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之六藝 全人教育
2014.09.16大家開學兩星期後,《S-file》終於「復課」了;噓,不用太羨慕小記,我們一直努力工作,為新學年的中文專題做好準備!這回第一篇專題,當然就要由「開學」與「教育」說起。不要一臉悶相,「你聽我解釋先啦」:其實,古今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想知道「點解要返學」或認為「返學好無聊」?小記告訴你,教育的意義,統統在古代六藝之中找得到。
教育:全才育成計畫
現代教育常提到德、智、體、群、美的五育訓練,原來這全人發展方針,一直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教育家所推崇。早在古希臘時期,當時雅典的教育就有體育、德育和「繆斯」教育(近似智育和美育),與後來西方文藝復興時提出的「全才」模範一樣,都是希望把人培育成文武兼備、品格良好的模樣。這種全人教育模式,中國當然都有──孔子就透過「因材施教」的方法,傳授「六藝」,把學生培育為德智體群美兼備的「君子」。而這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究竟是怎樣培育完美人格?
禮樂塑造完美社會人格
六藝之初為之「禮」,簡而言之,即「禮節」,是古代的德育課;正如孔子話齋,「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不懂禮的人,難以在社會立足。套用到現代,不遵守禮節如打尖上車、隨地便溺、大聲喧嘩,當然不會得到合禮的社會包容。那實際上六藝的「禮」即是學甚麼?從《禮記》綱目可見,無論是大事如冠禮、婚禮、喪禮,或是日常生活如穿衣或投壺(古人飲酒作樂的遊戲),書中都有詳細記載,如記載天子參與祭祀,就有「必先習射於澤……不中者不得與於祭」的描述。學習「禮」,即學習社會上統一的道德規範(或準則),當然也提醒大家要認識人禽之別(《禮記.曲禮》:「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學習克己復禮。
另外,除了以「禮」規範外在行為,儒家也以「樂」來調和人們內在性情。這種「樂」,當然不是K-pop或廣東歌,而是雅樂,即《禮記.樂記》所謂的「德音」──具有正統道德意義的儀式與音樂。本來,音樂在古時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因祭祀時必然有舞蹈與音樂),除傳承了古人的祭祀文化,統一的音樂與儀式也起了團結國民的作用;正如就算不愛國也懂唱國歌,「樂」的凝聚力,正正是一種群育訓練。難怪《漢書.禮樂志》有云:「《六經》之道同歸,禮樂之用為急。」在道德崩壞、戰亂頻仍的春秋戰國,最急切的教化自然是禮樂之道:讓人遵守禮法、學懂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忠君愛國等道德標準,重塑完美人格,體現和諧就是美!
失傳古樂章
〈大韶〉是一套舜帝時期的樂曲,原收編於《樂經》之中,惜秦亡時失傳。內容以歌頌舜帝功德為主,集詩、樂、舞於一身,使用如鐘、磐、琴、瑟、管、笙、簫、鼓、祝、鏞樂器,演奏時大有「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之感,氣勢磅礡!
現代禮樂:校規、校服、校歌
回到現代學校,校規、校服與校歌,某程度亦如六藝之禮樂。設立校規,用意就是以此來規範學生的行為(如不准在校內奔跑、說粗言穢語等),營造一個更適合學習、更和諧的環境。校服與校歌,則幫助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營造凝聚力;簡單而言,當大家穿同一套代表學校的校服、唱同一首只屬於該校的校歌,這批有共同經歷的人當然會更為同聲同氣。何況,在校內穿着一式一樣的校服,亦有助減少同學間的個別差異,否則,一些人穿着名牌LV,一些人穿國產Seven Brand,不多不少總會有比較吧?
一箭入魂之射
不要以為古代教育只有之乎者也文謅謅,六藝也講求強勁的體魄,當中的射、御,就是古人們的體育活動。先說「射」,即我們現代熟知的射箭;在古代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的情況下,射術之於古人,從他們生男孩便在門口掛弓慶賀一樣,顯然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過,與現代不同,射在古代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論語》記:「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古時的射箭比賽除是一箭的分毫之爭,更是展示雙方器度的地方。無論勝敗,禮數都要做足呢。至於正式進入箭術課程,就有五項標準要達成:一為「白矢」,即射穿箭靶,露出箭頭,訓練開弓臂力;二為「參連」,考驗射箭速度,即一箭既出,須快速連發三箭而中二;再來是「剡注」,以射出的箭羽高箭頭低為佳,着重殺傷力;第四是「襄尺」,是射箭時的禮節;最後一項則叫「井儀」,連射四箭中靶並形成井字形狀則過關,意在訓練準繩度。所以習「射」,一次過鍛煉體力、技巧與專注力,又在培育風度、學習禮儀,可算是全方位的教育。
文人較勁 以禮投壺
《禮記.投壺》記:「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這個古代文人酒令雖載於《禮記》,但實際操作卻近似六藝的「射」,都是要參加者將沒箭矢的箭投向高約一尺二寸、直徑二寸半的壺中,高分為之勝出,有點像現代酒吧裏的擲飛鏢,同樣需要高度的集中力與技巧。
御駕長車 決勝千里之外
