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易通行 難推行? 智慧城市路暢通

2023.06.19
28401 28401

焦點議題

日常生活總離不開「衣食住行」四大範疇,交通也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均每天約1,000萬人次使用交通服務。然而香港街道狹窄,人車爭路時有發生,香港跟其他城市同樣一直深受交通擠塞問題困擾,窒礙城市發展。而採用電子繳費改善道路行車是全球大勢所趨,政府今年亦落實「易通行」不停車隧道繳費措施,希望充分利用感應偵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應付與日俱增的運輸及交通需求,提升香港的交通運行效率,促進城市發展,同時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運輸署原定於今年2月底推出「易通行」,但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後,最後延至5月才正式推出。政府希望通過「易通行」改善道路使用效率,節省城市道路佔用空間和提高道路安全,並將科技融入生活,提高城市宜居和市民生活質素,推動香港加快邁向智慧城市。

新聞資訊摘錄

待三隧分時段收費改善塞車


獅子山隧道於明日(5月28日)清晨5時實施「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昨日表示,後日星期一上班上學時才是真正考驗,因獅隧是大流量的隧道,「易通行」沒有那麼大威力令隧道突然不塞車,但車輛日後經過收費廣場時會更快。她又指,由於隧道連接窩打老道、公主道,不少車輛於早上繁忙時間要經紅隧過海,故仍有待三隧收費法案通過後,在年底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時,車流才有望改善。

資料來源:2023年5月27日《星島日報》A06

投訴逾半涉輸入車牌出錯

「易通行」不停車繳費將於後日(5月21日)擴展至城門隧道,本月28日在獅子山隧道實施。運輸署昨日表示,已發出超過72萬張車輛貼,佔全港已領牌車輛的89%,當中76%已開立戶口,指「易通行」繳費大致順利。署方又指,截至本周一共收到52宗「易通行」相關投訴,當中29宗涉及人手輸入車牌號碼出錯,已要求服務商加強員工培訓和監察員工表現,近日相關投訴已下跌。另有5宗投訴涉及「影子車牌」,已交由警方跟進。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強調會嚴肅處理,防止有人盜用車牌,避免有更嚴重的罪案發生。

資料來源:2023年5月19日《星島日報》A08

重點認知1

何謂「易通行」


香港的《不停車繳費條例》及《道路交通(繳費貼)規例》於2021年11月1日生效。「易通行」由運輸署為配合「智慧出行」而推出,服務主要由「易通行收費系統」及「繳費貼」兩部分組成。運輸署會為每部已領牌車輛免費提供首張車輛貼,駕駛者不必每月繳交行政費。截至本月初已發出超過76萬張車輛貼,佔全港已領牌的車輛的94%。

「繳費貼」為被動式無綫射頻識別(RFID)標籤,毋須電源供應,只有晶片和天綫。車主將「繳費貼」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每當車輛駛經收費隧道時,會通過大型龍門架,讓其天綫讀取RFID標籤數據,識別駛過車輛並自動於預設的繳費戶口中扣除隧道費。現時分階段在政府轄下收費隧道實施,上月先在青沙管制區實施,於年內陸續推展至所有政府收費隧道。



重點認知2

五大利民公共價值


推行「易通行」不停車繳費系統,其公共價值主要體現在五大方面:

1.車輛過隧道時毋須停車或排隊繳費,減少隧道出口擠塞,可令行車更暢順;

2.「易通行」支援多種付款方式繳付隧道費,也毋須每月繳交行政費,方便駕駛者;

3.過隧道時毋須轉綫,減低駕駛者因為切綫往不同繳費通道而引致意外的機率,提升道路安全;

4.科技融入生活,運用智能系統蒐集交通數據,推動香港加快邁向智慧城市;

5.有助騰出更多空間,改善道路使用效率,以發展巴士轉乘站等設施。

參考外國案例,不停車收費系統令公共部門收費變得簡單。當香港全面實施易通行,日後隧道費可能改用按時段浮動收費,又或免費隧道改成收費,甚至增設擠塞徵費。



重點認知3

準備不足 欠缺誘因


本來2月推出的「易通行」因為怨聲載道而延至5月7日才實施。運輸署總結為前期準備不足、欠缺全面宣傳。但事情真的如此簡單?其實缺乏誘因才是主因。首先是市民信心不足,有報道指青沙管制區開始實施逾一周以來,多次出現車輛貼偵測錯誤而亂扣費用。而且部分車主(特別是年老司機)採用及適應新技術需要相對較長時間,即所謂「數碼鴻溝」問題。過去的「快易通」(Autotoll)在2021年也只有50%車主使用。

