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伊波拉 全球擴散

2014.09.17
390 390

全球化發展迅速,病毒的全球化變得無可避免。今年二月,令人聞風色變的伊波拉出血病毒在西非爆發,並蔓延至中非國家,造成至今逾二千人死亡。由於病毒致命率高,又尚無有效預防和治療方法,引起各國恐慌。世界衞生組織上月宣布把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緊急公共衞生事件」,呼籲全球聯手抗疫。須知道傳染病沒有國界,病毒看似遠在千里,隨時近在咫尺,面對傳染病全球化的威脅,全球該怎樣聯手抗疫?

公共衞生+全球化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和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在公共衞生的範疇,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及引發哪些議題?科學和科技研究的成果如何受到尊重和保護?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衞生方面會面對甚麼挑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內地和香港的社會應怎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甚麼?







伊波拉是一種致命的綫狀病毒,第一次爆發是在一九七六年剛果的伊波拉河附近,所以被命名為伊波拉病毒。近三十多年來,伊波拉經已成為非洲的風土病,平均每兩年短暫爆發一次,規模不大,因為病毒致死的速度往往比傳播速度更快。

疫情二月擴散 致命率極高

今年二月初,西非一名兩歲幼童,懷疑因為接觸蝙蝠或猴子而感染伊波拉,四天後死亡,他的家人其後亦陸續發病身亡。不幸的是,幼童的家剛好位處塞拉里昂、利比里亞和畿內亞三國的交界處,不少前來參加幼童葬禮的親屬都來自這三個國家,他們受感染後,再把病毒帶回各自的村落,令疫情迅速擴散。

伊波拉令人聞風喪膽,最可怕的是一旦受到感染,致命率高達五至九成,患者細胞會被病毒入侵引致出血,最後令多重器官衰竭而死,目前尚未有疫苗和藥物可治,至今已奪去二千多人性命,超過四千人受到感染。世界衞生組織在八月八日宣布,把伊波拉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緊急公共衞生事件」。

大爆發源於文化差異?

伊波拉本來不是一種廣泛傳播的疫症,病毒主要經體液接觸傳染,不會經空氣傳播,加上潛伏期只有三星期,致命速度又快,所以只要及時隔離發病者,疫情不會如此失控。但如今短短數月,伊波拉病毒相繼蔓延西非和中非多個國家,最近世衞甚至發出疫情失控的警告,究竟是甚麼原因?

迷信巫術 親吻死者增感染率

雖然伊波拉是非洲風土病,但非洲人對伊波拉的理解卻和西方不一樣。

根據無國界醫生透露,非洲人大多迷信巫術,認為伊波拉是巫術作怪,並不相信伊波拉是病毒。他們不願意送患者到醫院救治,選擇留在家中的結果,往往造成錯失救治的黃金期,令疫情急劇擴散。

此外,非洲居民亦不相信西方醫學,在畿內亞的一些村落,居民甚至認為醫師就是前來散布伊波拉,禁止醫療人員入村。由於西非居民不了解伊波拉的傳播途徑,按照傳統,居民會親吻和擁抱屍體,容易徒手接觸到病人的體液和排泄物,結果令感染機會大增。

窮國爆發 藥廠不願研發疫苗

最初爆發伊波拉的西非三國都是貧窮國家,由於連年內戰,居民長年生活艱困,人均收入每年只有三千五百至六千三百港元。貧窮不但是當地衞生條件差、居民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還直接令伊波拉的疫苗研發受到漠視。

有別於上世紀的天花、霍亂等傳染病,因為在富裕國家爆發,在經濟誘因下,藥廠願意投入金錢研發疫苗,但伊波拉只在窮國爆發,三十多年來,根本沒有藥廠肯做虧本生意的藥物研究,因為即使藥廠願意投入資源研發藥物和疫苗,窮國亦買不起,令伊波拉成為無藥可治的致命疾病。

