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獸家長
為誰辛苦令誰忙
2010.04.21「做人父母甚艱難」,同學對着自家的父母,大概只會覺得他們有點嘮叨,很少會明白他們的難處。今時今日的父母,少有像粵語長片中那些父母般吃不飽穿不暖地供養子女,但一代人自有一代的難處。至少,數十年前香港少一點菲傭,多一點全職主婦;少一點興趣補習班,多一點在街上亂跑的孩子。社會轉變,令家長的角色和行為也隨之改變,出現了「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等為子女事事憂心的族群,不但令老師為難,更引申出種種社會問題。
文:游凝 圖:星島圖片庫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自我了解+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人民如何理解生活水平和模式的轉變?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甚麼衝擊?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同學不如試做以下的測驗,看看自己有哪一種傾向?
1.孩子的班級要在下月學校開放日演話劇,你會:
A.到學校去要求老師讓他當主角。
B.一點也不擔心,因為一早已安排他上話劇班。
C.自己抽時間每天給孩子排練。
D.當配角也沒所謂,表演時也會去看。
2.孩子明天要到戶外實習,你會:
A.生怕孩子出意外,要求老師特別照顧他。
B.跟孩子預習學習內容,讓他表現出色。
C.請假跟孩子一起去。
D.概括了解活動的性質及行程,認為安全便沒問題。
選擇A的人──日籍怪獸家長
日本近年出現了一批「怪獸家長」,為甚麼要叫怪獸那麼嚴重?因為這些家長往往以消費者的心態看待學校,對老師不斷提出無理要求,如每個家長也要子女當主角,造成一套話劇只有主角沒配角;要求老師為孩子預備戶外活動的午餐;要求老師為孩子剪指甲、洗衣服等。很多還善於利用投訴和家長會等組織向校方及老師施加壓力,對於老師來說,真可說是洪水猛獸。
選擇B的人──美製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指父母像直升機般盤旋於孩子的左右,監察孩子的一切活動,有對孩子過分保護和關心的意思,此詞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近十年才被廣泛應用。直升機父母通常為子女安排一切,避免他們遇到任何危險和困難。他們不但為子女規劃好學習的進程,隨着這些直升機子女長大,這種現象更蔓延至職場,企業指,近年有不少家長代替應徵者致電查詢,甚至陪同出席面試的情況。
選擇C的人──中國式孩奴
一孩政策之下,不少孩子都成了家中太上皇,父母事事以這掌上明珠為中心,加上近年中國的經濟起飛,情況更為嚴重。不少人都覺得,生了孩子不但要以大部分開支供書教學,每天更忙着接送孩子、為孩子的起居張羅,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些家長更說,自從生了孩子便沒上過電影院。
選擇D的人──「慢育」家長
「慢育」(Slow parenting)是指讓子女按自己的步伐享受學習、健康成長,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此概念乃對應父母「過分栽培」子女的現象,父母要子女快人一步學會各種事物,因為怕他們輸在起跑綫上,以後就再追不上其他人,所以子女的課外活動總是排得滿滿的,這種現象亦常見於香港。「慢育」提出讓子女自己選擇學習的時間,給予他們發揮空間,在這樣的成長下,可能未必會成為天才偉人,但能獨立自主,也能擁有快樂、豐富的人生。
家教因果與社會變遷
不論是哪一種現象,似乎均與現代化社會有關,經濟條件充足、物質豐富、出生率下降均令每一個孩子所享有的資源比從前多,變相養育一個孩子投入的資產更多(廣告聲稱養一個孩子要四百萬!)。而這一代家長的教育程度一般較高,對於孩子的學業,甚至前途較有能力協助規劃和干涉,不少家長自然用上自己的標準為孩子鋪路和計畫人生,如上哪所幼稚園、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或在甚麼時候出外留學、唸甚麼學科,已先有計畫,並按目標安排生活。
或者這種計畫的確令孩子可以按家長的意願長大、發展,但不少人卻覺得這是為何新一代孩子總有小聰明,甚至十項全能,卻沒甚麼個人興趣,做事缺乏熱情,因為他們從不需要自己選擇,只要將別人安排給他們的「任務」完成便可。
消費者心態 成無理根源
另一原因,則與消費主義及經濟、效率為本的主流價值有關。資本主義社會衍生出一種新身分「消費者」,發展下來,更有「顧客永遠是對的」的觀念,家長和孩子都習慣了當消費者,視學校和老師為提供服務者,認為其有必要因應自己的要求而改變。
日本教育評論家尾木直樹指出日本「怪獸家長」的成因之一,便是二○○○年初期,教育制度改革,家長可不依學區自由選擇學校;在低出生率的情況下,學校要爭取學生,形成了不敢開罪家長的無形壓力。
加上教育制度發展愈趨成熟,亦令家長易於掌握和規劃子女的學業,但另一方面,也構成了過分功利的做法,例如只學利於升學的樂器、花大部分時間於成績較為重要的學科。然而,事事目標為本的做法,卻令子女失去自己探索和感受的機會。
僱主多妥協 向家長低頭
這些做法不但影響了下一代,也影響了老師和僱主的行為。老師面對家長學生,壓力愈來愈大,在日本便出現了頻頻請假,甚至輕生的個案,日本政府最近便為老師推出一本應付「怪獸家長」的指引手冊。而僱主則一方面覺得新僱員不夠獨立和主動,但另一方面卻要向這種現象低頭,由於很多求職者也十分重視家長的意見,美國很多大企業於招聘會更向家長埋手,特別為應徵者準備供家長的參考資料、為家長設參觀團等。可是,這些似乎都只能解燃眉之急,長遠的社會問題乃是未知之數。
