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探討 如何減少廚餘及食物浪費

2013.05.15
4500 4500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政府剛推行「惜食香港運動」,呼籲市民和工商業界一同合力減少廚餘,珍惜食物,避免不必要的食物浪費。香港的堆填區將於2020年便告飽和,政府有意推動源頭減廢,只是家居廚餘的源頭分類和收集均不容易,要達到有效減廢,更須要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從今天開始減少家用和工商業的廚餘數量。

新聞重點

•了解本地浪費食物的情況
•認識廚餘處理及減少廚餘的措施
•政府及民間如何致力減少食物浪費
•反思日常的飲食習慣應如何避免浪費食物

新聞資料

浪費情況

資料一:七成學童食剩午餐
本港每日棄置約三千六百噸廚餘,有團體訪問六百名小學生,發現近七成在校午膳的學生均會吃剩飯餸,當中一成吃剩半份飯餐,主因是分量太多,其次是飯餐內有學生不喜愛的蔬果。為鼓勵學生減少製造廚餘,團體計畫今年內到訪三十所小學及幼稚園,提供廚餘再造工作坊。部分參與學校實行「中央派飯」方式,成功減少約六成訂購飯餐廚餘,又計畫添置廚餘機,將廚餘變身農地肥料。
2013年4月13日《星島日報》A27

資料二:四大超市年丟3.1萬噸廚餘
地球之友調查發現,本港超級巿場平均每日丟棄百多斤廚餘,以全港四大連鎖超巿共六百多間分店推算,年丟廚餘量有逾三萬公噸,相等於二千架雙層巴士的重量;當中有三分一更是未過期、尚可食用的食物,包括生果、蔬菜、壽司和肉類。但團體發現,部分超市故意破壞丟棄的食物包裝,加水甚至加入漂白水,令拾荒者無法食用;環團促請超市將廚餘捐贈給食物銀行,助基層紓困。
摘自2012年5月28日《星島日報》A21

圖表: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平均數量

廚餘回收再造

資料三:廚餘變魚糧
現時市面上有數家回收公司利用技術,將廚餘循環再造成魚糧,當廚餘抵達回收工場,經攪碎後送進烘焙機,以抽乾廚餘水分,之後再混入豆腐渣等物料,以增加蛋白質成分,最後壓成一粒粒的魚糧。
摘自2011年1月8日《星島日報》A26

資料四:鄰國回收經驗可供仿傚
香港毗鄰地方,如台灣、南韓、日本,都設廢物徵費,商人繳費就更加多,其中南韓的廚餘回收率就高達94%,而澳門環保局亦發起了廚餘回收計畫,很值得效法,反觀香港就沒有相關的法例規管,亦欠缺完善的廚餘回收系統,難免剩食囤積,只靠有心的民間團體,一步一腳印籌辦活動,廣播速度慢矣。
摘自2012年10月23日《星島日報》E1

資料五:環團倡採家用廚餘機
綠領行動最近引進Bokashi廚餘回收系統,現已有約二百名市民購買使用,系統操作簡單,只須將廚餘剪碎倒在特製回收桶內,放入Bokashi(發酵有機物)後緊蓋上桶蓋便成,桶內物質會自行發酵,約兩星期再將已發酵的廚餘與泥土中和,數星期後便會被分解成為營養土壤用來種植物。此系統毋須用電,骨頭、生熟食物也可分解。
摘自2011年1月9日《星島日報》A13

惜食行動

資料六:中大網上「放提」減食物浪費
港人熱愛各式各樣的「任食」放題,一班大學生順應潮流,轉化成應用到環保範疇,今年三月在社交網站首創「食物放提」免費交流平台,顧名思義將收集的「剩食」任「放」任「提」,透過這種「人棄我取」的簡單方法,減少浪費。昨又到旺角及銅鑼灣鬧市擺放地攤試行「放提」,冀吸引更多學生及市民主動回收食物。 摘自2013年4月22日《星島日報》A22

漫畫:剩食襲地球

資料七:五月惜食
為了推廣廚餘回收,據了解,政府會在五月中啟動一個名為「五月惜食」的活動,拉攏學校、商場、酒店業及物業管理公司等,一同制訂並落實源頭減廚餘的指引,政府會宣傳推動,期望可以減少一成廚餘。
摘自2013年4月18日《星島日報》A17

