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你誤會了的孔夫子

2014.09.19
426 426

鄭子誠必有陰謀,黃子華肯定在搞笑,一個人的「既定形象」通常也「水洗都唔清」;就像萬世師表孔夫子,大家自然以為他是文質彬彬的羸弱書生,或是各國爭相挖角的曠世奇才?錯錯錯,以上統統全是幻覺!趁明天農曆八月廿七孔誕,不想誤會了孔子拜錯人,就要看小記東子與珩子還原給大家──孔子的最真實一面!

相貌如丘 錯被點相

不要以為珩子懶好笑,無緣無故把孔子畫成為馬騮頭,查實《史記》記載:「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圩頂」何如?唐代司馬貞解釋:「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意思指孔子的頭頂就像間反轉了的房屋,地中海般,中間凹陷四邊卻凸起如山丘,固孔父亦將他取名為「丘」。

珩子只聞東子頭圓且大,卻未見如孔子般的山丘頭;但想不到,世上竟有另一人與孔子餅印一樣,這人更是孔子的冤家──陽虎!《史記》便記載了「楊虎圍匡」一事:說孔子在周遊列國至匡城時,被人誤會為楊虎,被「拘焉五日」。最終在愛徒顏回與衞國的寧武子幫忙下,誤會消除,才算得以脫離險境。不過,在危急存亡之際,孔子一句「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還是甚有霸氣!

落難貴族 野仔出生?

雖然孔子魯國出身,他卻非魯國人,套用今日說法正是「雙非」。話雖如此,按《孔子家語》所云,孔子的出生其實還是大有來頭,一句「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就指出了孔子貴族後代的身分。至於是何地貴族?〈孔子世家〉記載:「其先宋人也。」追根溯源,孔子十五世祖為宋國君主微仲、六代祖父孔嘉曾任宋國大司馬,只因在宮廷鬥爭中被殺,孔氏一家才逃離到魯國定居,成為「新魯國人」。

孔子雖為貴族之後,出生卻不大光彩,《史記》又有一句:「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因而被冠上「野仔」之名。「野」字何義?《論語》云「野哉由也」,又云「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反映「野」即不合禮法之意。然而據《史記索隱》的分析,「不合禮法」指孔父叔梁紇,當年以七十二歲高齡迎娶十八歲「嫩妻」顏徵在,超過了周代男人「年過六十四不得娶妻」的禮法;老夫少妻,於禮不合,才令孔子被人稱為「野仔」罷了。

精通六藝 教育大眾

記得《賣油翁》康肅一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口氣之大,彷彿射箭是他的專利;其實早在春秋時代,身為貴族後代的孔子接受了「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射箭對他來說只是小菜一碟。《論語》子曰:「吾不試,故藝」,當時的不受重用,樂得清閒,令久習六藝的孔子六藝皆精。《禮記》就形容了孔子的射藝:「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一出手就圍觀者眾。後來,孔子更把所學教予子弟:「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史記》)自此,貴族教育向平民開放,人人皆可讀書,故世人便尊孔為「萬世師表」了。

周遊列國 潦倒飄泊

時人愛「出走」,異國漫遊,忘掉煩囂生活。不要以為孔子「老餅」,骨子裏他也是一位旅行家,足迹踏遍不下十國;雖然他四處出走只因不受重用,心有不甘地尋覓明君。一路走來十四年,孔子駕馬車在各國流離飄泊,到處講學,宣傳自己的一套儒學理念,他便曾自言:「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斷言如有人起用他,也許便能建立一個如東周的強盛王朝。可惜卻事與願違,《論語》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當年孔子不單沒人授予一官半職,他與一眾弟子更幾乎餓死。難怪當他到鄭國的時候,鄭人調侃他是隻「喪家之狗」了。

亂世「高」人

孔子高大威猛,絕非文弱書生。孔子身高遺傳自孔父,《孔子家語》記載他「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史記》謂:「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原來人們幫孔子起了個花名,叫「長人」!

你聽說過的孔家言

人說孔仲尼有洋名,為之Johnny;戲言得啖笑,但千百年來人們道聽途說、一知半解,誤解了孔子為人也曲解了他的話。拋錯書包事小,誤會孔聖人事大,事不宜遲,東子請來坐陣《S-file》的文言專家許迪鏘,與我們解拆多年來我們聽說過、誤解過的孔子語錄!

「三十而立」,是否叫人成家立室?

許:「古時不論男女,十六七,甚至十五六歲已是適婚年齡,三十歲都是宅男剩女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歲就要立定志向,人生要有目標,往後得努力實現這目標。如結合前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則這裏說的是經過十五年的學習,到了三十歲就應該學有根柢,建立起自己的學問基礎,不為其他人和事所動搖了。」

孔子話「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他算歧視女性嗎?

許:「有少少啦,那畢竟是重男輕女的時代。許多人都替這句話辯護,有人甚至說,小人即小孩子,可是在《論語》裏其實並沒有這種用法。這一句之後還有下文,就是『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他的意思是說,女孩子和小人都是很難相處的,太親近她 / 他們就會囂張起來,疏遠她 / 他們,又會招來怨恨。所以這是有條件的批評,而且也許夫子心目中的『女子』是有特定對象的,那我們就不知道是誰了。」

孔子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他相信有鬼嗎?

許:「孔子說過,祭神,要好像神就在目前(《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有神,自然就有鬼。但我們應該這樣說:孔子並不否定神和鬼的存在,或用莊子的話說:存而不論。即使有,但孔子也不借來說教或說禍福。要『敬鬼神而遠之』,因為生活中的事情還應付不來,哪還管得死後的事(《論語》:「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孔子是否一個非常古板的人?

