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盃餘波賽後談
2014.09.16暑假期間同學們有否觀賞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賽事呢?2014世界盃曲終人散。英格蘭出局;尼馬受傷,巴西大敗,傷透了球迷的心;球王美斯雖贏得「金球獎」,與大力神盃擦肩而過,難免有些遺憾,落寞之情,都寫在臉上,成為賽事中的「悲情英雄」。球賽的帷幔已經落下,還有甚麼好談?不!話題可多了,咱們先從「盃」字談起。
「盃」就是杯,一字兩個形體,我們稱說為異體字,形體不同,音和義相同(比如,「卻」是「却」的異體字)。從實際使用情況看,兩岸三地出現地域上的差異:
香港慣用形式 |
台灣慣用形式 |
內地慣用形式 |
世界盃 |
世界盃 |
世界杯 |
可見,世界杯(簡稱世杯)也作世界盃(簡稱世盃)。除內地慣用世界杯之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區也用世界杯;香港報紙媒體中,《星島日報》《頭條日報》《蘋果日報》傾向用「盃」。在香港,與球賽有關的獎項,基本都用「盃」,如:歐冠盃、世青盃、南美盃、歐超盃、西超盃、足總盃等等。與盛水器皿的「杯」分別使用,「盃」似成為「獎盃」的專用詞。除此以外,香港與台灣慣用「十二碼」,其他華人地區則用「點球」,從報紙的標題可見一斑:
報紙名稱 |
所用標題 |
新加坡《聯合早報》 |
斯內德扳平羅本補時造點 荷蘭2-1淘汰墨西哥 |
香港《星島日報》 |
荷蘭絕殺墨西哥闖八強 (內文:亨特拉爾在補時階段的十二碼建功) |
台灣《自由時報》 |
最後10分鐘神奇逆轉 荷蘭2比1淘汰墨西哥 (內文:接着加時階段有因墨西哥犯規,獲得12碼罰球並絕殺成功) |
新加坡《聯合早報》 |
荷蘭4-3點殺哥斯大黎加4強出爐 |
「造點」指贏得點球;「點殺」即荷蘭在點球決戰中4比3勝出。
巴西的球迷從上半場就開始哭泣,因為他們目睹了世界杯半決賽歷史上的最大比分,這是巴西隊史上的最大輸球紀錄,這是足球王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標題為〈桑巴地獄,德國製造〉(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桑巴」就是「森巴」,香港地區用「森巴」,大家耳熟能詳。斯內德是誰?羅本是誰?都是音譯詞,乍聽起來,以為另有其人。新馬地區和香港地區譯名有別,以下例子,前者是新馬慣性使用的譯名,後者是香港慣用譯名:斯內德(史奈達)、羅本(洛賓)、范佩西(尹佩斯)、梅西(美斯)、魯尼(朗尼)等等。
俗話說,輸球不能輸人。阿根廷決戰德國,總算是君子之爭。90分鐘正規時間尾聲替換入場的格策(Gotze),在第113分鐘以一記胸停射門,一錘定音,為德國迎來24年來首個世界盃冠軍。德國捧盃,眾望所歸。因為,德國隊踢出戰術,踢出陣形,加上傳統的紀律嚴明,上下一心,球隊形成一個整體,發揮團隊精神。格策(Gotze)臨時受命,卻能把握機會,打進妙球。世界盃蘊藏許多做人道理,觀賞球賽之餘,你我都能從中領悟,得到啟發。
文:林建平(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
‧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
‧ 普通話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PTE)總監
‧ 國際漢語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TCI)總監
‧ 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