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研同參與 神舟升空示國力
2023.06.12焦點議題
「天宮」傳來神舟十五、十六號航天員的「全家福」合照,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完成「三步走」計畫,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而中國航天科技的成就則彰顯出國家的強大綜合國力,作為中國人都引以為傲,身在香港的你想參與其中?只要你懷有對航天科技的熱情,夢想也許有天成真。
經濟、科技、軍事和資源等等被視為國家的硬實力,而航天科技則是將這些硬實力集於一身的綜合國力展示,這次先來重點了解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情況,再了解這些成就帶來的正面影響,然後看看香港人可以怎樣參與其中的例子。
新聞資訊摘錄
「神舟」組員大合照
據央視新聞,5月30日上午,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飛船發射入軌後,接下來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和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此刻,神舟十六號飛船已完成五次自主變軌,正在逐漸接近中國太空站。
按任務計畫,3名太空人隨後將從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進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五號太空人乘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進駐各項準備工作。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下午6時22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五號太空人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六號太空人乘組入駐「天宮」。隨後,兩個航天員乘組拍下「全家福」。
資料來源:摘自2023年5月30日《星島網》
天舟六號不簡單
5月11日5時16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轉入組合體飛行段。本次任務中,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攜帶了航太員生活物資,裝載貨物200餘件,運輸物資總重約5.8噸,同時搭載了多項載荷。
據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舟貨運飛船主管設計師董聖然介紹,相較於空間站全面建造階段發射的天舟四號和天舟五號,天舟六號擁有3個「首發」桂冠:「一是我國載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發射的首發航天器;二是我國改進型貨運飛船首發船;三是天舟六號到天舟十一號組批生產的首發貨運飛船。」
顯然,有着多重特殊身分的天舟六號,不僅承擔着空間站物資保障、在軌支持和空間科學實驗任務,還是2023年我國正式開啟載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旗艦船」,可謂影響重大、意義深遠。
資料來源:摘自2023年5月12日《人民網》
重點認知1
綜合國力:經濟支持
眾所周知,發展航天科技是件「燒錢」的事,經濟和各樣資源的投入巨大,單以火箭發射計算,國際間的情況是每次發射火箭都花費至少1億至4億美元,但航天科技涉及的範疇和項目廣泛而多樣,所需的金錢投放更是天文數字。
世上只有少數國家能發展航天科技,部分礙於經濟問題中途也放慢了腳步,然而中國近數十年的航天科技發展迅速,跟國內經濟發展理想,作為背後強而有力的支持不無關係,且看以下資料數據可知中國的經濟實力: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達32,502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世界投資報告》,2021年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2021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出口地及商業服務出口地。
重點認知2
綜合國力:科技發展
火箭成功發射、飛船順利升空、航天員能在太空長時間逗留活動、送儀器遠赴火星探測……都需要高科技技術。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例,自1992年立案實施至今已經三十年,當初制定的「三步走」戰略已完成;由第一步要發射載人飛船,到第二步要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發射空間實驗室,及至第三步建造在太空的空間站(太空站),大家可以看見中國航天科技日益進步以完成目標,現在已進入應用與發展的階段。
通過航天事業發展看到國家在科技層面上提升的還包括:因載人航天技術產生了4,000多項專利,航天產業推動了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訊等等的快速發展,能促進國內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
重點認知3
建大國形象 穩太空外交
中國在航天科技的成功,有助國家建立大國形象,甚至邁向強國。過去一段長時間,美國、俄羅斯和歐洲航天局是太空探索的主要參與者,但近年此局面被中國改寫了,中國不但成為第三個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去年底更完成建立自己的太空站(天宮太空站),相對由多個國家機構合作管理的國際太空站要在2030年退役,中國在太空顯得有優勢,是個航天大國。
有了自家的太空站,中國可以讓多名航天員留守太空工作,進行各種實驗,也更容易推進其他航天工程,包括火星探索和在月球建設基地等等。一些國家如想發展太空科技,亦會尋求合作機會,於中國的太空站進行實驗;據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處表示,中國太空站進行的實驗中,至少有9項為國際合作實驗。
如此一來, 中國的航天科技相信會更迅速地發展, 「太空外交」亦見順利,均有助國際地位和話語權的提升;身為中國人都因而倍感自豪,國民身分認同度上升,增加對國家的歸屬感。
重點認知4
香港科研貢獻及參與
國家的航天事業,香港人如何參與?也許同學以為我們只可以通過電視、電腦觀看火箭升空的過程和航天員的動向,其實香港的參與可以更直接呢!對航天科技或科研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為你的太空夢努力!