如今在伊波拉可能全球爆發的威脅下,最近亦只有一家加拿大藥廠在美國國防部一億港元資助下,終肯投入藥物研發。

病毒全球化 各國齊抗疫

身處全球化年代,傳染病無分國界。伊波拉雖然遠在非洲肆虐,但從旅客數字來看,香港每年有超過四千人次的旅客來自疫區,病毒大有可能隨時越洋抵港。

事實上,當傳染病在一個地區大規模爆發,世界各國已自動成為生命共同體,人口有可能自疫區流動到任何國家,不管是富國或窮國,都難以倖免。

世衞目標:盡快停止擴散

伊波拉是一場國際抗疫戰,世界衞生組織作為聯合國屬下機構,在疫情中發揮着發布訊息、協調國際救援工作,和協調全球作出一致應變策略的角色。現時世衞的目標是在六至九個月內,停止伊波拉在全球傳播,不過在完全控制疫情之前,世衞估計全球受感染的個案將會多達兩萬宗,並擴散至十多個國家。

面對可能全球擴散的世紀疫病,各國至少可從以下幾方面聯手抗疫︰

一、建立疾病監控系統︰任何國家在未檢測到伊波拉病例前,應先建立一套疾病監控系統,例如建立可對伊波拉進行診斷的實驗室條件,確保醫護人員了解和接受相應的防護措施。

二、訂立應變方案︰建立一套明確診斷、對接觸者進行跟蹤和監測的指引,成立疫症緊急應變小組,隨時為進入「公共衞生緊急狀態」作好準備。

三、研發疫苗︰伊波拉病毒現時仍未有有效藥物和疫苗。各國專家應交換研發藥物的情報,加緊進行實驗性治療,盡早推出預防疫苗。

四、即時通報︰任何國家若檢測到可疑或確診病例,應即時向世衞通報,以控制疫情擴散。

小結:救人自救

在伊波拉大規模爆發之前,非洲的疫情,過去幾乎只有無國界醫生、紅十字會等國際志願機構和當地的醫護工作者願意投入醫療救援。今次非洲疫情大規模爆發,屬前所未見,但各國政府向非洲提供的支援並不積極,無國界醫生批評世界各國領袖均只盡辦法阻止伊波拉病毒入境,並未有實際行動支持西非抗疫,尤其部分國家本身擁有應付生物災難的應變小組和軍事裝備,卻對非洲疫情袖手旁觀。

抗疫當前,各國都應該明白救人等於自救的道理,所以縱使伊波拉一直被視為窮國疾病而受到忽視,如今為防範世紀傳染病蔓延到自家家門,各國應更積極採取行動。國際間能否摒棄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動用更多醫療資源合力抗疫,將是未來能否打勝仗的關鍵。



資料庫



相關概念:國際關注緊急公共衞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世衞在二○○七年推出PHEIC警報,作用是一旦確認疫情為「緊急公共衞生事件」,可能會發布包括確診、隔離和治療的詳細計畫,協調各國採取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並視乎情況考慮對受疫情影響地區實施旅遊限制。所謂緊急公共衞生事件, 根據《國際衞生條例(2005)》,是指按特殊程序確定的不尋常公共衞生事件,主要指可以快速在人際中傳播和造成全球疫情、並可能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衞生風險的病毒。
世衞至今先後三度發出PHEIC警報,分別為二○○九年應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二○一四年五月應對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俗稱「小兒麻痹症」)爆發,以及八月八日應對伊波拉疫情擴散。

Mind Map:全球化對傳染病的影響




學習教材

疫症之下 道德爭議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漫畫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世衞召開專家小組會議,討論使用伊波拉試驗性藥物的倫理問題。專家小組的結論說,由於此次西非疫情情況特殊,若能符合特定條件,縱然試驗性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不詳,但為了治療病人,贊成提供尚在試驗中的藥物,認為這符合醫學道德。為確保尚未核准的試驗性藥物正確使用,醫學專家也特別制訂使用指南,包括所有護理過程的透明性,以及病人必須被告知用藥並擁有自由選擇是否用藥的權利。
摘自2014年8月13日《星島日報》A18

資料二
有些人主張,由於外國醫療人員為了幫助他人而讓自己陷入險境,因此優先把(有限劑量的伊波拉)藥物給他們並無不妥;但是有些人認為,這讓他們比當地醫療人員擁有較不公平的優勢。
摘自2014年8月22日《中央社》〈道德專家︰伊波拉藥要公平給予〉

