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水加價 飲水思危
2014.05.07食水是珍貴的天然資源,取之不易。但港人普遍不知水「貴」,以為扭開水喉,食水就會源源不絕;本地低廉的水費,亦因為有巨額公帑補貼,未能反映食水的真實價格。如今香港七至八成用水來自買入的東江水,不但年年加價,隨着香港和內地的供水協議即將於年底屆滿,新一份協議的水價相信會再進一步大增。面對加價帶來的龐大庫房壓力,政府除了增加水費之外,可還有其他對策?目前高度依賴東江水的做法,又是否潛伏危機?
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能源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能源的開發和使用?
‧能源科技的發展在甚程度上引起或解決環境的問題?
‧環境的轉變對能源科技的發展有何啟示?
‧能源問題怎樣影響國際關係,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科學與科技可以如何配合可持續發展?有何限制?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過去:東江水解制水問題
食水得來不易,相信經歷過上世紀制水年代的香港人最為了解。早期香港的食水主要來自雨水,由於受天氣影響,要長期維持穩定供水並不容易。
好處:供水量穩定
香港在1929年、1962年和1963年,便曾經因大旱實施制水。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又因為戰後有數以十萬計的移民湧入,人口急速膨脹,令香港的耗水量大增。當年的港英政府主要的解決方法是增加興建水庫,改善輸水設施,但集水量仍不敷應用,市民不時要受制水之苦,直至1960年代,香港和廣東省簽訂協議引進內地食水,並於1965年達成每年購入東江水的供水協議後,才正式解決本地供水穩定的問題,港人如今不愁用水。
問題:實際用量低
在現行的東深供水協議下,內地每年供港的東江水上限及水價皆為固定,即實施所謂「統包制」,每天供水量可按存水量調整。
穩定水量上限是有代價的,即使用不到上限水量,香港仍須支付全額水費,用剩的水量亦不可轉售。香港去年便用了約37億港元購買8.2億立方米的東江水,但實際用量卻只有6.12億立方米。
未來:尋求補充水源方法
購入東江水的最大好處是供水量穩定,價格比海水化淡等方式取水低廉。但近年東江水的水價一升再升,主要受兩地物價指數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因素帶動,近年的按年升幅已高達百分之五至六,超越本港通脹。
東江水升幅遠超通脹
東江水年年加價,未來相信還會大幅增加,因為兩地的供水協議將於年底到期,廣東省方面明言會大幅加價,港府自知議價能力有限,早前已向市民透露有需要檢討19年未有調整的水費,目標是逐步收回成本。
如果要逐步收回供水成本,水費必會倍增,為了庫房和民生想,政府正計畫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轉而尋求其他補充水源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方案有以下兩種︰
方案一:海水化淡
為了擺脫對水塘和東江水水源的依賴,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提出引入海水化淡,作為補充淡水來源的途徑之一。理論上,海水是取之不盡的資源,長遠可解決淡水不足的問題。
香港過去亦有發展海水化淡廠,但早年因為技術限制,化淡的成本太高而轉而購買廉價的東江水,例如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投產不過數年,便因為成本太高昂而停用拆卸。現在當局重新部署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是由於海水化淡的技術進步可令成本大降。但另一方面,由於海水化淡須要耗用大量能源,會變相轉為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增加了造水量的不穩定因素。
方案二:污水再造
污水再造的目的是以質素較低的水,取代現時以食用水作非飲用用途造成的浪費。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限制,現時全港仍有20%的人口使用淡水沖廁。如果可以用再造水代替淡水沖廁,可以有效達到節省淡水的目的。
現時水務署正研究在石湖墟污水廠進行再造水沖廁,預計最快2020年投產,年產水量可逾一千萬立方米,屆時將會供粉嶺及上水居民使用。
小結:內地需求增 香港應居安思危
如果污水再造廠和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順利投產,兩項設施的年產水量可達六千萬立方米,雖然不可能取代購買東江水,但至少可作為補充水源的可行方案,未來香港還須努力開拓新水源,尤其現時珠三角城市經濟發展急速,須要使用的水資源愈來愈多,香港未來既要和鄰近城市競爭東江水;隨內地工業發展,東江水的水質污染亦成為潛在的隱憂。加上水是天然資源,最終仍受天氣變化影響,內地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假如不幸遇上大旱,屆時內地在缺水情況下,是否能繼續分配足夠水量給香港居民使用,也是不可預測的變數。
加水費 減浪費?
