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十大通識港聞 多角度回顧議題

2011.01.05
3767 3767

不經不覺,2010年已成為歷史。過去一年,大家可有充實地度過通識課堂?還記得與同學討論過哪些有意思的通識議題嗎?作為回顧,今期《通識大全》編輯部以票選形式,挑選了我們心目中的「十大通識港聞」,並為每則本地新聞大事,提示出多角度思考方向,讓大家從中繼續學習,練就高度思辯能力。


今日香港

財委會撥款建高鐵 「八十後」包圍立會 官員議員被困

跨單元: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新聞摘錄
1月16日傍晚,立法會財委會經過馬拉松式辯論後,終以31票贊成、21票反對,通過669億元的廣深港高速鐵路撥款,觸發數百名會外的反高鐵「八十後」示威者包圍立法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及十多名建制派議員,一度被困立法會逾六小時才能離開。

相關人士
•反高鐵人士
•支持高鐵人士
•立法會財委會及各派議員
•傳媒
•特區官員

討論方向
•「八十後」︰八十後在反高鐵事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八十後的新抗爭手法在社會運動中是否可取?為何愈來愈多八十後自發參與社會運動?誰標籤了「八十後」?標籤化帶來甚麼危與機?
•反高鐵︰反高鐵事件背後隱藏哪些政治、經濟及社會矛盾問題?反高鐵群眾運動對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及衝擊?事件中反映社會分化問題,政府應如何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警民衝突事件、經濟發展如何配合保育及可持續發展?

相關概念:廣深港高速鐵路(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Express Rail Link)
廣深港高鐵全長142公里,當中香港至深圳段長26公里,起屹於香港九龍佐敦西部的西九龍填海區西九龍總站,止於香港與深圳的邊境。2007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成為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宣布的十大基建項目之一,但因造價高昂、諮詢不足、車站選址和土地回收等問題引起爭議,部分社會人士更發起反高鐵運動,要求政府擱置計畫。

多角度思考
1.
你認同反高鐵示威者包圍立法會的做法嗎?除此之外,「八十後」反高鐵青年還以哪些抗爭手法表達不滿?你對他們的做法有何評價?
2.搜集資料,了解反高鐵事件的各個爭議點,然後評論興建高鐵為香港帶來的利與弊。

包致金侄女獲輕判 惹爭議

跨單元: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新聞摘錄
法官包致金侄女Amina年初駕車途經跑馬地發生意外,拒絕接受警方酒精呼氣測試,並掌摑一名男警員;其後承認襲警和不小心駕駛等罪名,被判十二個月感化、罰款八千及停牌十二個月。傳媒大肆報道,坊間認為判刑太輕,引起譁然,有市民組織遊行及在facebook加入聲討行列,其後港大發表調查,市民對法庭公正程度及司法制度、公平度的評分,均有明顯下跌。事情至年底峰迴路轉,Amina因無履行七項感化令的其中五項,聖誕前被判即時監禁六周。

相關人士
•Amina
•警方
•網民
•法庭

討論方向
•個案分析:以Amina為個案分析,討論個人成長中性格與行為的關係,知錯不改的影響與責任,以及年輕人的抗逆能力。
•輿論壓力:大眾以輿論壓力公審事主,又惡意中傷事主,對法治精神產生甚麼影響?

關鍵辭彙
•法治 Rule of law
•公平審訊 Fair trial
•輿論 Public opinion
•社會價值觀 Social value
•法律考慮 Legal consideration

多角度思考
1.
甚麼情況下會出現輿論公審?這反映警方在處理事件上有甚麼問題?對事主是否公平?
2.遇有不平事時,你會選擇甚麼途徑表達意見?

馬頭圍道舊樓倒塌 造成四死

新聞摘錄
1月29日,香港發生開埠以來罕見的塌樓慘劇,紅磡馬頭圍道45J一幢六層高舊樓倒塌,造成四人死亡,觸發舊樓住客人人自危。屋宇署四月發表的調查報告表示,地下單位因其中一條支柱受到外力破壞,造成意外,市區重建局其後宣布重建與倒塌現場相連的一帶樓宇。此外,政府完成四千幢五十年樓齡以上的舊樓巡查,其中兩幢有即時危險,須要緊急維修,另外亦向一千幢樓宇發出維修及勘察令。

相關人士
•舊樓業主/租客
•屋宇署
•市建局
•發展商

討論方向
•舊區舊樓:香港的舊區有何特色?不少人仍然居住在舊樓,他們的生活面對甚麼問題?
•基層市民居住問題:拆卸舊樓後,地皮興建的是私人樓宇,基層市民未必有能力負擔,市區可供他們居住的地方變得更少,他們被迫搬到更邊緣的地區, 這樣會帶來甚麼影響?
•強拍門檻:舊樓強制拍賣門檻降至八成,是否對發展商傾斜而對小業主不公平?

