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開物種消失之謎
2014.05.21一九九三年,多國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讓生物資源得以永續發展,聯合國其後更將5月22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可是,二十年後的今天,人類活動不斷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令不少物種瀕臨消失、滅絕。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情況有多壞?我們到底種下了怎樣的因,又會生出怎樣的惡果?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現況:動植物顯著減少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令全球約10億人處於捱餓狀態,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難有足夠食物養活家人。一反2007年報告的樂觀取態,今年報告清楚指出,氣候變化令小麥和粟米等全球性主要糧食作物的淨產量顯著減少。
以下為過去一年從國際新聞摘錄的物種減產、甚至可能消失的案例:
‧全球最大咖啡豆生產國巴西今年天氣反常,首季遭遇40年來最嚴重旱情。國際咖啡協會指出,目前反常氣候是1975年來最嚴重,警告2015-16年度收成比今年更差,意味咖啡價格將持續高企。
‧非洲埃塞俄比亞、德國相繼爆發「小麥鏽病」,小麥迅速被真菌孢子侵襲蔓延。科學家警告若不控制,各地將面對小麥嚴重失收帶來的糧食危機。
‧由亞洲開始蔓延的香蕉黃葉病(TR4),危及最主要產蕉區南美洲。專家估計TR4會令全球百分之八十五香蕉失收,影響超過4億以香蕉為主糧的發展中國家人民。
‧東南亞地區一種剛被發現的新品種蝸牛,因生境變化而被列作瀕危物種。這種存活於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的石灰岩山上的微型蝸牛,牠們賴以生存的石灰岩,正被人類快速挖掘掉,牠們大有機會消失。
原因:人為開發 氣候變遷
生物多樣性減少意味物種消失或瀕臨滅絕,是人為開發及氣候變遷兩方面原因造成。
非法狩獵、濫捕雖然
2007年「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會議」禁止動物交易,但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合法或非法的狩獵及貿易活動,仍然十分盛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設立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根據受威脅程度及評估滅絕風險,將野生動物分類,如極危類別有遠東豹、亞洲獅等;瀕危類別有菲律賓果蝠、黑猩猩等。
工業化農業 引入外來物種
為了提高作物或生物的成功繁殖率和生長速度,商人從外地引入競爭性強的物種,以農業科技改良物種。適應力強的外來物種會與本土原生物種互相競爭或掠食,也可能把有害生物的病原體引入生態系統,原生物種或會被外來物種淘汰且絕種。
環境污染毒害生物
污染物會破壞生態系統,污染物沿食物鏈不斷產生危害,使一些敏感種族群減少或滅絕,例如南極企鵝體內被發現高濃度農藥。此外,工業排放重金屬嚴重威脅土壤微生物及海洋生物;而酸雨使各地森林衰退,高緯度的德國黑森林受到侵蝕。
城市化破壞棲息地
人口大幅增加以致資源大幅消耗,加上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嚴重干擾、破壞與改變野生動物的原始生境。而濫砍樹林開墾農田、採伐木材,嚴重減少樹木數量,亦令樹林喪失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的機會,氣候改變長遠令全球暖化加劇。生物原有生存環境慢慢縮窄喪失,以致難以覓食、繁殖,無法適應生境轉變,最後只有淪為其他狩獵動物的食物,或餓死滅絕於地球。
影響:人類生命受威脅
破壞食物鏈
生態學家比較近200年來的生態轉變,發現肉食動物減少不但導致草食動物增加,甚至造成溪流和河流改道,進而使小型動物受野生害蟲的威脅、土地因缺乏植被而裸露。隨物種滅絕擴大,在食物鏈最上層的人類也會被連鎖反應威脅生存的基礎。
更易陷入糧食危機
一些對人類重要的物種(如中國90%麥種消失、印尼1,500種稻米品種消失),其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也正迅速消失。遺傳多樣性喪失,代表日後作物一旦發生病蟲害的危機,亦難找到抗病基因改良,有機會爆發糧食危機。
無法緩衝傳染病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疾病感染關係微妙,因為物種喪失同時意味食物的多樣性減少。人類僅依賴個別幾種主要的食物,打破人們均衡的飲食結構。隨森林、田野中物種的喪失,與此相生相剋的病原體隨之增加,更重要的是,這些病原體是有機體感染疾病的元兇。
小結
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情況,已令眾多生態學家警覺事態嚴重,甚至預言「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將悄悄發生。然而,保育與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是身為「地球村民」的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生於斯長於斯,大眾應有保育責任和決心,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及力量,加強推展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工作。
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具國際法律約束力的條約,於1993年12月29日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簽署。公約旨在訂立一套國際性戰略目標,令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和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公約》一直被視為永續發展的關鍵文件,該公約訂立三大主要目標:保障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地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分享資源生物多樣性的好處,即所謂「利益分享」(Benefit Sharing)。
聯合國最初將每年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後來為避免與12月眾多節日有衝突,於2001年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5月22日。
相關辭彙
‧生境喪失 Habitat loss
‧生態危機 Ecological crisis
‧生態失衡 Ecological imbalance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可持續發展指標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天然資源的消耗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Mind Map:物種消失的現況、原因及影響
學習教材
延續生命 維護生物多樣性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大滅絕即將發生?
地球歷史上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其中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消滅了恐龍。第六次地球物種大滅絕會於何時出現呢?一些科學家說:即將發生!
