是老師傅都愛留一手,就像學功夫,最厲害的招式不教授,讓徒弟自行揣摩。這樣一來,一些技法相當繁複的菜式容易失傳。

西廚在十八世紀開始已經有系統地記錄烹調程序、材料分量、火力溫度等等。至十九世紀初,更出現了西廚界的第一本食譜《The Escoffier Cookbook》,口傳依賴人的記憶與演繹,用文字寫成的食譜卻有板有眼,使人有法可依。食譜的發展,隱隱然流露了東西方「人治」和「法治」之間的選擇。

中國也有傳統食譜如《食經》和《隨園食單》等古籍,後者更是夾食譜夾散文的經典,作者袁枚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中國南北菜點三百多道,該書出版於乾隆年間,是有關清朝飲食的重要著作,並將中國傳統的道德觀融入到其飲食理論中,特有「戒」這一章節。

不過時代變了,並非所有名廚都「留一手」。早前離世的八十多歲作家兼食家江獻珠,生於書香世家,為廣州著名食家江太史之孫女,南海十三郎是她的叔叔。她將過往粵菜菜式重新整理及演繹,生前在飲食雜誌寫稿,毫無保留把所知記錄下來,著有多本食譜,是研究和學習烹調粵菜的重要資料。

工具見思考 一隻鑊vs套裝廚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廚房尤其重要。煎、炒、煮、炸、蒸、炆、燉、焗,不論用何種煮食法,烹調中菜總離不開使用鑊和煲。相對而言,西廚的烹調工具卻層出不窮,反映工具技法和思考模式在中西文化背後的不同考量。

炒菜夠鑊氣 切絲重刀工

雖然現代中西廚房的使用工具漸漸互相補足,鑊仍然是中廚必不可少的搵食架生,由鑊發展出來的「炒」法和「鑊氣」,更是中廚獨有。

中國人發明了炒菜,可說是煮法的一大貢獻,炒把小型材料放入旺火熱油鍋裏,急速翻動令食材變熟,炒菜的原料一般比較小,如條、塊、片、絲、丁、球等,炒的門類也極複雜,包括清炒、生炒、熟炒、乾炒等等,其他如燒、燴、燜、燉等烹飪法也是在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炒」的方法烹飪大約始於南北朝,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了宋代,出現大量的以「炒」命名的菜餚。炒法加工時間短,營養成分流失少,少量的肉與較多的蔬菜就可以炒出一個小菜,這是水煮、烤、炸、蒸等烹飪法做不到的,反映中國人靈活多變。

不過,正因中菜的精妙很視乎廚師的功力,如淮揚名菜文思豆腐羹,要將豆腐及副食材如金針菜、木耳、筍、紅蘿蔔、香菇、雞肉等細切成絲綫,特別注重刀工。中廚往往使用廚具愈少的菜式,愈是有一種「我做到但你煮不到」的含意,推廣烹飪的意欲較少。此外,東方文化講內修,通常是通過改變自己以適應外在環境,所以在發明新廚具方面發展較慢。

西廚多工具 人人皆能煮

西廚的工具較多,本着「Everybody can cook」精神,西方人喜歡發明一些將步驟簡化的工具,如切蛋器和壓蒜泥器等,只要用這些工具,普通人不需很厲害的刀工,也可按食譜煮出像樣的菜式,他們相信「工具是令人的生活更加幸福」,遇有難題,主張改變外在環境(如發明新工具)。近年「分子料理」盛行,烹調工具就變得更加重要。分子料理的「宗旨」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山」,即看似是雞蛋原來是雪糕,玩「形相」和「實質」之間的分野,工具要求更為細緻,經常使用到商業用的液態氮,更可說是「商轉民用」的例子。

小知識:餐桌上的禁忌

進餐絕大部分是群體活動,有人就要有禮,不論中西方,餐桌上有一定禮節,知多一點,避免成為大鄉里。

西餐餐具擺滿一桌,怎麼辦?