‧2015年「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的得獎作品,專家把方案變成實驗裝置,隨「神舟十一號」升空,在太空進行相關實驗。
‧2020年5月,執行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的「祝融號」,在火星表面巡視探測,成功的背後,香港科研人員亦有貢獻,包括香港理工大學吳波教授團隊研發創新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協助選取火星着陸點;容啟亮教授團隊研發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就拍攝火星的周圍環境及火星車的狀況。
‧今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與內地航天科研機構合作,把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樣本(圖),經天舟六號送到天宮太空站進行實驗,以助篩選抗逆力更強的菌株,再配合可抵禦極端環境的基因改造大豆,增加出產來滿足糧食需求。
補充資料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馬斯克:中國航天計畫先進
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5月30日9時31分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5月29日舉行的發布會,公布了中國太空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諸多新規劃,引發外媒廣泛關注。Tesla(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CEO馬斯克亦在Twitter表示:「中國的航天計畫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更加先進。」
資料來源:2023年5月30日《星島網》
資料B
李家超:香港候選太空人6月到京複選
國家第4批預備太空人選拔於去年9月全面啟動,分為初選、複選和定選3個階段,計畫選拔12至14名預備太空人,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初選階段選拔工作已完成,10餘名來自香港和澳門的候選對象進入複選。特首李家超對此感到高興,他說,在國家的關愛支持和信任下,港人有機會參與祖國航天偉大事業,此次選拔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
通過初選的港澳地區候選人6月前往北京參加複選,李家超指出,香港的候選人來自政府部門、醫管局、大學及其他機構和企業。他為候選人打氣,期望有人成功實現航天夢,為國家航天事業作貢獻,為香港爭光。
李家超接受中通社訪問表示,這次選拔既代表着國家鼓勵和歡迎香港同胞在國家發展中作出貢獻,亦體現了國家對香港青年發展的關心。藉着載荷專家選拔,政府與不同團體合作,舉辦各類型的活動,包括製作電視節目、舉辦專題講座及博覽會等,加深香港市民認識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和成就、了解香港對國家航天工程的參與和貢獻,以及培養年輕一代對天文學和太空科技的興趣,並增強他們的國家意識和國民身分認同。
資料來源:2023年5月31日《星島日報》
1.2003年10月,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乘「神舟五號」升空,使中國成為第幾個擁有載人航天科技的國家?
A.第一個 B.第三個 C.第五個 D.第六個
2.資料A的報道,對你或一般市民來說有甚麼意義?
3.根據資料B和就你所知,香港人可以怎樣參與國家的航天發展?
建議答題方向
1.B
2.中國的航天事業引發外媒廣泛關注,尤其是馬斯克的正面評價(他本人亦有發展航天科技的生意),都側面襯托了中國在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功,我們身為中國人都感到十分自豪。
3.國家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香港人也有機會成為太空人直接參與國家的航天發展;除了親自「飛」上太空,香港人也可以從科研方面參與,例如中大研發的「大豆根瘤菌」就到了太空進行實驗;至於一般市民或學生,則可參與政府與不同團體合作的活動,包括專題講座及博覽會等,認識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和成就,培養興趣。
學習工具
中國航天科技 議題本質
航天科技展示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理想,反映了國家這些年間多方面實力的提升,國際地位和話語權都愈來愈重要,國民也感自豪,而香港可以怎樣參與祖國的航天科技發展?這些議題都能趁着「神舟十六號」近日成功升空去多作了解。
關鍵詞
‧綜合國力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硬實力 Hard power
‧國民身分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話語權 Discourse power
‧太空站 Space station
‧中國航天計畫 China space program
參考資料
國家航天局
http://www.cnsa.gov.cn
載自2023年6月12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