他們指出:地球的瀕危動物和植物正以不正常高速消失,人類對大自然又進行粗暴的破壞,例如殲滅剩餘的原始森林,向大氣層發放數十億噸計的二氧化碳破壞大氣層、改變大自然氣候等。如地球以目前速度繼續升溫,三至四成動植物將短期內絕種。
有一個說法是我們已經身在第六次大滅絕當中!這就是Holocene Extinction全新世滅絕,指自公元前一萬年開始,地球上動物已一直在減少,有統計自一五○○年至二○○九年地球上共有八百七十五種生物絕了種,而有很多並沒有在統計之列,最大的估計數字是一年有十四萬種生物絕了種!
摘自2014年2月25日《星島日報》E6
資料二:港大學者:生物保護條例過時 忽略五百生物 倡設保育名冊
政府早前成立「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督導委員會,研究如何保育本港多樣的動植物。然而,香港大學動物法專家韋凱雯及其團隊探討五條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本港法例成效,發現法例普遍過時及嚴重不足,令近五百種面臨絕種威脅的淡水魚和昆蟲等生物不受保護。團隊建議制訂「香港自然保育物種名冊」,涵蓋本港所有受威脅的動植物。
本港沿用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法例,早於近一百五十年前制訂,自九六年起,《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亦未有更新受保護生物的名單,「近五百種面臨絕種威脅的生物不受法律保護,包括十年前在港發現的香港鬥魚,以及所有淡水魚類,只有在官地生長的植物才受保護,令人費解。」她又指,現時逾百種非本土生物在港繁殖,對本土生態構成威脅,情況令人憂慮。
摘自2013年9月18日《星島日報》F2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及二,試描述物種多樣性改變的現況。
2.綜合以上資料,試檢討及提出保護生物永續發展的建議。
建議答題方向
1.
解題重點︰
‧須明確描述資料傳遞訊息,掌握主旨。
參考論點︰
‧資料一指出,有科學家預言地球或正面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改造和破壞、大量砍伐樹木令極端氣候加劇。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地球已有八百七十五種生物絕種。
‧資料二指出,有保育團體反映香港法例過時及保護範圍不足,使近五百種面臨絕種威脅的淡水魚和昆蟲等生物不受保護。
‧團隊建議制訂「香港自然保育物種名冊」,涵蓋本港所有受威脅的動植物。並修改百多年前制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改善非本土生物在港繁殖,確保本土生態免受威脅。
2.
解題重點︰
‧列舉資料的中心論點,須引用資料裏的事例;
‧可自由作答,題目沒有預設立場,只要言之成理便可。
參考論點︰
‧政府方面:定期更新自然保育物種範圍,以加入新品種, 並記錄瀕危動植物。修改或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育法例,加強執法,防止濫伐、走私活動。
‧宣傳及教育方面:推動可持續及有機耕作,確保物種基因不受基因工程作物影響。向社區、非政府組織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提升全民保育的關注。
‧培訓生物多樣性工作人才,擴大國際及當地夥伴合作, 推動生物安全管理。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婚宴請客食清蒸雙紅斑,恐怕快成歷史。港大研究發現,全球超過二十個品種的石斑魚面臨滅絕危機,其中八種食用魚在本港有售,當中包括西星斑及老鼠斑等,紅斑更屬極危一類。
港大太古研究所海洋和淡水生物研究學者薛綺雯指出,單是二○○九年,全球達九千萬條、共重三十萬噸的食用石斑魚被吃掉。以紅斑為例,該品種只出現於南中國海、南韓及日本沿海三個區域,在過去二十年全球數量暴跌超過六成,在本港街市亦難見鮮活紅斑。
在傳統上,有能力付錢食貴價石斑魚如龍躉和東星斑,是家財富裕的象徵,滿受中國食客歡迎,近年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對低產量的石斑魚需求大增,薛綺雯估計食用石斑魚的情況日趨嚴重,她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節制食用,減輕捕撈數量,漁業亦得以持續發展。
摘自2013年5月22日《星島日報》A15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多大程度認同「婚宴食翅代表炫耀家財富裕」的象徵?
2.你認為環保海鮮分類指引對維護物種多樣性有何幫助?試以永續發展的原則解釋。
建議答題方向
1.
解題重點︰
‧列舉資料的中心論點,須引用資料裏的事例;
‧可自由作答,題目沒有預設立場,只要言之成理便可。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上同意:中國傳統有能力付錢食貴價海產,是家財富裕的象徵。中式婚宴慣常以魚翅、鮑魚及各類海產作指定菜式,以大魚大肉、山珍海錯顯示嫁娶的喜慶歡樂。近來內地經濟發展蓬勃,對高級海產食材(如魚翅、龍躉和東星斑等)需求更大。
‧很小程度上同意: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濫捕低產量的魚類,如魚翅、鮑魚、龍躉和東星斑等石斑魚。結果漁獲逐年減少,所謂「物以罕為貴」,海產因人類的口腹之欲而變得稀少,令原本平凡普通的海產得以在婚宴菜式出現。
2.
參考論點:
‧環保海鮮分類指引按本港常見海產的瀕危程度,劃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是否食用」和「避免食用」三種等級。按以上指引,市民在購買或享用海產時,可清晰了解哪類海產應該享用。
‧永續發展講求保育生態,讓後代公平享用資源。了解到人工養殖或放養的海產,比野生圍網、手釣更符合可持續消費,人們會更精明挑選食材,讓低產量或野外存活的海鮮有更長的成長、繁殖機會,減少因人類過度捕獲而絕種。
參考資料
網頁
‧漁農自然護理署 瀕危物種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end/con_end.html
‧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命力報告2010》
http://www.wwf.org.hk/news/press_release/index.cfm?unewsid=2940&ulangid=21
載自2014年5月2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