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母親的角色……

2012.05.07
4223 4223

母親節將至,商家的廣告宣傳早已出動,提醒為人子女者勿忘買蛋糕、首飾或健康用品孝敬媽咪。母親的角色是照顧者,為家庭付出甚多,應分得到報答;不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同學應着眼的不是母親大人在這一天是否感到開懷滿足,而是在香港這個文明社會,一眾母親們是否都活得幸福!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探討問題
主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身分和身分認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生活素質
(按教育局指引)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甚麼衝擊?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家庭觀念能在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延續?為甚麼?
•香港居民在何等程度上視自己為本地市民、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他們的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如何受到對自己身分認同的影響?
•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他們的參與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他們會有不同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甚麼影響?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母愛怎能衡量?若硬要科學化的把它變成可衡量的數字,大家可以參考早前工聯會新界東民生脈搏在二月中的問卷調查結果:

面對香港的通脹,有百分之八十六點二的受訪婦女認為通脹問題影響家庭,而當中近半人(百分之四十五點三)表示寧願「減少個人娛樂寗禷O」以應付通脹對家庭的影響,只有百分之八點七的婦女選擇「減少子女課餘活動」。子女永遠是母親的心肝寶寶,寧願犧牲個人享受也要以他們為重。

為家庭為子女犧牲的母親生活得幸福嗎?大家又不妨從香港的人口統計數據入手去尋找答案。

勞動市場 男多女少

請看統計處十年一度的調查結果:「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見圖表),然後特別比較一下三十歲至五十歲組別的男女數據。

在三十歲前的勞動參與率,兩性均差不多,但三十歲以後分別漸變明顯;男性勞動參與率在五十歲前都維持在百分之九十左右,而女性卻比男性低很多,在三十歲後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家庭主婦欠保障

香港有些女性在三十歲後紛紛退出職場,究竟發生了甚麼事?雖然統計處沒有進一步提供數據資料,但我們可以合理地估計,這是因為女性須要照顧家庭,特別是三十歲後有不少婦女都當了母親,須要照顧子女,就從勞動市場退回到家中。

放棄工作的母親,沒有工資,也無最長工時,廿四小時候命,即使有傭人幫忙而毋須凡事「落手落腳」,她們對家中事務的參與性依然很高;然而,這樣的工作卻不受法律保護,更沒有退休保障(雙職母親雖然本身的工作有福利有保障,但母親的工作同樣辛勞,卻無保障)。

幸福媽媽 全球搜尋

基層婦女聯會在今年二月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家庭主婦及家務助理是有價值的工作,對社會貢獻大;逾七成二人認為目前的強積金制度沒涵蓋家庭主婦及家務助理是不合理的;約九成人指出,設立全民退休保障是對擔任家務工作的婦女的一種肯定。

快樂與否難衡量

從調查數據看來,香港社會的確存在一些矛盾:既認同母親(或家庭主婦)的角色,卻又不在經濟或生活上讓她們安心。說到底,是否政府施政未能體貼民間需要?

也許,單純以經濟角度去衡量母親的幸福快樂程度並不全面,也太功利,因為能看着、扶助着子女成長是金錢不能買回來的寶貴時光。

內地媽媽不易做

母親的快樂與否雖說不能用金錢衡量,不過卻有國際組織──「救助兒童」(Save The Children)嘗試以科學化的方法去計算,並於每年在母親節前公布「媽媽幸福指數」,列出在哪裏做媽媽最幸福、哪裏的媽媽最辛苦。

簡單而言,指數主要是看媽媽們是否活得好,能安心地生兒育女(相關資料請看「資料庫」部分)。有關指數雖然沒有把香港和台灣納入觀察對象,但同學可以參考同是中國人的內地母親的幸福排名。

根據二○一一年度的報告,中國在七十七個發展中國家中排第十八位,而內地母親分娩死亡率則位列全球第十位,可見中國媽媽並不易做。

反思

假如能夠安心地生兒育女是成為幸福、快樂母親的重要元素,那麼大家認為香港媽媽是否幸福?觀乎近年情況,答案應該是未必,主要是因為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令到本港醫療,甚至奶粉等等各項資源變得短缺,本地媽媽由懷孕至生產後都要為牀位、奶粉等事勞心勞力!