相關概念:市區更新(Urban renewal)
隨着時間過去,市區老化問題逐漸浮現,通過市區更新,目的是促進及鼓勵復修殘舊的樓宇,防止市區老化;保育及修葺具歷史或建築價值的樓宇,致力保留地方特色;更新舊區,促進經濟,改善環境,造福社群。根據二○○九年的統計,全港約四萬幢私人樓宇中,樓齡超過三十年的接近半數,超過十一萬人仍然居住在破舊失修的樓宇內,其中明顯失修的樓宇約有三千六百幢,包括鋼筋生鏽、石屎嚴重剝落等,成為城市的計時炸彈,造成安全問題。(參考:市區重建局)

多角度思考
1.
城市規劃應考慮哪些元素?政府被批評忽視整個城市規劃的問題,你是否同意?為甚麼?
2.試分析假如基層市民居所遠離市區會衍生甚麼問題。

《歲月神偷》柏林奪獎 永利街獲保留

跨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新聞摘錄
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中贏得水晶熊獎,是首次有港產片獲得此獎項。導演羅啟銳表示社會充滿怨氣,希望以電影重溫上世紀六十年代港人的拼搏精神,帶出大家積極面對困難、努力生活的訊息。電影取景於本來須要遷拆的永利街,由於迴響極大,市建局宣布將上址剔出重建範圍,改為「保育區」,確保不會清拆,以滿足外界「原汁原味」保育永利街的訴求,並會復修已收購的單位,同時會協助業主復修,期望藉此帶起上環一帶的文化旅遊。

相關人士
•電影導演
•觀眾
•市建局
•遊客

討論方向
•香港社會的轉變:對比上世紀六十年代與現代,香港社會有何轉變?﹙如工作機會、核心價值、生活方式等。﹚
•輿論壓力與政府政策:以《歲月神偷》為例,探討輿論壓力對改變政府政策有何影響。
•文化旅遊:探討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育、活化地方、持續發展等的關係。文化旅遊吸引的是甚麼類型的遊客?

相關概念: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y)
集體回憶最初由Maurice Halbwachs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集體回憶是一個群體或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概念,這個理論後期再由其他學者延伸。在香港,集體回憶一般是指對超過一個人以上的感情、場景、音樂、圖片等共同擁有的回憶,也可以是社會性的事件,屬於大眾的共同感受,引起共鳴,如天星和皇后碼頭、沙士事件、七一遊行等,都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多角度思考
1.
試指出現今的年輕人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青少年,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機遇有何不同。
2.有人說文化保育阻礙地方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試舉例說明。

政改獲通過 增5超級區議員 中央與民主黨破冰

新聞摘錄
擾攘多時的政改,終於塵埃落定。經過公投事件和「起錨」推銷,立法會通過民主黨提出的「一人兩票」政改改良方案,建議增加五個由區議員提名的區議會功能議席,非功能界別的選民可保留直選投票權,同時有投票權選出新增的區議會功能議席,故一人擁有兩票,提議獲得中央、政府和建制派人士的認可,認為改良方案是「民主成分高,不違基本法」。此事被形容是中央與民主黨的破冰轉捩點,不過亦引起成員的退黨潮。

相關人士
•香港政府
•中央政府
•各個政黨
•選民

討論方向
•民主發展:民主黨指一人兩票的政改方案有「溝淡」功能組別的作用,但被反對者指非真正的普選。探討政改對香港民主發展的影響。
•政黨發展:事件對政黨發展,以及各個政黨之間關係的影響。
•市民參與:在整件事上,市民在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有何轉變?

小資料:「破冰」背景
2010年5月,民主黨三名核心要員:何俊仁、劉慧卿及張文光,就政改問題與中聯辦副主任李剛會面,被視為歷史性的「破冰之旅」。今次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首次有民主派成員與中央官員作正式接觸。有說民主黨反對「公投」,是中聯辦決定與他們會面的原因,而後來民主黨提出的「一人兩票」方案,亦被視為「過分親近中央」。

多角度思考
1.
多增五個區議會議席,是否能減輕功能組別在投票時的影響?
2.有人認為爭取普選一定要一步到位;有人認為應一步一步來,慢慢改變。你較支持哪種意見?請解釋原因。

八達通轉售二百萬客戶資料 私隱專員指違守則

新聞摘錄
八達通公司於2010年7月被揭發自2002年起,將日日賞計畫會員、個人八達通主卡及自動增值服務使用者的近二百萬個個人資料,售予六家合作商戶作產品推廣用途,從中獲利四千四百萬。10月18日,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裁定,八達通出賣客戶資料違反三項私隱條例原則,但私隱專員以八達通再犯機會不高為由,沒有作出懲處,八達通公司其後將出賣客戶資料所得全數捐給公益金。

相關人士
•八達通公司
•八達通日日賞計畫會員
•直銷推廣公司
•私隱專員公署

討論方向
•私隱刑事化︰政府有意將私隱條例刑事化,範圍包括「人肉搜尋」等惡意「起底」欺凌活動,刑事化是利民還是擾民?刑事化一旦落實,哪些行業會直接或間接受影響?政府授權私隱專員有刑事調查及檢控權的做法是否恰當?
•八達通公司︰八達通公司以甚麼手法處理今次危機?事件對八達通公司造成哪些短期及長遠的影響?

