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十周年 中歐經濟基建增長
2023.06.26焦點議題
2023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10周年,隨着有關倡議的內涵及外延愈趨豐富,「一帶一路」已成為現今全球規模最廣的國際合作平台,不僅為各國帶來合作紅利,同時亦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向,現時中國已是25個沿綫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
「一帶一路」倡議歷經10年,毋庸置疑跨越了地域限制、突破文化差異,同時緊貼社會需求,為世界經濟增長及發展注入新動能,其在10年間發展成果如何?香港又能否把握相關發展機遇,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助力?
「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復甦作出重大貢獻,亦為沿綫國家創造不少就業機會,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應發揮獨特優勢。此外,近年中方不斷擴展新興領域的國際合作,例如深化數碼經濟及創科方面的交流,亦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領域。
新聞資訊摘錄
中阿巴外長對話 加強反恐合作
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出席第5次中國、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三方外長對話。秦剛指出,中方願通過中阿巴三方合作渠道,加強三國戰略溝通與政策協調,增進睦鄰友好與戰略互信。三方同意加強反恐合作,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基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則共同應對恐怖主義威脅。並同意重啟外長對話框架下的對話機制,加強經貿、農業、減貧、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支持中巴經濟走廊向阿富汗延伸,促進三國和地區互聯互通,完善跨境貿易體系,增進三國經濟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摘自2023年5月7日《星島網》
習近平:開創亞歐合作新局面
新華社報道,習近平指,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歷史潮流勢不可當。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國際社會廣泛共識。今年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習近平強調,作為亞歐大家庭的一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歐地區,也惠及亞歐地區。今年下半年,中方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方願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和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一道,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共享機遇,共克時艱,共創未來,攜手譜寫多極化世界文明進步新篇章。
資料來源:摘自2023年5月25日《星島網》
重點認知1
倡議目標 分類更清晰
「一帶一路」倡議建設踏入第11個年頭,在整體核心框架下,不同發展領域在這10年間逐漸細分及延展。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及印尼進行國事訪問時,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一帶一路」倡議首次形成。
2015年3月,中央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詳細勾劃了發展構想及藍圖,提出了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倡導加強各國政經人文領域的聯通合作。
2020年6月,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中表示,願意與合作夥伴共同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甦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持續推進高質量建設。由是可見,「一帶一路」倡議在十年間的發展分類目標變得更具體清晰,緊隨全球共同發展及治理的步伐。
重點認知2
成果:貿易額增至1.8萬億美元
截至2021年,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的國家有151個,涵蓋全球約66%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達20.03萬億美元,佔全球近25%;另外亦有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的互認協議合作文件。
國家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進出口規模佔國家外貿總值的比重達三成,創下歷史新高,較2013年初提倡議時增加近一成,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年度貿易額,更由1.04萬億美元增至1.8萬億美元。
「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基建需求殷切,現已推動超過3,000項鐵路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學校醫院等項目,標誌性基建項目遍布全球,如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綫地鐵、比雷埃夫斯港、中老鐵路、中馬友誼大橋(圖)、美麗山特高壓輸電工程、非盟會議中心、蒙內鐵路、亞吉鐵路等,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更超過5.5萬列,通達歐洲超過20個國家、涵蓋180個城市,運送貨物480萬標箱,為全球互聯互通奠定了基礎建設,完善的基建網絡更進一步保障了國際供應鏈及產業鏈穩定。
重點認知3
成果:助全球760萬人脫貧
藉着「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積極與周邊亞洲國家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如去年開始生效、驅動更高程度對外開放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第一大貿易夥伴國東盟的外交及經貿關係(10+1)、上海合作組織等,均見倡議為中國帶來的合作紅利,而建立完整的多邊機制亦有助提升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此外,中國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協助沿綫各國縮小社會經濟發展差距,建立「減貧之路」及「增長之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到了2030年,預計共建「一帶一路」可助全球約760萬人及3,200萬人擺脫極端貧窮及中度貧窮。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亦令中方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建立豐碩成果。隨着相關建設增加,對外貿易增長令中國文化傳播更盛,例如提供職業教育服務的「魯班工坊」已在19個國家扎根,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和美術館聯盟等亦持續經營,促進跨文化的人文交流及認同,使中國的文化影響力逐漸加強,促進了「民心相通」。
