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香港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
2014.05.21背景
埋在香港地下的千年文物,最近因港鐵沙中綫工程得以重見天日,工人施工期間,數度掘出宋元時期的方形古井,以及3700件出土文物和200多個遺址,是香港自1955年李鄭屋漢墓發現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消息傳出後,有保育團體促請沙中綫停工,有專家希望古井可作原址保留,大眾對文物去向的關注度亦反映港人保育意識日漸提升。香港的文物保育近年備受經濟及城市發展的衝擊,兩者該怎樣取得平衡?
新聞重點
‧認識文物保育的價值及挑戰
‧認識本地古物古迹保護政策
‧了解港人的文物保育意識
‧思考文物保育、城市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新聞資料
文物保育的價值及挑戰
資料一:發現宋代古迹
港鐵沙中綫工程土瓜灣站地盤再發現古迹,但六口古井中有四口已被拆毀,僅一口獲原址保留,古諮會今早將視察工地,考慮是否需要保留餘下的宋代石井,土瓜灣站地盤暫時停工。有團體認為,工地接連發掘到古井,反映該處古時可能有逾千人族群聚居,甚至可能與流亡香港的宋帝昺有關,促請政府原整保留,並成立民間參與的監察小組監督考古工作。
資料來源︰2014年5月2日《星島日報》A1
資料二:原址保留可成特色
香港非盛產文物之地,港鐵沙中綫地盤發現宋代方井及麻石明渠等遺址,考古價值不容忽視。香港考古學會提議倣效歐洲國家,設立車站博物館,除了可原地呈現古迹,亦可將博物館帶到乘客必經之地,舉目穿梭時空,了解數百年前此地風情。
資料來源︰2014年5月6日《星島日報》A4
漫畫:《地下寶藏》
文物保育政策
資料三:檢討政策
文物保育政策檢討下月正式開展諮詢,受政府委託的顧問研究指,香港沒有政策保護已評級的歷史建築,城市規劃大綱圖亦只會顯示法定古迹位置,保護欠周;而落成年期較短但具有重要價值的建築物,如滙豐銀行總行這類「未來古迹」,卻因政策缺陷不能保育。報告建議政府把所有歷史建築列入規劃大綱圖內,以及放寬歷史建築定義,提早保護具潛力成為法定古迹的建築物。
資料來源︰2014年5月14日《星島日報》A6
資料四:保護未足
商討多年的何東花園保育失敗,觸發政府再次檢討香港文物建築保護政策;今次檢討,加入了顧問研究報告,比較加拿大、澳洲、中國和澳門等地文物保育制度後,結論認為香港文物建築保護政策有兩個弱點,一是對文物的定義過窄,二是保育範圍不足。
資料來源︰2014年5月14日《星島日報》A4
資料五:評級漏洞
由於本港歷史建築的評級制度存在漏洞,白沙澳古迹危危乎只是冰山一角。古物諮詢委員會前成員、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解釋,目前只有法定古迹才受法例保護免被拆卸,即使是一級古迹,業主仍有權清拆重建;至於那些因業主反對而評級無期的古迹,隨時被消失,「當年我們開會逐一為古迹正式評級,但部分業主有強烈意見,為了不影響進度,惟有跳過這些建築物。」
資料來源︰2013年4月3日《東周刊》P24
文物保育、城市發展與永續發展
資料六:本地保育只留外觀
澳門一向被評價文物保育出色,早於一九八二年就成立「文化局」,其保育政策不但保護個別歷史建築物,還會連接富歷史意義地點,以求保存整個社區。儘管敝政府於二○○四年也建議把文物建築的範圍,由「點」(個別建築物),擴至「綫」(街道)和「面」(地區),但時間過去了香港的文物建築保育仍然原地踏步;雖然有「古物諮詢委員會」的監督及推動,但效果未如人意,就如景賢里、政府山的風波,以至天星碼頭落得以「人肉抗爭」才能「完整非原地」保留下來。只放鹽油生粉把一塊瘦肉保存,純是軀殼而非靈魂的保存,就算保存了外觀,其身上散發出的仍然是變壞了發臭的肉味。然而,筆者認為保育的根本性並非只在物質保留,而是其中體現的歷史文化傳承。
資料來源︰2013年6月3日《星島日報》A18
資料七:妨礙城市發展?