小資料:私隱條例刑事化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於1996年生效,但因為政府未有授權私隱專員對違例人士作出懲罰性措施,阻嚇性一直不大。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在檢討私隱條例時,曾建議將違法使用個人資料列刑事罪行,設立罰款及入獄懲處措施;並建議私隱專員向私隱受侵害巿民提供法援索償,有關檢討已完成公眾諮詢,並將於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刑事化草案。

多角度思考
1.
八達通公司觸犯了私隱條例中哪幾項?為何公司即使違反條例亦毋須接受處罰?當中反映了甚麼問題或漏洞?
2.過去一年,公私營機構均發生了多宗私隱外泄的新聞,試選取其中三宗,比較異同,並提出防範性建議措施。

立法通過最低工資 大家樂「加薪減飯錢」受批評

新聞摘錄
11月12日,最低工資正式立法。在此之前,大家樂集團卻「偷步」宣布於十月起,調升兼職員工時薪2元至3.5元不等,而原有的45分鐘有薪用膳時間則變為無薪,令部分員工實質薪金不加反減。身兼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的大家集集團主席陳裕光被指「帶頭」剝削員工,引起公眾不滿,網民、大專生及職工盟先後發起罷食大家樂行動,其中職工盟的號召更獲逾廿個民間團體響應。11月6日,大家樂在群眾壓力下撤回有關措施,員工可續享加薪而毋須扣除用膳時間工資。

相關人士
•大家樂集團主席陳裕光
•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
•現時時薪低於法定最低工資的31萬基層僱員
•其他連鎖式快餐店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
•消費者

討論方向
•大家樂集團︰大家樂扣除員工飯錢,此舉對公司有何利弊? 企業在賺錢之餘,是否須要承擔社會責任?
•最低工資︰大家樂變相減薪事件,是否反映最低工資立法有漏洞?最低工資立法能否為基層僱員帶來足夠的保障?

相關概念: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社會作出合乎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經營上,企業須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負責,而不只是對股東(stockholders)負責。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為︰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地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多角度思考
1.
大家樂扣減員工飯鐘錢的措施並不違法,為何卻引起罷食風波?事件對飲食業界造成哪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2.消費者在大家樂事件中扮演了甚麼角色?身為消費者,你會參與以消費行為支持或譴責、有(或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嗎?

導遊阿珍辱罵內地團友 旅遊業急補救

跨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新聞摘錄
以一句「你這輩子不還,下輩子也要還出來。」而無人不識的導遊李巧珍,因辱罵內地遊客的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引起注意,國家旅遊局質監更發出赴港旅遊服務警示,打擊香港旅遊業,喚起公眾對「零團費」的關注。最後阿珍須向公眾道歉, 並接受「釘牌」的懲罰,旅遊業亦急謀對策,將引入旅行社及導遊「記分制」,以及打擊「刀手」劏客的「一團一導遊」等十招措施, 將於二〇一一年二月生效。不過阿珍最終求情上訴得值,只獲輕判停牌半年。

相關人士
•內地遊客
•旅遊業議會
•導遊
•商戶

討論方向
•旅遊業形象:阿珍事件對香港的旅遊業形象造成甚麼影響?零團費牽涉甚麼問題?
•旅遊業發展: 搜集資料,目前香港的遊客類型佔大多數的是哪一種?單靠購物是否旅遊業長遠發展的理想方向?

小資料:何謂「零團費」?
十年前開始,有小型公司與內地旅行社合作搞零團費旅行團搶客,吸引貪便宜的內地消費者報團。根據旅遊業議會統計,現時有八成訪港內地團屬零團費。
所謂零團費,按國家旅遊局的計算方法,香港一日遊團費低於八十六元、五日團低於二千元,便屬零團費,導遊為求利潤,必須帶團友到指定商店大量購物,從中抽取回佣。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強迫購物不但難以禁絕,近年更衍生出層壓式劏客手法,影響香港旅遊業形象。

多角度思考
1.
零團費反映甚麼問題?由政府介入自由市場制訂團費是否適宜?有何優劣?
2.香港的旅遊業有何優勢?如何保持香港旅遊業的競爭力?