至於「御」,就是駕駛馬車;六藝既起於西周,一個騎馬作戰還未普及的年代,馬車就自然成為了戰爭與運輸的主要工具,所以在着重文武雙全的六藝裏,學駕車也很重要。至於實際操作方法,就是以改變禦手立姿來控制韁繩操控駟馬。和考車牌有路試一樣,御也有「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衝」和「逐禽左」五項內容,都是考驗古人透過控制馬車經過石墩、水邊及追趕禽獸等,來鍛煉受訓者的體能、集中力、控車技巧與實戰技巧。當然,「御」也包含了運籌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好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的「田忌賽馬」,孫臏以「下駟對上駟」之策,通過運籌學控制出賽馬匹,增加勝算,就不只是單純騎馬之事了。決勝千里之外,從「御」學習駕駛馬車,再訓練清晰頭腦吧。
武人之最武狀元
雖然中國歷朝大多以文人主政,但自有科舉制度起,其實也一直有專門考核軍事、體能與技擊內容的「武科舉」,專為國家挑選有才能的武人;教育與選士,並不只側重於書本。而歷史上較為出名的武狀元,自然要數唐代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郭子儀,除了「以武舉異等」入仕,亦曾兩度擔任宰相,既為唐代四朝元老,官位軍位亦是各朝武狀元中最為顯赫(詳見《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二》)。習武,不一定沒出息。
體魄實用不可缺
回到現代,自小學開始我們就一直有「佔總課時最少5%」的體育堂(本地某些大學依然有體育課)。教育局課程文件指出,體育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活力充沛、活躍及健康生活的典範」、「身心健康」,反映了現代教育也不只是局限於精神與品格培育。另外,類似「射」、「御」為針對古人實際須要,香港也有類似的職業先修學校、工業中學,除開設文、理科目,更有如金工、木工、工業繪圖、家政等實用科目。縱使這類學校現已式微,DSE課程還是會有「商業漫畫設計」、「珠寶藝術與設計」、「戲劇藝術入門」、「酒店服務營運」、「航空學」等不同的應用學習科目。如果大家早已決定志向,不妨提早選修相關科目,或畢業後選讀IVE這類較重職業培訓的學校;若非文理科或讀書材料,務實也是升學出路。
書到用時不只背
大隻有品,自然就要加點墨水,總不成文盲治國吧?因此六藝中有「書」──當然就不是未學行先學走,內容是基礎的認字、書法與作文。再具體一點,學者分析《周禮.地官》所言:「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指出當時的「書」即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六種造字或用字之法,顯然是以教育學生認字識字為主。透過六書,古人能理解象形字如日、月為「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形聲字如江、河則是「以事為名,取譬相成」等造字法則,有如我們抄寫copybook,對學習寫字不無幫助。這些我們現在看似是簡單的入門課程,在教育並不普及的古代,絕對比考入劍橋哈佛更難。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雖不是周朝產品,但自書聖王羲之創出這套運筆技法,學字之人必會苦練這有齊點、橫、豎、勾、提、彎、撇、捺八種筆劃的「永」字,實屬練習書法的入門課程。
數獨行於世
除讀「書」教人寫字,「數」亦是六藝的另一門基礎課,亦即是數學。當然,遠遠不只於現代教授的加減乘除,古時之「數」更偏向實用與政治;如鄭玄引《周禮注》,指九數為「方田、栗米、差分、少廣、商功、軍輸、方程、盈不足、旁要」,都是諸如土地丈量、賦稅分配、兌換比率等實際問題,是解決國家施政所需的數學知識。不過,也許與古人將地理、天文,甚至是占卜、符瑞、天象、風水也一併歸為「術數」有關,古籍中關於「數」的資料,就遠比禮樂射御書為少,也反映了數學沒其餘五藝般受重視。但縱觀周天子在制訂曆法時運用到的運算知識,嚴謹程度也足見周朝數學水平之高。其中,相傳是周公所著,中國最早的一本數學書籍《周髀算經》,更記載了周公與商高的對談,提到「勾三股四弦五」,可說是「畢氏定理」(a2+b2=c2)的最早文字記錄吧。中國數學發展在古時領導世界,六藝教育,怎會沒有「數」?
中國古代數學史
在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不難發現得獎者清一色外國人,中國數學家無影無蹤?但明明自秦漢至宋元時期,中國的數學發展一直領導世界。正如上文提及,早在周代「數」已是六藝之一,十進位制的籌算在當時已是相當普及。後來西漢數學家張蒼與耿壽昌的《九章算術》,更詳細說明了開平方、開立方和綫性方程式的演算法;南北朝的祖沖之也計算出圓周率近似值至小數點後七位數;宋代秦九韶則創出「一元高次方程求數值解」的機構化演算法;至元代朱世傑,其《四元玉鑒》也收錄了多至四元的「多項式方程組」演算法;觀乎各朝各代的數學理論,中國數學何弱之有?下次再有人說中國數學「唔掂」,記得拋下書包回敬他們了。
核心科目=核心能力
修讀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這四科核心科目,另加一或兩科選修科,就是入讀大學的最低要求。小記有朋友是咁的:中文、中史、文學拿五星星,但數學卻不及格,結果自然讀不了大學,朋友嘆息:「為何一定要有核心科目?」於是小記向香港教育學院專研教育政策的鄭恩妮博士請教,請她講解核心科目的設立目的:「其實核心科目是一個指標,用來反映考生能否基本上接受高等教育。」那為何偏偏是這四科?「因為語文是吸收知識的重要渠道,通識則着重批判思維,數學則反映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就算是文科生,探究能力也是非常重要。」難怪,自古至今,語文、數學都佔教育的重要一席,再加上體能發展、品德教育,完美人格就是這樣煉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