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展寰指鯨魚事件 證需加強公眾教育
2023.08.22疑遭船艇螺旋槳擊傷致死的布氏鯨,專家對其屍體進行解剖和取樣的工作已完成,食物環境衞生署其後安排車輛到萬宜西壩,將鯨屍殘骸(1)逐件運走。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否認太遲介入,指由於專家有不同意見,當局在有關處理鯨魚方面的經驗和知識亦需要加強,日後會加強公眾教育,避免市民隨意出海觀鯨。
據悉,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專家團隊已採集鯨魚生殖器官及內部組織等樣本,透過比對查找鯨魚受傷的原因;部分樣本將被送往外地化驗,觀察有否潛在病變(2)。組織和骨骼樣本會被運送到位於海洋公園的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處理。
字詞解釋
(1)殘骸:人或動物殘存的骨骸,亦可指事物殘存的骨架。
(2)病變:由疾病引起的異常變化和損害。
成語學習
刻舟求劍
今年7月中,香港西貢海面出現布氏鯨,懷疑受到船艇螺旋槳擊傷致死,事件引起廣大市民注意,亦有聲音希望政府盡快立法規管,以防下一次再有鯨魚進入香港海域時受到傷害。同時,專家亦期望政府日後能提高市民的保育意識,不能再在保育的議題上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記載自《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人乘船渡江,途中不慎把劍掉到水中,於是他馬上在船身上刻上記號,跟別人說:「我的劍就是從此處掉下去。」等到船停了,他才從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然而,船一早已走遠了,而落水的劍仍然沒有改變位置,所以那人找不到劍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個故事說明治理國家不能只用舊法,而忽略社會當下的需要,必須懂得變通,以各種方法處理事情。後來這個典故濃縮為「刻舟求劍」,比喻一個人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