港旅行團馬尼拉 被挾持八死七傷 菲政府報告港府不滿意

跨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

新聞摘錄
8月23日,香港旅行團在菲律賓馬尼拉被一名持槍前警員挾持,菲律賓政府最終營救失敗,造成8死7傷。事件中,菲政府的處理手法備受爭議,引起全港市民公憤,立法會議員亦要求政府追究責任。10月11日,菲政府公布人質事件調查報告,只下令起訴四名警方人員,當中不包括關鍵人物馬尼拉市長林雯洛。香港保安局承諾徹查事件,死因庭已決定於今年2月14日就事件展開死因研訊,並已通過菲律賓總領事館,傳召馬尼拉市長林雯洛等116名菲律賓證人來港作供。

相關人士
•菲律賓政府︰警方、馬尼拉市長、總統阿奎諾三世
•倖存者及死傷者家屬
•香港特區政府︰特首、保安局
•傳媒
•香港市民

討論方向
•傳媒角色︰1)菲律賓電視台全程直播事件,處理手法是否涉及道德及法律責任?傳媒應在何等程度介入新聞事件?2)本地電視台及報章連日來全程直播及跟進事件,令市民感覺像直接參與慘劇,傳媒的跟進報道手法是否合適?
•政府反應︰菲政府及香港政府對事件的反應及處理手法及對民望的影響。
•影響層面︰1)菲律賓︰國際形象、外交關係、旅遊經濟、仇華/仇菲情緒;2)香港︰「仇菲」情緒、旅遊業、市民的傷痛情緒。
•正面訊息︰倖存者、死傷者家屬及市民展現的人性光輝;作為「生命教育」教材,令人深思生命意義。

相關概念:外遊警示制度(Outbound Travel Alert System)
為協助香港市民了解到訪海外國家時可能面對的人身安全風險,香港保安局於2009年10月20日設立「外遊警示制度」,當中涉及六十個較多港人到訪的海外國家。當局會根據風險的性質、程度及持續性,考慮是否須要發出「外遊警示」。「外遊警示」以黃、紅、黑三色標示不同級別的風險程度︰「黃色」表示該國家有威脅迹象,旅客應留意局勢並提高警惕;「紅色警示」表示該國家有明顯威脅,旅客應調整行程,如非必要應避免前赴;「黑色警示」則表示該國家有嚴重威脅,旅客不應前赴。截至1月3日,菲律賓仍被香港列為黑色外遊警示國家。

多角度思考
1.
假如你是菲律賓電視台新聞總監,你在決定是否直播挾持人質事件時,會優先考慮哪些因素?菲律賓政府有意向電視台追究法律責任,你認為做法是否合適?
2.人質事件分別為菲律賓和香港帶來甚麼短期及長遠的影響?試逐一說明。

貧富懸殊 社會仇富 《施政報告》倡設關愛基金扶貧

新聞摘錄
10月13日,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宣布設立百億元「關愛基金」扶貧。基金以配對形式組成,即商界出一元,政府便出一元,由官商聯手推動,用於綜援以外的援助。基金一度引起與民間慈善團體爭利、撥款或受商界操控、成為商界政治捐款箱等外界疑慮。政府其後以委任社福界代表出任基金委員,以減輕基金「搶服務、搶資源」的疑慮。

相關人士
•關愛基金委員會
•商界
•社會福利界
•各民間慈善團體
•綜援戶及弱勢社群

討論方向
•關愛基金︰關愛基金為何一度引起社會爭議?當中涉及與哪些團體或人士的利益衝突?
•貧窮問題︰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有多嚴重?仇富現象與貧富懸殊有何關係?假如貧富懸殊的情況持續,對整體社會發展有何利或弊?

小資料:扶貧新措施
行政長官在2010年10月份的《施政報告》中,除了提出設立「關愛基金」外,還有以下扶貧措施︰
放寬長者「生果金」離港限制,由每年240天放寬至305天;推出「就業導航試驗計畫」,提供工作津貼;在天水圍試行一站式就業及培訓中心,為求職人士提供支援服務;推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畫」,向18區在職貧窮人士提供交通津貼,每人每月600元;擴展「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畫」至全港;增加清貧學生書簿津貼;成立專職人員協助新來港及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會等。

多角度思考
1.
你認為「關愛基金」的成立,在何等程度上能減輕社會上的「仇商」、「仇富」心理?
2.政府推出的扶貧措施能否有效解決本地貧窮問題?試以近五年扶貧措施及堅尼系數指標作出說明。

總結
這十則新聞,與你心目中的「十大」是否相同?雖然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地、人是客觀不變的事實,不過解讀方向是多角度的,由不同相關人士的視點出發,得出的結論亦有別,同學可藉此訓練批判能力。同學可利用十大新聞作專題探究,實踐所學。

載自2011年1月5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區美玲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