多角度思考
1.試解讀漫畫中描述的「熱心研究」是指甚麼?漫畫就伊波拉事件帶出甚麼相關問題?(2分)
2.資料一及二分別指出了哪些有關伊波拉藥物的道德爭議?(4分)
3.你認為世衞是否應該把未經人體測試的「實驗藥物」提供給非洲的伊波拉患者?(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以「熱心研究」諷刺藥廠關心的不是伊波拉新疫苗能否研發成功,而是新疫苗可以為公司帶來多少經濟利益(新藥物公司上市機會)。
2.資料提出的藥物爭議包括︰
‧世衞批准在西非病者身上使用未經人體檢測的「實驗藥物」,引起罔顧病者權益的批評;
‧由於藥物劑量有限,如果先救助受感染的外國醫療人員,做法是否有欠公平。
3.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兩伊波拉病人返美 民眾憂疫症爆發 地產大亨發聲:不要送進來!
美國有綫新聞網絡(CNN)報道,為人道組織工作的布蘭特利(Kent Brantly)和懷特博爾(Nancy Writebol),周四被見到在利比里亞登上一架特別改裝的Gulfstream專機,機艙內設有由美國國防部、疾控中心及一間私人公司聯手裝設的帳幕形可移動特別隔離艙,專門運載高度傳染病病人,防止病毒散播及傳染給機組人員和其他人。美國當局沒有詳細指明布蘭特利和懷特博爾離開利比里亞後會被送到哪裏。但亞特蘭大市埃默里大學醫院周四確認,兩人乘專機返回美國後,該醫院最少會接收其中一人。埃默里大學醫院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合作,設立了一個特別隔離病房,專門治療須要高度隔離的病人。
社交網上很多人留言表示無法理解為何患者不可以留在利比里亞接受治療。其中一名網民在微博twitter貼文道:「此人真的有必要送來美國嗎?留在那裏就不能醫治嗎?這樣是否出於追求自我表現呢?」twitter用戶@Schmidt2R直斥當局今次決定「不智、危險」。加入批評行列的還有著名地產大亨特朗普(Donald Trump),他發推文說:「伊波拉病人將於數天後送到美國。現在我可以肯定我們的領導人是無能、不稱職的。不要把他們(伊波拉病人)送進來啊!」
不過,也有部分網友對伊波拉病人將送到亞特蘭大感到「欣慰」。美國疾控中心則派「定心丸」,指美國爆發伊波拉疫症的風險「非常低」。
摘自2014年8月2日《星島日報》A28

多角度思考
美國把感染伊波拉病毒的醫生送回國醫治引起社會爭議,假如同類事件在香港發生,你認為特區政府應把伊波拉病人帶回港醫治嗎?(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同學可自由作答。立論時,宜先分析事件在美國受爭議的原因及政府的決定理據,最後舉出香港的情況,再建議政府應作出甚麼決定。
事件在美國引起爭議的原因︰
‧伊波拉的致命率高,美國人民害怕染病醫生回國後,會引起伊波拉在美國社區爆發;
‧美國人擔心疫情引起的恐慌和風險會打擊當地經濟;
‧大眾對未知的風險感到恐懼。
美政府決定的理據︰
‧相信專家評估,只要做足防護措施,伊波拉在美爆發的風險「非常低」;
‧人道理由,把病人送回國可獲得最佳的治療條件;
‧美國的衞生條件有別於非洲,病毒不會經空氣傳染,故爆發的風險偏低。
香港的情況大致和美國相若,人道理由應該是主要觀點,但香港人口較美國密集,醫護人員防疫意識不足令風險增加,應先衡量各方條件及其他可行做法再作決定。

參考資料
網頁
‧世界衞生組織
http://www.who.int/
‧伊波拉爆發專頁(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http://www.cdc.gov/vhf/ebola
‧伊波拉病毒病準備及應變計畫(2014)
http://www.chp.gov.hk/files/pdf/erib_preparedness_and_response_plan_for_ebola_virus_disease_2014_chi.pdf

載自2014年9月1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