同時「易通行」低估了職業司機面對的問題,不少的士由多於一名司機駕駛,就算的士沒有「車輛貼」亦一樣可以過隧道,也難以釐清應該由哪名司機付費。在推行「易通行」等智慧城市相關創新技術時,當局須一併考慮推廣普及的宣傳教育,讓大部分人都有足夠時間和心理準備作出改變。



重點認知4

智慧城市藍圖 智能交通驅動


香港需要智能交通來建構智慧城市,而運輸署早在2019年7月發表《香港智慧出行路綫圖》,訂下隨後5年的願景。

在智能交通上,除了剛剛推行的「易通行」,政府這幾年來已實施一系列改變,包括將所有路旁停車收費表更換為新一代可以接受遙距電子繳付的收費表,又鼓勵公共交通營運商開放實時到站數據等等。

香港發展智慧出行,還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近年自動駕駛技術急速發展,世界各地已進行路面測試。運輸署已於2017年起容許自動駕駛車輛在香港測試,下一階段要開展法例修訂工作以配合技術發展需要。而早年曾提及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也可以適時再研究其可行性,以疏導市區繁忙路段的交通流量。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政府一直致力將科技帶到市民生活的每個方面,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當中,智慧出行其中一項主要措施,就是要促進自動駕駛技術(自動車)及車聯網技術在本港進行更廣泛的測試和應用。自動駕駛需要讓車輛做到環境感知,車聯網技術是當中的重要技術之一,能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提升運輸效率及交通管理。結合車聯網和自動車兩項技術將會是未來大趨勢,不同的應用和服務將應運而生,為香港市民帶來嶄新、安全和更便捷的出行體驗。

在智慧出行方面,運輸及物流局轄下的運輸署將於5月7日首先在青沙管制區實施易通行,然後逐步擴展,並於今年內在所有政府收費隧道實施易通行。有了易通行這個基礎,我們便可以於今年內在三條過海隧道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資料來源:2023年4月14日《香港政府新聞網》

1.據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的資料,截至2021年,香港平均每公里有多少輛領牌車輛?(2分)
A.273輛  B.373輛  C.473輛  D.573輛

2.在資料A中,哪種科技互動配合下,以發揮「智慧出行」的最大成效?(6分)

3.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政府如何採用不同的智慧道路管理科技,以進一步改善交通擠塞情況?(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B

2.電子支付可以促成智慧出行,因為它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
‧電子支付可以通過手機應用或銀行卡等支付方式進行,這使乘客在出行時更為便捷和快捷;
‧電子支付可以與公共交通工具的自動化票務系統相結合,實現自動扣款和自動識別,避免了排隊購票的麻煩;
‧電子支付可以與出行服務提供者的資料平台連接,記錄和分析使用者的出行資料,從而提供更個性化和優質的出行服務。

3.
‧政府今年於各政府隧道陸續實施「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讓駕駛者可以使用繳費貼輕鬆繳交隧道費,毋須於收費亭停車或排隊付款,省時方便;
‧政府在主要幹綫和道路安裝交通探測器以蒐集實時交通數據、推出新一代路旁停車收費表、推行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先導計畫;
‧引進嶄新的技術和運作模式,探討利用車聯網技術,以便利自動駕駛車輛與道路設施的互動及資訊傳輸。

學習工具

智慧出行 議題本質

全球不少繁忙都市也一直深受交通擠塞問題困擾,而香港亦不例外。上月推出的「易通行」是本港推動智慧出行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隨着技術進步,政府應該積極以更多智能化技術來提升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促進城市發展,同時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關鍵詞

‧交通系統 Traffic system
‧交通管理 Traffic management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智慧出行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大數據 Big Data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Hong Kong Smart City Blueprint

參考資料

‧智慧出行:智慧城市
https://www.smartcity.gov.hk/tc/mobility.html

‧易通行
https://www.hketoll.gov.hk

載自2023年6月19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