許:「孔子確有他的執着,不會輕易改變原則,你可以說這是古板,比方他堅持要為去世的父母守喪三年。但孔子也說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妄自猜度別人的意思、不堅持必定做某些事情、不固執己見、不自私。在一個大原則之下,他還是會視乎現實情況而加以變通的。」

儒家說的「中庸之道」,意思是要我們凡事都中立嗎?

許:「今年DSE有一條作文題,要考生討論『不走在最前,也不走在最後』的做人原則,有人說,這就是『中庸之道』。其實這並不正確。朱熹(引用程顥的說法)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即:不偏不倚的恒常道理。不偏不倚似乎就是中立,但還是看《中庸》的原文較好:『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就是中和之道。這是說: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依其位,萬物便生長繁育了。中庸就是情感有適當的表達,做適當的事。因此你不一定要在中間,站在左邊,或右邊,或最前,或最後,只要是適當的,都行。」

那孔夫子的儒家,為何有人說是皇帝統治人民的工具?

許:「是的,自漢武帝之後,後世皇帝都用儒家學說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提倡孝,因為孝順的人不會犯上作亂。孔子提倡禮教、秩序、和諧。這些思想,都有利維持社會穩定。當然,從正面看,孔孟的人道思想(仁、義)也推動統治者善待人民,以人民的福祉為念。」

孔子遺下的寶藏

儒學經典瑰寶

教育局重推範文,仍有一篇〈論仁、論孝、論君子〉;但孔子留下的又怎只得半篇古文?諸如《論語》、《禮記》、《孔子家語》等古籍,都是記錄了孔子思想與言論的儒學經典,而中國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相傳也是由孔子編訂,開創了「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的撰史態度。不過,以上種種,遠不及儒學對我們影響之深;因為自漢代至今,儒學其實一直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諸如孝、義、忠、信,無一不是我們待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孔子看似離我們甚遠,其精神卻一直長存!

儒學教育 融入現代生活

另外,如有留意這星期二《悅讀中文》的封面故事,相信已大概掌握了周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全人教育是怎麼一回事;雖然六藝並不是孔子創立,但他卻在當時禮樂崩壞的周朝,以「六藝」來推行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重視品德培訓」的教學理想;自此,孔子的教育觀便一直影響着我們。那來到現代香港又是怎樣?東子便向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的曾梓維老師請教現代孔子教育觀。

「最重要,是將儒學這些聽起來很『舊』的概念生活化!」曾Sir說的,正是何郭佩珍中學儒學教育的方向,「為了教導儒學思想,其實每個cycle也會有經訓科(形式近似德育課),教授儒學經典章節或語句;由淺入深,既讓同學討論,也會有如社區服務、反思與報告等『實踐』;我們也會帶學生參與山東、山西、內蒙古、湖北等遊學團,讓他們親身體驗。」

教授、交流、討論、鞏固,都是學習的過程,但對普通人來說,儒學還是沒多大關係吧?「怎會沒關係?一些儒學理念如孝、義、忠、信,在現代怎會不適用?一如我們教導學生做好本分,不就和儒家的『忠』很相像?」因此課堂活動,亦強調將這種儒學精神帶回日常,「如只是把章句解釋一次,再要同學背誦,卻不告訴學生如何將傳統思想結合現實生活,這又有何用?」但儒家始終是幾千年前的產物,不會不合時宜嗎?「所以,教學時更要結合一些現今的新聞或短片,如早前有篇『內地燒1:1衣紮』新聞,我們就用此來探討『這是否孝』,把儒家思想更加拉近現代生活。」看來,孔子留下的珍貴「寶藏」,還是一直滋潤、孕育着我們。趁明天孔誕,不妨拿來《論語》一讀,好好紀念一下這位萬世師表吧!

孔子一生

「吾十有五死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1. 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陬邑,父為落難貴族,生活艱苦;固孔子自言:「吾少亦賤,故多能鄙事。」這鄙事指的就是低下階層的謀生手段;然後往後十餘年,孔子也同時學習禮樂之事、傳統六藝。
  2. 公元前536年:15歲,孔子有感自己有超越於謀生、謀仕的價值,從此他義無反顧走上了「志於學」之路,追尋人生意義、探求真理。
  3. 公元前532-522年:19歲,孔子當上了魯國貴族季孫氏的文書,管理倉儲和畜牧;也娶宋人亓官氏為妻,成家立室。隨後亦開始在鄉間收徒教學,顏回、曾點等人亦在這時跟隨孔子。
  4. 公元前521年:30歲的他「三十而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儒家價值觀。
  5. 公元前511年:經過了在齊國不獲重用、險被謀害的經歷,40歲的他卻「四十不惑」,縱使正常人會對自己選擇的道路有困惑,孔子卻堅定地走下去。
  6. 公元前500年:51歲,孔子終於初事魯國,為中都宰,後又擔任司空、大司寇;亦有使齊歸還魯地的功績,推行了「隳三都」的政治行動;可惜最終卻與魯定公等人在政見上不合,出走衞國。這時,他「五十而知天命」,開始思考形而上的道理。
  7. 公元前501-484年:輾轉到衞、曹、宇、鄭、陳、蔡、葉、楚等地而不獲重用。
  8. 公元前491年:60歲的孔子「六十而耳順」,已經到了面對批評或讚賞也心平氣和的境界。
  9. 公元前481年:70歲的孔子回到魯國被尊為國老,期間專注於教育和整理古籍,這時他已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享受自由卻不會做出超出社會道德和禮法之事,一生貫徹儒學理念。
  10. 公元前479年:終年72歲,被葬於曲阜泗水岸邊,一代哲人,逝者如斯。
文:珩、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