資料庫:媽媽幸福指數(Mother's Index Rankings)
媽媽幸福指數是一項國際權威調查,由國際慈善組織「救助兒童」(Save The Children)負責,今年將會是第十二年進行。指數是將全球一百六十個國家分為三個組別進行,第一組是發達國家、第二組是發展中國家和第三組的落後國家。
該組織會按世界各地婦女和兒童接受的教育、經濟機會和醫療保健,分析他們的幸福程度,得出婦女指數和兒童指數,然後再將兩個指數綜合,才運算出媽媽幸福指數排名;排名愈高的地方,代表該處的母親生活得愈好,是生兒育女的好地方。

相關辭彙
•幸福(福祉)Well-being
•家居照顧 Home care
•家庭聯繫 Family ties
•個人權利 Individual rights
•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
•父母與子女的衝突 Parent-child conflict
•角色矛盾(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性別角色 (1) Gender role; (2) Sex role
•性別差異 Gender difference
•性格特質 Personality trait

Mind Map:香港女性的家庭角色

學習教材

「男主外 女主內」 性別定型 根深柢固!?

資料回應題

請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
你可以從漫畫的內容看出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嗎?
2.承上題。你認為這種家庭角色分工,與中國傳統母親角色有否不同?原因何在?

建議答題方向
1.
母親像是家庭的「財政大臣」,掌管資源分配和重大決定。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中國傳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角色分工,雖然女性負責掌管家中事務,教養兒女,但說到錢,通常只是要好好運用丈夫給予的資源,欠話事權;不像現代家庭,女性可以參與重大財政決定,例如搬屋,也許不少現代女性亦是家庭收入來源之一。)

延伸回應題

請看以下報道,然後回答問題。

基督教女青年會過去三個月,以問卷訪問逾一千名年過十八歲的香港女性,發現近六成受訪女性希望更上層樓,擔任決策者或領導者角色,惟只有兩成一曾任這類工作,主要原因是擔憂沒有時間,同時有四成婦女感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被忽視。
女青年會婦女事務隊督導主任蘇艷芳表示,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加劇,不少家庭主婦既要照顧家中子女及年長親人,又要兼顧工作幫補家計,家中「照顧者」角色愈見重要,「所以她們無時間參與社會事務係好正常。」她說,要打破傳統性別定型觀念,如家人分擔家務,並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為婦女提供領袖培訓。
資料來源:「六成港女冀任領袖 團體籲政府提供培訓」

多角度思考
1.
你認同女性在婚後生兒育女,就要肩負起家中「照顧者」的重任嗎?
2.根據報道,不少香港女性希望參與社會,擔任領導角色,你認為是否只要「政府增撥資源,為婦女提供領袖培訓」就可成事?

建議答題方向
1.
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答之前須思考幾個問題──1.家庭必須要有「照顧者」?其功能是甚麼?2.「照顧者」一定是女性?男性可以嗎?這樣跟男女的性情之不同有否關係?3.另類選擇,外傭可以取代嗎?)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培訓只是為婦女提供機會和渠道,最重要是如何讓家庭把婦女「釋放」出來,這涉及傳統的觀念、實際的須要等等教育和資源協助。)

參考資料網頁
•The 2011 Mother’s index
http://www.savethechildren.org/atf/cf/%7B9def2ebe-10ae-432c-9bd0-df91d2eba74a%7D/SOWM2011_INDEX.PDF
•傳媒中的性別形象
http://mediaed.etvonline.tv/mediaed_lesson_15.html
•中西女性兩面觀
http://www.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1002/html/b07/1002b07.html

載自2012年5月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表一>>按此放大' >
表一 >>按此放大


'表二>>按此放大' >
表二 >>按此放大


'Mind>>按此放大' >
Mind Map:香港女性的家庭角色 >>按此放大


漫畫
漫畫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