  • 刀叉使用順序原則是由外而內。要先使用擺在餐盤最外側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
  • 食用完畢之後,刀叉並排在盤子中央,服務生會主動來將盤子收走。
  • 食具除了用來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來移動食物,轉動碟子被視為不禮貌。
  •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舉辦宴會,男女主人應該分別坐在長餐桌的中間、面對面而坐。有禮貌的紳士也應該等女生坐定之後才入坐。如果隔座的長輩或女士需要中途離席,男士最好幫忙拖拉座位。

中菜吃甚麼都是一雙筷子搞定,使用筷子亦有禁忌:

  • 以前乞丐在街上行乞,是用筷子敲空碗,所以吃飯時小孩子貪得意敲碗會被長輩責罵,認為是「敗家的行為」。
  • 吃完飯亦不可把飯碗倒轉,這是死人吃飯之意,是不吉利的。
  • 用餐完畢忌把筷子平放在飯碗口,此舉代表自己沒有吃飽,被視為埋怨主人飯菜不好,是對主人家的不禮貌。

味道分層次 一統vs多元

飲食節目主持大叫「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其實是要吃出食物的真味。舌頭味覺分酸苦鹹甜四種,但是仔細區分的話,當然不止四味,而人類對「好味」的追求,也有層次之別。

生吃 熟食 精製

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曾經提出「飲食三角形」理論(不是食物金字塔呀),人類食物的不同形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各自代表其文化高度,並可在幾個角尖上互為影響。首先,生吃的東西,如水果、生魚片、蔬菜等,未經處理的材料,只算是食材,不能算是食物,在最原始的文化中,也會找到;其次是熟食,如烤肉、麵包、炒飯等,可稱為食物,反映出某種文化要求:麵包要軟、肉要香、飯要熟,文化程度較生食略高。像芝士、啤酒、腐乳這些經過發酵或其他化學作用,本身的形態、味道和顏色,都與原材料不同,而且不一定有營養,要懂得欣賞,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當中的文化要求,比生食和熟食都高得多。

五味對五行

中廚常以薑、蒜、葱、鹽、油和各種味道複雜的醬料,為食材去騷辟腥除氣,調味後的食材在烹調過程中間慢慢融合,達至「五味調和」的境界,(五味即辛、酸、甘、苦、鹹),口腔能感覺到的味道肯定不止五種,所謂「五味」是受到了「五行」的說法影響。

看菜名 知味道

西廚的調味以鹽和胡椒及香草為主,各種食材在烹調過程裏可以保留自己的原味,同時與其他食材互動,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反映了東西文化對「多元」與「一統」的取捨。西廚着重「玩」食客的味覺,飯餐結構有七至八道菜,中間必有一道較清新的菜式,用來清洗味覺。廚師每一道菜均有目標和計算,針對食客舌頭的味區,每道菜有特別突出的主題,可能如以酸為主或以鹹為主,菜式毋須五味調和,牛肉就是牛肉,蘿蔔就是蘿蔔。

至於菜式命名,同樣與味道有關,西餐菜名必定包含食材和烹調方法,如「酒煮車厘茄伴鴨胸」、「乳酪配紅酒燴萄葡」等,為着宗教或健康原因,有些食物不能吃,菜名可給予提示,單看名稱,估計大約是鹹是甜,凍食或熱食,心裏有個底;中菜則較為講意頭,尤其是節慶菜,難從菜名估計是甚麼,食客往往在上菜時有驚喜。

延伸閱讀

《吃掉社會》作者:馮一冲,出版:三聯

是誰規定吃和牛蘸燒汁是品味表現?誰散布吃自助餐一定有着數的言論?鳳爪本身無肉無味為何我們仍啃得津津有味?「狗肉該不該吃」的討論也能扯上誰是全球大趨勢的王者之辯?不論從食材的分類、採購、處理,到烹調、享用、評價等過程,「飲食」其實隱藏大量社會行為元素和豐富文化內涵,本書拆解當中細節。

《味覺現像學》I、II 作者:梁文道,出版:上書局

一粒米、一雙筷、一杯茶,在作者旁徵博引下,都可閱讀出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現象:探討食經的作用、豆腐與中國美學的關係、厭食的意義、公平貿易的理念、知識產權對飲食工業的衝擊等,甚至以飲食透視各國社會現象,中國飲食背後如何看到體制敗壞?廚師應不應該有政治取向?吃不單是糊口裹腹,還可以食論盡社會文化。

《餐桌上的領袖》作者:蔡子強,出版:明報

與誰吃飯、又或者不與誰吃飯、在哪裏吃飯、吃些甚麼東西和菜式……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涉及很含蓄的政治信息。名人喜歡吃甚麼,對於了解他們的性格、為人、作風,帶來有趣啟示,如毛澤東出名嗜辣,他的名言是:「能吃辣的人革命性較強」。「辣」與「革命」相連,都是「火爆」之物,反映其包拗頸、愛搞對立和鬥爭的性格。書中通過孫中山、蔣介石、宋美齡等歷史名人的餐桌軼事,呈現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

文: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