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養兒 啃老?

2013.02.27
4429 4429

網上流傳一個謎語,謎面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同學可感到似曾相識?有學者根據早前統計處的報告,認為以上情況已經逐漸在香港出現。無錯,謎底就是「啃老族」。對於「啃老族」,你又有多少認識?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自我了解+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
(按教育局指引)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對於青少年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如逆境或重大轉變,各項生活技能為何重要?為甚麼有些青少年易於掌握生活技能,但有些卻感困難?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甚麼是啃老族?

「啃老族」指青年完成學業後,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社會學家則稱之為「新失業群體」。有資料研究,「啃老族」可分為五類(圖表一)

港青漸成啃老族

統計處發表的最新數據指出,2011年全港86萬名15歲至24歲青少年中,多達94.6%與父母同住,較2001年上升3.1個百分點。脫離父母自立獨居的比率則由1.1%下降至0.9%,減少近2,500人。數字反映青少年較十年前更依賴父母的支援。若統計數字包括24歲至30歲的年輕人,結果將會更為惡劣。有學者指出,本港過去十年樓價及租金飆升,但青年收入卻原地踏步,難向上流,引致他們只能依賴家人供養,無可奈何下淪為「啃老族」。

全球各地齊「啃老」

「啃老族」一詞對港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世界各地都已先後出現這個社會現象,例如中國有30%青年基本上靠父母供養;在美國,與父母同住的成年子女人數於2010年達1,580萬,較4年前增120萬;在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地亦有類似情況(圖表二)

為何出現啃老族?

「啃老族」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成因,值得香港借鑑:

1.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實行一孩政策後,部分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當孩子遇上經濟困難時定必提供援助。而且普遍的亞洲國家的家庭觀念較重,故家長多不介意子女「戀家」,導致子女失去獨立及追求上進的動力,繼續依賴父母的照顧,促成「啃老族」的出現。

2.經濟差 生活成本高
歐美國家的文化與亞洲相反,對太依賴的子女未必認同,而且普遍西方的年輕人也喜歡獨立自由,畢業後一般與父母分開居住,但為何仍會出現「啃老族」現象?資料顯示,2011年,在希臘、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家,有超過40%的青年還待在父母家,其主要原因是在歐債危機陰霾下,整個歐洲,青年的失業率高於整體勞工的失業率,平均達12%。失去工作機會加上生活成本節節上升,他們只能依靠父母生活。

3.社會流動性下降
在科技全球化及知識型經濟主導下,不少生產工序變得電腦化,而全球亦出現學位貶值問題,造成人力資源過剩。不少青年無去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須要依賴家人供養。更有年輕人長時間被排除在勞動市場外,最後失去工作的動力,變成「宅男」、「隱蔽青年」等消極的社會族群。

小結

前車可鑑,香港有着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而且經濟又對外開放,在雙重的影響下,看來香港離「啃老族」的出現不遠矣。

多管齊下 防範「啃老」

雖然有研究指出,本港逐漸出現「啃老」的社會現象,但事實上,本港青年的獨立欲望頗強烈。公屋輪候冊上未滿30歲的單身申請人數逾4.5萬,較以往上升逾六倍。年輕人被迫變成「啃老族」,究竟問題應該如何拆解?

個人方面

年輕人應該清楚及理解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包括貢獻社會及供養父母,不能夠長期依賴父母維生。而且年輕人亦應該預早作出生涯規劃,平衡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所需,別為盲目追夢而成為別人的負擔。同時亦要接受社會高速轉變及認清自己能力不足,與其好高騖遠,不如腳踏實地。

家庭方面

作為父母或長輩,不要樂於為子女提供庇護,這樣只會阻礙他們成長。所謂「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處的能力。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提供援助,亦可效法外國例子,向回巢子女「收租」,或要求他們負責繳交水電煤等帳單,以免子女養成白吃白住的心態,更可以設立遷出期限,令子女保持上進動力。

政府方面

政府在解決「啃老族」問題上,擔當輔助角色。政府應該加大力度穩定樓價及通脹,降低青少年的生活成本,提高年輕人經濟及獨立能力。另外,政府亦可通過職業培訓等方法,加強社會流動性,提升青年就業率。例如澳洲在2010年推出「Earn or Learn」計畫,要求所有15至24歲的澳洲年輕人必須在學或者就業,否則不得申請青年津貼或失業津貼等福利。

