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無人機拍攝大熱 私隱安全受挑戰

2014.08.28
321 321

隨着無人駕駛飛機系統(無人機)的科技發展漸趨成熟,航拍(航空攝影)用途日益廣泛,如在民用方面,無人機可作消閒、高空拍攝、搜索拯救等用途;不過享受科技創新帶來好處的同時,隨之出現的私隱和安全問題,不能忽視。

今日香港 + 全球化

主題: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資料一

近來航拍機炙手可熱,不少攝影發燒友更愈玩愈過火,違規走入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近攝飛機,玩法高危,隨時破壞飛機動力、干擾飛機信號,導致意外。過往亦有市民未經民航處批准,違法放飛逾七千克的航拍機,罔顧公眾安全。航拍地點及玩法愈見「踩界」,維港兩岸及新樓盤工地等,也成為航拍勝地,但不少玩家仍未驚覺當中風險,照玩可也。有組織更擔心,生態航拍團勢成下一波熱潮,濕地候鳥或劫數難逃。

摘自2014年6月17日《星島日報》A20

資料二

住在西雅圖一棟高樓公寓26層的普勒里斯(Lisa Pleiss)表示,她在家裏準備換衣服時,發現窗外有綁着攝影機的無人飛行器盤旋。她說,無人飛行器被她發現之後,降低飛行高度到地面,她趕緊拉上百葉窗,並且打電話通知大樓管理員,管理員立即報警。報道指出,娛樂用無人飛行器在華盛頓州是合法的,西雅圖警方的調查重點在於是否有侵犯個人隱私的情況。

摘自2014年6月15日新浪網

資料三

航拍機帶來獨特的私隱問題,因為航拍機能夠在遙遠的有利位置收集解像度高的清晰影像(通常是長時間、持續及隱蔽地),讓人可以秘密地持續高空監察目標人物。隨着航拍機的價格下降,愈來愈多普羅大眾也可使用。航拍機除了可供康樂用途外,亦方便私家偵探及記者等個別人士監視目標人物,包括「狗仔隊」跟蹤知名人士。面對這些科技帶來的挑戰,現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所提供的私隱保障是非常有限的。政府應牽頭因應科技的創新發展改革法例,處理有關私隱議題。

摘自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網頁

資料四

由於小型商用無人飛機的用途廣泛,背後潛藏巨大商機,因此從媒體、能源公司到農民等許多產業不斷向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施壓,批准開放商用的無人機和無人直升機的飛行,讓媒體到農業都可使用。媒體業者則認為,新聞用的無人機不屬商業用途,因此使用上不應受目前法規限制。
自五月底以來,廠商已提出豁免申請,而FAA正尋求公眾的意見。因為無人機的使用引發公眾安全和隱私權等疑慮,包括私生活可能被窺伺、失事墮入人群、甚至危害噴射客機的飛行安全。

摘自2014年7月8日《工商時報》A9

資料庫:《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私隱條例)
條例定義的「個人資料」是指能夠切實可行確定一名在世人士身分的資料,而這些資料的存在形式是可供查閱及加以處理。任何人及機構收集和使用他人的個人資料,須遵從私隱條例的規定,包括當中的保障資料原則。

一般而言,安裝攝錄機以拍攝他人的影像,並儲存攝錄片段,以用作識別有關人士身分,便屬於收集和使用「個人資料」,受私隱條例,包括當中的保障資料原則規管。因此使用無人機進行攝錄,也受規管。若有人違反保障資料原則,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可發出執行通知,指令有關人士作出糾正。若該等人士不遵從執行通知,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可將個案轉交警方作刑事檢控。

觀點與角度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
無人機用作拍攝用途須受到私隱條例規管,任何無人機都受到民航條例規管,包括不能在人多的地方使用,不能投擲貨物等,至於商業用途的無人機,須要向民航處申請並取得相關牌照。

私隱專員蔣任宏:
科技商應致力把私隱及資料保障融入其產品和服務中。要科技得以充分發揮其潛力,必須維持一個可信賴和保障私隱的環境,科技商在這方面就擔當着重要的角色。政府應重新聚焦於這些具爭議性的議題(私人監察、纏擾行為、侵犯私隱的民事責任及傳播媒介的侵犯私隱行為)。

專欄作家丘亦生:
要充分發揮無人飛機的潛力,一個重要的發展是開放天空,這也是其最大的障礙,因為民間對於陌生的科技,總會有保留,尤其是它過去的軍用形象太深入民心,一般人的印象,都以為無人駕駛飛機只是用來刺殺及刺探,要為其去污名化,便要凸顯其商業價值,以及充分解決天空安全及私隱的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
市民以航拍機在機場範圍拍攝對航機非常危險,飛機升降時的高度,一般航拍機都可去到,萬一航拍機被飛機引擎吸入,會破壞飛機動力,嚴重會令飛機撞向機場,航拍機的摩打亦可能干擾信號,導致意外。

法國國家訊息與自由委員會(CNIL):
重視這一趨勢,因為無人機的不規範使用將擾亂公民的私人生活。如果不加控制,或許孩子們也會學着用無人機偷錄鄰居的生活,並以此為樂。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
《監獄條例》、《軍事條例》及《警察條例》分別列明監獄、軍營及警署是不准進入的禁區,操控飛機進入禁區領空範圍拍攝,已觸犯相關刑事條例。另外,影人間屋未必用來觀賞,可能是視察屋內環境意圖爆竊,最高刑罰可判監十四年。即使沒有越界,如在屋外拍攝別人在家沖涼,已侵犯私隱。

 


 

學習教材

科技千里 監管須小心

意見整理

根據「觀點與角度」,整理各人對無人機拍攝的意見。(10分)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指出非軍用無人機拍攝的利弊。(4分)

2. 科技發展帶來方便之餘,哪些地方須要作出平衡?試以航拍為例說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參考資料

網頁
Google Glass和航拍機帶來的私隱挑戰
http://www.pcpd.org.hk/chinese/about/blog_29042014.html

短片
〈私隱何價〉(香港電台)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p=5624

載自2014年8月《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學生推介版

 

文:ML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