相關概念: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
管教方式或教養模式指家長在培養或教育子女時的不同方法,一般均認為對子女的身心發展有着長遠的影響。對於合適的管教方式可能就不同社會、環境和個人而有所差別。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以「溫情」和「控制」兩個向度的高低為標準,將管教方式大致分為四類︰
1.專制型管教(Authoritarian Parenting)
低溫情、高控制。此乃高限制的模式,成人要兒童遵守許多規則,很少向兒童說明原因,常用懲罰、強硬的策略。也是中國人傳統的模式。
2.威信型管教(Authoritative Parenting)
高溫情、高控制。此乃較具彈性的方式,成人給予兒童自由,但會說明所設限制的理由,確保兒童遵從引導,會理解兒童的需求及觀點,也常要兒童參與家庭決策。
3.容忍型管教(Permissive Parenting)
高溫情、低控制。此乃較鬆散的方式,成人很少命令兒童,允許兒童自由地表達他的感覺和衝動,不會嚴密地監督子女的活動,對他們的行為也很少有堅定的控制。
4.忽略型管教(Uninvolved Parenting)
低溫情、低控制。此乃很鬆散、非控制的教養方式,父母出現拒絕子女、不能負荷自己的壓力和問題等行為。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用於教養子女。
Mindmap:出現問題家長的社會原因及影響
學習教材
社會富起來 造就直升機父母
資料回應題
資料一 (圖一至四)
小君:你看!那……那不是直升機嗎?
黑仔:直升機罷了,又不是太空船,有甚麼大驚小怪的?
小君:不,它在學校操場的草地上降落!
黑仔:不是吧?難道有意外,派來救援的?
仲賢:那是鄰班小富家的,說甚麼堵車怕上學遲到,爸爸便派直升機送來了。名副其實的「直升機父母」~
黑仔:哼!我看不是炫富是甚麼?
小君:也不一定,真的堵車嘛!我家也有直升機就好了,可以多睡半小時!
黑仔:別造夢了,你家也有直升機時,我看連天空也堵了,草地也沒位置降落。
仲賢:學校也不應由得他吧,多誇張,你看,大家都在看熱鬧不上課了。
以上虛構片段取材自《東莞一中學生乘直升機上學 校方稱確有此事》報道
資料來源:2009年7月14日《廣州日報》
多角度思考
1.參考以上的對話,你較認同哪一個角色的說法?為甚麼?
2.你認為家長以直升機接送子女上學是否合理?對子女又會造成甚麼影響?
3.為人子女,若家長建議類似的做法,你會如何處理?
延伸思考題
資料一
「慢慢教」父母並不是指他們凡事慢三拍,而是以合適的速度教養子女,重質不重量,給予子女大量空間和時間自行探索世界。我曾經同很多教育工作者討論過,他們都認為無規範的遊戲是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其實與生俱來有着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直升機父母」那些矯枉過正的態度,甚至揠苗助長的行為,反為窒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直升機父母」的「無微不至」照顧下的孩子,上小一時或需要學習揹着書包在學校內自行上落樓梯(從來不用自行穿戴個人物件)或還不知生果是何模樣(從來吃的都是已替他們剝皮切好的生果),或十來歲也只能穿着魔術貼的運動鞋(從不用自己綁鞋帶)。
這些在溫室下長大的孩子,很可能變成「草莓族」、「宅男」、「宅女」,完全沒有抵抗壓力的能力,稍遇挫折便會退縮、放棄,不懂得與人溝通,不能獨立生活,只好終日躲在家裏上網或玩電動遊戲。……
其實,不參加興趣班和補習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學習機會,例如在悠長的暑假,我們可讓已升讀中學的子女每星期至少有一天負責全家的午、晚餐,由設計餐單、買餸、烹調,以至清洗碗碟全都自行負責,這項活動可好處多多,他們要發揮創意、注意飲食均衡、顧及別人的感受(口味)、學會理財(不可超出預算)、習慣與人(菜販、肉販)溝通、注意時間管理(準時開飯)和家居(廚房)安全、做好善後工作(煮食後清理廚房),還有從失敗中累積經驗,以致最後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摘自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直升機父母」vs「走地孩兒」》
資料來源:教育局網站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二,過分照顧子女,可能會造成甚麼個人、以至社會問題?
2.綜合資料及就你所知,經濟因素與孩子學習有何關係?
3.試分析造成「直升機父母」的社會因素。
建議答題方向
3.直升機父母的出現,與社會環境轉變有着十分重要的關係:
•目前兒童及少年的家長教育程度普遍比以往高,較着重子女的教育;
•經濟條件一般比以往佳,在生活上及物質上較易滿足子女;
•子女數目比以往減少,相對花於個別子女的時間增加;
•教育及各式興趣班等傾向產業化、商品化;
•通訊科技較以往發達,父母較易「監控」子女;
•資訊發達及傳媒報道致使父母對外界危險的印象加深。
載自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按此放大' >
Mind Map >>按此放大
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