結論

本港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存在多年,「雙失青年」、「隱蔽青年」等現象亦在報刊屢見不鮮。其實青少年早期與父母同住並無不妥,始終自住使費「一闊三大」,在婚前與父母同住,可為婚後生活作準備。但香港現今樓價高企不下,青年薪酬卻原地踏步,使部分年輕人失去鬥志,長年窩在家「啃老」,成為社會未來的一大負擔。趁着問題尚未惡化,社會各界應未雨綢繆,共同制訂良策。

相關概念:回力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
在歐美社會,孩子成年後一般都會離開家庭,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但近年環球經濟蕭條,在經濟不景下,日本和歐美社會出現「回力鏢世代」──部分年輕人在離開父母家庭後,因無力負擔高昂樓價或租金,被迫「回巢」與父母同住。有20%父母坦言,子女回巢令他們的開支大增,有時被迫放棄享受旅遊。部分歐美父母為減少子女的依賴,會向子女收取租賃,或者承擔水電費等帳單。

相關辭彙
•飛特族 Freeter
•核心家庭 Core family
•人生規劃 Life planning
•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
•啃老族 Boomerang children
•草莓族 Strawberry generation
•父母管教方式 Parenting style
•人口老化 Ageing of population

Mind Map:解構全球「啃老族」

學習教材

青年依賴家庭供養 長遠影響社會發展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青年婚後獨自與父母住者倍增根據人口普查結果,本港在一一年共有約八十六萬名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佔全港人口約一成二,較十年前的八十八萬七千多人為少,男性青年較女性青年為多。數據顯示,超過九成四青年與父母同住,只有百分之一青年獨居。
值得留意的是,婚後仍獨自與父母同住的比例,由十年前的一成四倍增至兩成九。即使與配偶同住的已婚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同期亦由一成一上升至一成七,反映已婚年輕人士近年自組家庭的能力有所下降。不過,政府發言人亦解釋,部分年輕人婚後仍然獨居,或獨自與父母同住,可能與「另一半」仍然沒有本港永久居民資格有關,但沒有更具體的數字分類。
至於從未結婚的青年比例,由十年前的九成六,上升至一一年的近九成八,已婚青年的比例則於同期由百分之三點六,下降至百分之二,反映現時的青年較少已婚,呈趨勢及獨身傾向。曾接受專上教育的青年人口,於一一年達到三十三萬八千多人,佔青年人口近四成,相對十年前只佔青年人口近兩成的十七萬三千多人,顯著增加。
資料來源:2013年1月22日《星島日報》 A4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試描述香港青年正面對甚麼問題?
2.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你認為這個社會現象將有甚麼發展趨勢?
*3.你認為這個現象會為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建議答題方向
3.
•青年的成長方面,年輕人長期依賴家庭供養,缺乏謀生能力,對個人性格會產生負面影響,亦會使年輕人缺乏獨立應變能力,不懂得如何面對危機。
•社會經濟方面,青年是重要的人力資源,他們卻只依靠上一代,在人口老化下,只會進一步拖垮地方的經濟發展。
•在資源缺乏下,老人及年輕人對政府的民怨日深,最終有可能引發動亂,對社會造成不穩定的因素。

延伸回應題

細閱漫畫一漫畫二,然後回答問題。

認知題
1.
漫畫一和漫畫二分別說明了甚麼社會現象?

多角度思考
2.
你認同漫畫中人物的做法嗎?為甚麼?
3.你認為青年、家長及政府,哪一方應為這個社會現象負上最大責任?為甚麼?

參考資料
網頁
•《啃老族之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uDjlnOksbA
電影
•Failure to Launch 《踢走住家男》(2006)
書刊
•《吃爹啃娘》
作者:任人  出版社:文匯出版

載自2013年2月2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圖表二>>按此放大' >
圖表二 >>按此放大


'Mind>>按此放大' >
Mind Map:解構全球「啃老族」 >>按此放大


'漫畫一>>按此放大' >
漫畫一 >>按此放大


'漫畫二>>按此放大' >
漫畫二 >>按此放大










'圖表一>>按此放大' >
圖表一 >>按此放大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