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學生罷課 校方家長有責

2014.09.15
380 380

社評試寫
試從另一角度,為是日新聞題材撰寫一篇五百字社論。

建議立論方向︰
‧罷課行動蔓延至中學帶來的社會影響
‧學校和家長應對中學生參與罷課的合適態度
‧分析中學生參與罷課的利與弊

今日香港







Mindmap




社論

正視中學生搞罷課抗爭

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內將為本港政制發展「一錘定音」,定出極緊的普選特首提名門檻,勢必激發本港泛民主派陣營連串抗議行動,當中大專學生罷課,各院校都有應付經驗,倒是可能有中學生參與抗議行動,成為新學年校方及家長須要及早正視的問題。

第1段︰社論要點
隨着中央對政制發展「一錘定音」,校方和家長要及早正視中學生有可能參與罷課的問題。

現時由佔領中環運動、真普選聯盟、民主黨、民間人權陣綫、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進行的「六方會談」,頻密商討人大常委會星期日公布政制決定後的對應部署,連串不同形式的抗議行動勢所難免,以最快在下月底進行的佔中行動作為高潮,而在佔中前的連串壯大聲勢和推高氣氛的活動,以罷課影響較大。

初步構思是在九月第三個星期罷課五天,在中文大學校園舉行集會。這比兩年前罷課一天反對把國民教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規模大,時間長。

第2、3段︰新聞背景
說明罷課事件源由︰因應中央的政制決定,民間有各種對應和抗議行動,當中以佔中前發起的罷課影響較大。今次亦比反國教時罷課一天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

欲上課者 不應「被罷課」

罷課抗議屬於表達自由,而在開學初期進行有限度罷課,容許日後較多時間追回教學和功課進度。不過,在運用這項自由時,須要衡量個人利害之外,更要顧及對其他人的影響,要尊重其他人的權利,確保一些政見不同,以及不想罷課的學生,不致「被罷課」。教師在考慮罷教時,無論大中小學,都尤其須要顧及這一點。

第4段︰新聞分析(一)
學生和教師考慮罷課時,須同時顧及欲上課者的權利,確保他們不會「被罷課」。

本港中小學罕有發生罷課,教育規例不准在中小學進行政治宣傳,遑論政治行動,背後的理念是避免學生入世未深、思想未成熟而受人以偉大好聽的言論唆擺。通識科討論政治事件,都強調要多角度探討,培養獨立分析和思考。

因此,教職員可以和學生討論佔中,但不應鼓勵學生去參加支持或者反對佔中的行動。教育局亦以不應妨礙學生正常學習及學校正常運作為理由,反對中小學出現任何形式的罷課事件。

第5、6段︰新聞分析(二)

指出學校和學生討論佔中行動時,立場應保持中立,因現行教育規例不准中小學作政治宣傳,以免學生因思想未成熟受唆擺;同時說明教育局反對學生罷課的理由。

不過,兩年前的反國教風波,冒起一批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中學生,有學生組織考慮針對今次中央政改決定而罷課,或作出其他的政治表態行動,例如穿黑衣上學。如果這類行動由學生自發,學校就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新課題。

縱使要抗議 手段須合適

中學生如果課餘在校外參加示威集會,不屬於學校管束範圍,學校無權亦不應向學生記過錯,要由家長看情況決定須否約束。不過,如果學生曠課去參加這些活動,學校就要正視。

第7、8段︰新聞分析(三)

如果學生罷課或作出其他政治表態行動,是由學生自發組織,學校便應先清楚哪些情況是屬於學校管束範圍,哪些是由家長決定。

學校中有哪些學生熱衷政治活動,教職員應該心裏有數,家長也應該了解自己子女的政治興趣,應該加強溝通,尤其是要協助他們分辨清楚行動目標和抗議對象,是政制安排而非學校,因此不應以挑戰學校規則和破壞教學來作為抗議方式,無論是曠課、罷課或穿黑衣而非校服上學,都不是合適的抗議途徑,不應該犧牲學校和其他同學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抗議目標。
摘自2014年8月28日《星島日報》

第9段︰總結
學校和家長應協助學生分清楚抗議行動的目標和對象,縱使要抗議,手段亦須合適。 

載自2014年9月15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