發展和保育,從來都是一個困難的抉擇。一九六一年,紐約發生了Penn Station事件。當年這幢全美國數一數二的經典建築物因業主決定將該地段再發展而被拆掉。市政府面對巨大輿論壓力,成立了「地標保護委員會」。委員會由最初選定了七百個受保護地標,到今天受保護的地標已有超過二萬個。有評論認為,委員會早期所選的地標數目合理。但隨着時間過去而委員會又沒有解散,受保護地標的數目必定每年增加,至今已有氾濫之嫌,妨礙了一個城市的正常發展。由此可見,如果完全沒有規範,一些珍貴地標可能會因地產發展而遭到破壞;但若過分規範,則恐怕掀起「寧保勿拆」的官僚作風,連一些保育價值不高的地標也一併保護起來,由利民變成擾民。
資料來源︰2013年11月14日《星島日報》A18
資料解讀
文物保育的價值及挑戰
資料一
‧沙中綫工程挖掘到遠至唐朝的開元通寶,令香港歷史由十九世紀大幅推前至八世紀,具重要歷史價值,通過文物可以了解古人在港的生活痕迹;
‧過去兩年,香港已在土瓜灣站地盤附近,找到230個考古遺迹及數千件文物,包括陶瓷器碎片、錢幣、鐵塊等等。
資料二
‧根據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除非有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或自然災害,古迹應作原址保留;
‧希臘雅典、法國巴黎和意大利羅馬都有車站博物館的做法,他們把當地的歷史文物原址保留在車站範圍內;
‧法例規定正在進行考古的地方不能施工。港鐵現已將沙中綫工程範圍的考古工作延長至今年第三季,但部分工程工序會受影響,可能帶來超支或延期的經濟損失。
漫畫
‧埋在地底的古物是香港歷史承傳下來的活見證;
‧香港有七千多年古文化,地底深處大有可能埋着更古老的歷史文物,考古會否因而成了城市工程的絆腳石?
文物保育政策
資料三
‧現時的保育政策未有將具歷史價值的當代建築(即「未來古迹」)納入保育範圍;
‧香港的《古物及古蹟條例》早在1976年設立,其後一直未有改動;
‧隨着社會的保育意識增加,民間團體早已促請政府檢討條例,包括把一至三級歷史建築的法定保育範圍擴大。
資料四
‧是次檢討涉及內容包括︰國際關注的文物保育議題、文物保育代價、私有產權問題、經濟發展壓力和鼓勵私人業主保育等方面;
‧特首在年初的《施政報告》已提出要檢討保育私人歷史建築政策的問題,避免何東花園的保育失敗事件再度出現。
資料五
‧去年有發展商購入西貢海下灣附近的白沙澳地皮,區內有兩座百年大宅,其中一座更已被評為一級古迹,但目前只有法定古迹才受法例保護免被拆卸,即使被列一級古迹,
業主仍有權清拆重建。
文物保育、城市發展與永續發展
資料六
‧澳門的議事堂前地、板章堂前地、盧廉若花園等,都是澳門的特色地標,也是文物古迹活化的成功例子,以文物保育帶動城市發展;
‧香港有由商界財團成立的保育機構斥資活化文物建築,例如大澳警署,獲得社會掌聲,證明香港也有能力做到保育與發展的平衡。
資料七
‧在香港,文化保育往往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最終成為經濟利益的犧牲品;
‧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不一定難以並存,成功的文物保護可以帶領城市走上永續發展之路,並透過成為地標建築等形式,帶來經濟收益。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科學與科技可以如何配合可持續發展?有何限制?
相關概念
‧保育政策 Conservation policy
‧文物保育 Heritage conservation
‧可持續城巿化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文化遺迹 Cultural heritage
‧歷史遺迹 Historical heritage
‧考古遺迹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多角度思考
1.沙中綫發現考古文物,對香港發展有何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考古文物是一個地方的活歷史,有助於香港重新審視本地文化的根源;
‧事件經傳媒廣泛報道,喚起大眾對古物的保育意識;
‧短期影響,或令工程延期,影響進度而導致經濟損失。
2.「香港對文物保育的意識正不斷提升」,你同意以上說法嗎?
建議思考方向:
‧以時事例子說明觀點(市民對天星碼頭、皇后碼頭、景賢里、何東花園等爭議事件的關注);
‧市建局推出歷史建築活化項目引起的社會反響;
‧傳媒報道影響大眾對文化保育的關注和認知。
3.你認為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在香港能否取得平衡?
建議思考方向:
‧文物及古迹保育失敗的例子是否比成功的多?
‧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以經濟主導或優先考慮保育文化?
‧現行法例對文物及古迹的保護是否足以抗衡只重視經濟利益的發展文化?
載自2014年5月2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