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港版中藥師 制度待改善

2023.05.29
28382 28382

焦點議題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藏博大精深的傳統智慧,過去在疾病預防、治療、復康等範疇都屢見成效,為人們健康作出重大貢獻。

將軍澳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落成啟用(下圖),標誌着中醫業在香港的突破性發展。雖然市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但香港的中醫藥發展卻存在不少阻礙,特別是在中藥師註冊制度方面停滯不前。政府作為醫療政策推動者,應該積極支持推動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及確保中醫藥的專業水平。





「中藥師」責任重大,作為使用中醫藥物的前綫人員,直接面向病人及消費者審核處方、監督配發、提供用藥諮詢、監測藥品療效等工作,保障民眾的用藥安全。

新聞資訊摘錄

業界倡設立「中藥藥劑師」發牌制度

將軍澳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落成啟用,標誌着中醫業在香港的突破性發展。不過,浸會大學提供的中藥學學士課程,17年來只有6人從事「中藥藥劑師」,佔該課程畢業生約2%。「中藥師」是用藥安全的守門人,但根據現行《中藥規例》,只要有5年經驗,學歷不拘也達「中藥師」最低門檻。身兼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永光、中藥藥劑師協會會長區靖彤,共同倡議設立「中藥藥劑師」發牌制度,期望趕及在中醫院啟用前實施,「總不能到時才從內地聘請一批中藥師來港」。

資料來源:2023年4月24日《星島日報》A04港聞

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

而在2022年,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將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的職能,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加強中醫藥發展及政策統籌工作,包括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新增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常規化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及推動中醫師和中藥專業人員的專業發展等。

資料來源:民建聯《香港中醫藥發展政策倡議書》

重點認知1

現行制度 無學歷要求


根據《中醫藥條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於1999年9月成立為法定組織,負責實施有關中醫及中藥的規管措施,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雖然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有制定《中藥材零售商執業指引》,確保有關中藥從業人員須具備藥材及其調配的知識,但事實上現時並沒有「中藥師」的註冊及監管制度,而是採用「提名人及其副手」的制度。中藥材零售商須提名一名負責監管中藥材配發的負責人及不多於2名的副手。負責人及其副手均須符合《中藥規例》有關知識及經驗方面的最低要求。根據現行《中藥規例》,只要有5年在香港配發中藥材的實際經驗,便毋須任何學歷要求,可擔任「提名人及其副手」。一般來說,香港中藥房通用藥材大約有300多種,配藥員對藥材需要一定認識。



重點認知2

完善註冊 應對醫療危機


中藥師的角色非常關鍵,負責監管藥材的質量控制,絕對不適宜只採用現行「提名人及其副手」的制度。過去有調查指出過半受訪者認為中藥專業人員應由政府或法定機構進行認證和註冊,設立考試制度並與中藥專業相關的特定職位掛鈎。調查逾九成受訪者認為中藥藥劑師在港執業前,需要通過專業考核和認證。港府應盡快設立「中藥藥劑師」法定註冊制度,涵蓋培訓、考核、註冊和持續進修等範疇。

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加上公營系統醫護人手長期不足,移民潮令情況更加嚴峻,醫療服務正面臨重大挑戰。若然政府加強善用中醫藥的力量,讓中醫成為基層醫療的一部分,有助減輕香港醫療系統供不應求的壓力,完善本港公共衞生體系。



重點認知3

缺發展藍圖及監督機構

現時香港的中藥規管措施只有針對中藥商的發牌制度和產品的中成藥註冊制度,對於中藥專業人員的角色並沒有像西藥藥劑師的專業註冊或認證制度,也缺少普及教育安全使用中藥的健康意識,以致數十年來本港中醫藥發展受到很多掣肘,未能發揮中醫藥業的所長。

另外本港中醫藥服務發展面對不少問題。由於本港長期缺乏完整的中醫藥發展政策藍圖,沒有組織監督和協助政府推動中醫中藥的發展工作。過去醫管局的機構管治也沒有中醫代表參與,公營中醫服務供應量有限,收費亦較西醫服務昂貴,只有少數病人能夠參加中西醫協作計畫等等,都窒礙香港中醫藥服務的發展。



