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十年寒窗讀甚麼?

2014.09.19
429 429

轉眼又開學,現代學生面對考試,有較明確的5**「摘星指引」,但古人呢?原來他們的「考試範圍」,單單《論語》和《孟子》加起來就四萬六千多字,還未計諸子百家的複雜理論!他們究竟是如何啃掉這大堆古文,總不會是吃記憶麵包吧?

《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也許「寫嘢」很難

話雖如此,書還是很多人爭住讀;可是在未有紙張、印刷術前,平民百姓其實讀不起書。一來以手抄字在竹簡或木牘之上,動輒就要裝滿幾車書簡,搬來搬去,極佔地方;二來無論是抄書的竹木或後期的布帛,以至請人抄書的費用,成本都極高;三來古代學校少老師少,沒有「免費教育」這回事,學費自然不菲,負擔得起私塾的人,很少。無怪《儒林外史》的胡屠戶會怨恨起女婿范進,嘥咁多米飯卻只落得當個「秀才」(士大夫的最低門檻)。喂,無表現不如返鄉下耕田啦!

三百千 中文大世界

但如果你立定志向循讀書入仕,或好命投胎在富貴人家,那當然要讀書。我們初學英文由ABC學起,古人其實也有其「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不是一開始就四書五經的。明代思想家呂坤就在《社學要略》指出:「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三百千」合起來,除可教育孩子認字讀字,更可旁及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以至品德培育。好像是南宋成書的《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提到儒家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人初生就本性善良的一點。又如南朝的《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取了《易經》的「天玄地黃」、《淮南子》與《太玄經》的「宇宙洪荒」,以四言詩形式描繪古人的宇宙觀。「三百千」,現在我們讀來艱澀難懂,古人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了。

六藝 古代全人教育

啟蒙完畢,入正題,正式修讀儒學。不少人以為儒學教育,就是單純教授《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秦代焚書後《樂》經失傳,只餘五經),其實本來孔子就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其教育觀除重視道德、仁等哲學範疇,也有「游於藝」等實用的六藝。至於所謂的六藝,當然就不是指研讀六經,而是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駛馬車、書=文學書法、數=算術與數論等六項貴族教育。研習六藝,就是一套完整的全人教育:學禮樂來規範人的內外行徑、品德個性;習射御來鍛煉體能與意志(甚至學懂上陣殺敵的技倆);通書數以認識歷史、文學、科學等知識領域。六藝既學,德智禮群美就齊全,比七科5**更強大,也就順利成為一個稱職的知識分子,然後再開始啃掉其他古文雋語,相信也不難!

※不過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國,縱偶有才學兼備的女子,普通人還是更重視女子的三從四德與煮飯針黹,這樣的「全人」教育,單薄了一點吧?

 

文:東 插畫:petite 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