資料解讀

浪費情況

資料一
•以全港32萬名小學生推算,估計每日浪費的食物達40噸,主因是分量太多;
•「中央派飯」的好處是,學生可按自己的食量取食物,避免午餐飯盒劃一分量引致食物浪費;
•減少廚餘有助環保,因為腐壞的食物會產生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問題。

資料二
•大型連鎖超市捐出快將過期的新鮮食物是一種企業責任;
•有超市以食物安全難以保證為由,拒絕捐出準備丟棄但仍可食用的食物;
•食物銀行是世界各地處理剩餘糧食的常見方式,一般運作是從糧食生產者、批發商或零銷商等處,收集他們準備丟棄但仍可食用的食物,再分配到不同團體作慈善用途,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糧食支援。

圖表
•過去五年,家居廚餘和工商業廚餘有遞增趨勢;
•香港大部分家居及工商業廚餘都是與其他垃圾混雜收集,再棄置到堆填區;
•政府在2011年7月推出「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資助部分居屋和私人屋苑安裝處理設施回收廚餘,至今有14個屋苑獲資助。

廚餘回收再造

資料三
•以科學技術把回收的廚餘再造成有用資源,既可減輕堆填區負擔,亦有利生態的永續發展;
•長遠而言,回收再造應以「零廚餘」為目標。

資料四
•香港的人均廚餘製造量比韓國和台灣多出兩成至三成;
•南韓政府立法規定,凡餐廳食肆等生產大量廚餘者,一律有責任回收並處理廚餘,市民亦要將家居廚餘和其他廢物分開棄置,由地方政府統一收集;
•南韓在2005年推行「堆填區廚餘禁令」,令廚餘回收率高達94%。

資料五
•家用廚餘回收機可讓家庭自行解決廚餘問題,但添置需一定成本,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負擔,政府宜以補貼或立法等方式介入。

惜食行動

資料六
•年輕人在facebook成立平台,鼓勵市民交換「棄之可惜」的剩餘食物,響應者眾,帶出每人都可以身體力行珍惜食物的環保訊息。

漫畫
•為了慶祝節日,通常比平日製造更多廚餘及剩食,圖中的地球被剩食撐滿無法消化,旨在提醒市民,以大魚大肉方式慶祝節日,對地球來說是場災難;
•食物佔現時香港固體廢物三分之一;
•全球大約有三分之一生產出來供人類食用的食物被丟棄,數量達13億噸;
•根據英國廢物及資源實施計畫(WRAP),如果人類不再浪費可以進食的食物,就相當於取走公路上五分之一的汽車。

資料七
•推廣廚餘回收活動之餘,政府應進一步推廣惜食文化,鼓勵市民身體力行,減少浪費食物,
讓源頭減廢的訊息能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
(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相關概念
•廢料回收 Waste recovery
•廢物處理 Waste treatment (refuse disposal)
•廚餘回收 Food waste recyle
•消費浪費 Consumer waste
•生產浪費 Production waste
•糧食危機 Food crisis

多角度思考

1.香港的廚餘問題嚴重嗎?何以見得?政府現時有否推出廚餘回收計畫?成效如何?原因何在?
建議思考方向:
•引述被丟置到本港堆填區的廚餘平均數量,說明廚餘問題的嚴重性;
•政府現時在公屋、居屋和私人屋苑均有提供廚餘處理回收的資助項目,但未見普及;
•從廚餘回收的難度、未有相關法例配合、市民生活習慣、回收成本及再造出路等角度,分析計畫成效。

2.香港的人均廚餘製造量比韓國和台灣多出兩成至三成。試分析原因。
建議思考方向:
•韓國和台灣均有推行全國廚餘回收計畫;
•從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消費習慣、廢物處理的習慣等角度,分析原因。

3.在個人層面,我們可以怎樣為減少廚餘出一分力?試說出具體建議。
建議思考方向:
•同學可依據個人經驗作答;
•可分別從家庭的日常飲食習慣(減少剩菜、善用廚餘)、消費習慣(避免點菜過量、大量囤積食物)、處理剩餘或「棄之可惜」的食物(捐助食物銀行、食物交換平台、和朋友分享等等)等方式,提供建議。

載自2013年5月15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圖表>>按此放大' >
圖表 >>按此放大


'漫畫>>按此放大' >
漫畫 >>按此放大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