重點認知4

借鏡內地 面向世界

內地是全球中醫藥界的龍頭,港府應向其借鏡及尋求更大的合作和協商。內地對用藥安全放於首位,先推行中藥師註冊制度才到中醫師。內地中藥藥典每5年更新一次,中藥藥劑師每年更有一個嚴謹的學分制度。國家執業藥師資格實行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可取得《執業藥師資格證書》,再向所在地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後,方可從事相應的藥學工作。

觀乎全球,世界各地都漸漸接納中醫服務及中藥產品,例如美國、澳洲、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多個國家都正在投入更多資源開發中藥。世界衞生組織已把中醫藥定為全世界傳統醫學中最大的範疇,在世界的影響力已傳到120多個國家。另外世界衞生組織也建議把中醫藥納入公共醫療系統的發展策略。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參與計畫的廣東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謝東平,讚揚香港西醫態度開放,中醫和西醫能從各自的專業,按病人需要提供治療方案,香港雖以門診中醫師為主,但整體中醫基礎很好,治療住院病人時很快上手,又指香港有與國際接軌的醫療體系,值得內地學習、優勢互補。

上月中來港的廣東省中醫院大科主任鄒旭稱,香港純中醫治療發展較成熟,內地雖有純中醫治療,不過內地三甲醫院均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本港須加強有關方面發展。他續指,新冠疫情加快推展中西醫協作,香港和內地各有優勢,例如香港在全科培訓方面較優勝、內地則有不少專科培訓,認為兩地合作可協同創新,希望雙方能互相交流,又認為中醫藥需要多年時間吸取經驗,師帶徒模式在內地廣泛推行,希望引入香港為市民提供更好服務。

資料來源:摘自2023年5月12日《星島日報》A08

1.將軍澳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落成啟用,服務完全開展後將設400張病牀,診症量料每年可達多少人次?(2分)
A.11萬 B.21萬 C.31萬 D.41萬

2.參考資料一及個人所知,你認為將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體系有甚麼社會及經濟效益?(6分)

3.參考資料二及個人所知,你認為香港在發展中醫藥上有甚麼優勢?(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C

2.資料一反映出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及醫療系統供不應求的壓力。發展中醫藥可以完善本港公共衞生體系,為市民提供西醫以外一個可靠的治療方法,有助提升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及解決醫療服務短缺的挑戰;
另外在經濟效益方面,將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體系亦有助發展新型產業,增加就業機會。例如興建將軍澳中醫醫院可帶來護理人員、中醫師等就業職位;另一方面中藥產品也可為香港的經濟帶來新商機及推動力。

3.參考資料二,香港的中醫和西醫能從各自的專業,按病人需要提供治療方案,而且在全科培訓方面較優勝。特區政府先後資助不同大學開辦全日制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有望吸引更多人投入中醫行業和使用中醫;
興建中醫醫院可增加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中醫藥分別在依法規管、科研教育和服務市民等方面建立起基礎;
將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體系,有助傳統的中醫藥學向現代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推動傳統中醫藥的傳承。

學習工具

中醫藥發展 議題本質


過去政府長期未有將香港中醫藥在醫療系統中定位,在缺乏完整的發展政策及資源配套的背景下,中醫藥服務發展面對着各種困難。政府需要急起直追,借鏡內地及尋求更大的合作和協商,盡快設立中藥師註冊制度,涵蓋培訓、考核、註冊和持續進修等範疇,藉此提升專業水平,加強保障市民使用中藥的安全。

關鍵詞

‧中醫 Chinese medicine
‧公共衞生 Public Health
‧醫療系統 Medical System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中醫藥條例》 Chinese Medicine Ordinance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Chinese Medicine Council of Hong Kong
‧醫院管理局 Hospital Authority
‧世界衞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參考資料

民建聯《香港中醫藥發展政策倡議書》
https://issuu.com/hkdab/docs/20230216_development_of_chinese_medicine_web?fr=sZmQ3ZjM4NTQ3NjQ

載自2023年5月29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TOP