重點認知4
香港善用法律體系優勢
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一國兩制,不但能享受國家經濟發展成果,同時亦能與其他地區緊密相連,可擔任國家與世界之間的橋梁,加上香港的專才及豐富的專業知識,能為倡議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支援,如港府在2016年成立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有助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基建融資樞紐,未來可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如降低關稅、吸引投資活動、開放市場資產等,充份發揮區內基建項目的集資、融資及資產管理中心的優勢。
另一方面,習近平曾經提及香港在「一帶一路」的角色主要為解決法律糾紛。香港法律體系健全,法律專才亦擁有多元化經驗,在不同的法律領域,包括融資、國際商貿及投資、基建、海事、知識產權等均經驗豐富,能協助處理中國與全球各國法律紛爭。2019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香港可利用法律優勢為「一帶一路」沿綫經濟體的投資者提供跨境的相關服務。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一項研究指,2008年至2021年期間,涉及22個發展中國家的「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因為未能償還貸款,中國撥用2,400億美元(1.87萬億港元)拯救相關項目。該項研究是由世界銀行、哈佛甘迺迪學院、AidData及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合作進行。
上述拯救項目的撥款,近80%在2016至2021年間進行,對象主要是中等收入國家,例如阿根廷、巴基斯坦、蒙古等。中國對相關國家的有問題貸款在2010年佔海外貸款組合不足5%,但2022年飆升至60%。其中阿根廷佔最多,達1,118億美元,其次是巴基斯坦的485億美元,以及埃及的156億美元排第3。其他9個國家的拯救款項少於10億美元。
報告撰寫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師Carmen Reinhart表示,中國自2016年起,已經大幅減少「一帶一路」項目貸款,因為很多項目無法如期繳交貸款利息,最終中國要撥款拯救涉及項目的國有銀行。
資料來源:取材自2023年3月28日一則新聞
1.以下哪項不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正確走向?(2分)
A.從中國出發,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
B.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區
C.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
D.從中國到東南亞、南亞
2.根據資料A,試指出中國對外貿易情況的一些變化。(4分)
3.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解釋中國持續向借款國提供經濟援助在多大程度上能提升綜合國力?(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C
2.變化:
‧2023年第一季度, 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14,389.54億美元,同比下跌2.9%;
‧其中出口8,218.31億美元,同比增長0.5%;
‧進口6,171.23億美元,同比下跌7.1%;
‧貿易順差2,047.07億美元,同比增長33.13%。
‧2022年同期進出口、出口、進口與貿易順差的同比增幅分別為13%、15.8%、9.6%和49.8%。
3.(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很大程度上:
‧呈現強大經濟實力:中國對陷入困境的借款國提供的援助規模之大,意味中國建立的系統,已能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其他西方機構的國際救助體系並列;
‧提升國家形象:多個受援國從中資銀行借款,為基礎建設提供資金,協助其實踐「一帶一路」追求共同發展的原則,長遠可建立利益共同體,有助提升其影響力。
很少程度上:
‧加劇他國經濟困境:中國向處境艱難的借款國提供援助,暫時紓緩其財政困難,但有關國家財政狀況卻因而變得更不透明,其長遠仍會受利率上升、通脹率高企等不穩定因素影響而重陷財困;
‧削弱經濟實力:中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問題惡化,中國的財政援助持續增長,2021年的緊急援助額達到400億美元,較2020年增加超過三分之一,長遠或會削弱中國財政儲備實力。
學習工具
一帶一路十周年 議題本質
「一帶一路」主要涵蓋的是中國周邊及絲路沿綫國家,通過雙邊及多邊合作協議,推動各國開放市場,是中國對重塑國際秩序的策略。近十年發展世界經濟的重心由西方轉移至東方,東方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秩序,雖然「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區域合作持續取得豐碩成果,但當中的挑戰仍不容小覷,包括沿綫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或出現不穩的情況、區域合作機制欠缺透明度等,未來仍需積極尋求多邊共同利益,在相互尊重、協商的前提下進行協調,才能推動國際秩序良性轉型。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國際秩序 International Order
‧經濟走廊 Economic Corridor
‧經濟全球化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多邊主義 Multilateralism
‧保護主義 Protectionism
‧地緣優勢 Geographical Advantage
‧產業鏈 Industry Chain
‧一國兩制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參考資料
‧中國一帶一路網
https://www.yidaiyilu.gov.cn
‧宏觀經濟專題:「一帶一路」十周年系列報告之一──蹄疾步穩啟新程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302131583082376_1.pdf
載自2023年6月26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