政府一直教育市民「食水珍貴,切勿浪費」。但過去十年,港人的用水量有增無減,根據國際水協2010年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人均每日約用掉220公升食水,比世界平均數的170公升,足足多出近三成。政府在研究開發新水源的同時,其實更應設法鼓勵市民節約用水。
港人用水量之高,原來已高踞全球十大;與此同時,香港水費之低,卻在全球排行第四,比鄰近的澳門還要便宜三分之一。香港的水費脫離水資源的實際價格,是港人不知珍惜食水的一大因素。水費19年來未作調整,多年來水務署要靠政府高額補貼維持運作,這筆公帑當然並非免費,同樣是出自納稅人身上。
應提升市民節水意識
如今政府有意增加水費,相信可以減少市民浪費食水的習慣,同時可以節省更多市民因過度用水而引致的污水處理費,是雙贏方案。當然,如果僅憑加水費的手段,可能不足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節水意識,還須其他多方面的措施配合,例如提倡使用節水器具、實施用水效益標籤計畫等等,從而鼓勵更多人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相關概念:飲用水水質準則(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世界衞生組織(WHO)在2011年發布第四版的《飲用水水質準則》,作為管制和確保飲用水的安全符合標準,包括對微生物、化學品、放射性物質等安全含量標準。水質準則內容是由大約90個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共490多位專家,根據世界各地最新的科學和醫學的資料共同編制而成。香港在2012年依照世衞定下的最新水質準則作標準。
相關辭彙
‧水質 Water quality
‧可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濾水廠 Water treatment work
‧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污水處理廠 sewage treatment works
‧天然資源管理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天然資源的消耗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可持續城市化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Mind Map:香港水資源存在的隱患及改善措施
學習教材
極端天氣頻密 食水資源面臨挑戰
資料回應題
細閱漫畫及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天文台早前預測,未來出現極端天氣的日子將愈來愈頻密,令本港的食水資源管理面臨不少挑戰。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透露,近年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持續暴雨,造成水塘滿溢,要排出大海,當局曾考慮擴建水塘和水塘聯網,惟認為成本遠高於收集雨水或買東江水,不符成本效益而作罷。
陳茂波解釋,建造水塘的投資高昂,如果眼於收集多年一遇的降雨量而將水塘建得過大,會出現長年庫容虛置,不能地盡其用,而且香港部分水塘群組的水壩和供水設施被列為法定古,不宜擴建,擴建水塘或影響下游資源和生態環境。
摘自2013年12月9日《頭條日報》P18
認知題
1.試指出漫畫中和能源與環境議題相關的問題。
2.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贊成建造更多水塘嗎?理由為何?
多角度思考
3.你贊成香港應該多加興建水塘收集雨水,以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嗎?
建議答題方向
1.
‧東江水大幅加價;
‧水塘用地應否改變用途,例如作建屋之用;
‧擴建水塘用作收集雨水,作為補充或替代購買東江水。
2.
‧不贊成。
‧理由1︰ 降雨量溢出水塘的日子可能只是多年一遇,如因此建造更多水塘,不能地盡其用。
‧理由2︰ 不少水塘為法定古,如擴建恐怕會影響下游資源和生態環境。
3.
贊成的觀點︰
‧多建水塘可以增加自主供水的程度,不用花費大量公帑購買東江水,減少庫房支出;
‧香港本來就有領先世界的供水工程,如萬宜水庫,香港應重新開展加建水庫的工程,減少依賴內地供水;
‧東江水水質受到當地工業發展的威脅,恐成長期隱憂;
‧內地缺水問題嚴重,東江水無法保證可以長期供港,長遠來說,香港應開發更多自主供水的工程。
不贊成的觀點︰
‧建水塘成本高,購買東江水更便宜;
‧香港的降雨量不穩定且分散,水塘集水能力的有效程度成疑;
‧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對食水需求大,水塘集水的方式不夠彈性,無法應付旱災等突發情況,供水量難以保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圖片及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不論海水化淡還是「再生水」,都只是一個積穀防餓的方法,香港特區政府應該從用量手,減少香港人的用水量。目前,香港是全球用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每人每日平均用水220公升,遠高於新加坡的152公升。而另一個令香港人節約用水的方法(雖然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就是加水費——本港的水費在眾多發達城市中,差不多最便宜,因此導致港人不珍惜食水。
摘自2013年8月30日《星島日報》J76
多角度思考
你同意加水費是提高港人節水意識的最有效方法嗎?
建議答題方向
同意的觀點︰
‧香港的水費不能反映水資源的實際價格,加水費可令人明白水資源的實際價值,從而明白水資源得來不易,提高節水意識;
‧加水費可以增加浪費食水的經濟成本,從而杜絕浪費,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不同意的觀點︰
‧加水費作為經濟手段,不一定對富有家庭有效,反而可能會因為有能力付錢而減低浪費食水的罪惡感;
‧提高市民節水意識更有效的方式應是學校教育,令公民從小培養出節水意識及習慣。
參考資料
書刊
‧《點滴話當年──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
作者:何佩然 出版:商務印書館
網頁
‧水務署︰水資源
http://www.wsd.gov.hk/tc/water_resources/index.html
‧水務署︰水安全計畫
http://www.wsd.gov.hk/tc/water_resources/water_safety_plan/index.html
‧世界衞生組織︰飲用水質量
http://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health/dwq/zh/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水資源管理
http://www.civic-exchange.org/wp/wp-content/uploads/2013/08/201307LiquidAssets4_cn.pdf
載自2014年5月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